作为13朝古都西安,不缺历史文化,但似乎保存下来的古巷子并不多。从钟楼南行,街口有一座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上方标有三个金灿灿\"书院门\"大字,两旁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醒目对联,从这些文字中可以嗅出这条街区文化的厚重。而书院门地名起源,来自于它里面的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著名学府,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这里也曾是明清时期陕西最高学府,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是让陕西人引为为傲的地方。
如今,随着城市范围扩大,学府之多,关中书院失去了它往日的鼎盛,但这条通往关中书院的古街,却被部分保存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没有想像中的多高大上,书院门里门外,隔开了现代与古朴,但西安的市井与烟火气,也在这条街中弥漫开来。
12月末,即将跨入2020年的西安城,与北方大部分地区处于严寒相比,西安倒暖和得多,时而有些地方还透着绿意和鲜花。不过早晚有点冷,居民们出行,也都穿上了棉衣。
在进入书院门前,一座古塔矗立眼前,路边的指示牌中显示,这处塔为宝庆寺塔。
【宝庆寺塔】
宝庆寺修建于隋文帝(601-604)年间,资料显示,寺的原址并不在此地,而是从安仁坊搬过来的。明景泰二年,也就是1451年,宝庆寺移寺建寺于今址。宝庆寺落成后,唐文宗时,在寺内以五色砖建塔,故宝庆寺也称华塔寺。
为何如今人们只见塔不见寺,源于五代时期,殿宇毁于兵火,寺不在,只剩下塔。现在看到的宝庆寺塔,高23米,七层,平面呈六角形,内有魏、隋、唐等时期石刻佛像,现存明景二年(1451)重修石碑一座。
如今的宝庆寺塔,虽历经数百年沧桑,与西安大小雁塔相比又显得小很多,也没多少游客知道它,不过它却默默守卫着书院门,焕发着它的活力。蓝色天空下,宝塔棱角分明,白灰相间对比强烈,有种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一种沧桑之美。
在宝庆寺塔一边的路边,彰显这条古塔古街古韵的,还有一对石头雕塑。不知道他们为何人,为何用他们来守护。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在路边没有特别保护,表面被人摸得光亮,石像有所损坏,但依然呈现出制作时的精湛工艺。
远观古塔然后前行,就到了\"书院门\"。从这里走进去,又是一方天地。外面是西安城的高楼大厦,而街内,是青石板铺地,有些已破旧,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杂货店也扑面而来。环视一圈,发现多以文房四宝、字画和民间工艺美术品为多,满街书画气息,这里被人称为“西安古文化旅游一条街”。
书院门古街东起文昌门内西安碑林博物馆,西至宝庆寺华塔,全长只有570米。据当地人介绍,在这条近600米长的街道两侧,有200多间门面房及百余摊位,主要经营文房四宝、珠宝玉器、名人字画、工艺品等。“别看现在古街游客不多,但一到节假日,日游客最多时能达万人”,他们说。
古街中寻找古建筑,发现有老式二层小楼。有一处状元楼,一层被装饰成大红色出售服装,二楼则保持着百年前的老模样。不知当年,这楼里曾住着哪位状元。
书院门里过去最为著名的地方是关中书院,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没去里面走一走。不过在书香门口处有个小学,大门古色古香,为明清遗留的老建筑,很有年代感。
【于右任故居】
今天的书院门古文化旅游街,看似普通,却承载了西安厚重绵长的民俗文化。而在这条古街的52号,与古塔相对,有处深宅大院,曾住着一位响当当的文化名人,他就是一代书法大师、教育家、民主革命先驱、爱国志士于右任先生。他算得上这条街中最为有名的名人。
这处52号古宅,是于右任先生1949年去台湾之前在西安居所。1949 年 11月,于先生被迫辗转到了台湾,而他的原配夫人高仲林、大女儿于芝秀仍留在大陆,一直居住在这所老宅内,直到二人相继离世。
如今,这座当年于右任先生的老宅,被开发保护,建成了于右任故居纪念馆,游客们花20元门票可进到里面参观。
于先生家的老宅,为明清时期关中四合院,占地面积800余平方米,由门房、前院、厢房、上房、后院及地下室组成,属砖木结构院落。整幢宅子配以宽阔回廊及园林花草点缀,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老宅始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右任二弟于孝先购入做全家住宅,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现在的古宅看起来比较新,是老宅做了后期修缮,2019年5月在于右任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之际落成开放。
在这处关中四合院中,中间有个天井,下面有个接水石缸呈六角形,这还是很少见。而这种设计,正好应了关中八大怪之一的房子半边盖,肥水不流外人田。
于右任,祖籍陕西泾阳,1879年出生于咸阳三原,民主革命家、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一代书法大师,被誉为\"当代草圣\"。自从老先生去了台湾,就再没回到大陆,逝世后葬于台湾,也算于老先生的一大遗憾。
走出于先生的家宅,天色已不早,而书院文化街里,前来买画购画逛街的游客们来了,街上热闹了起来。字画本为高端之物,但终究抵不过现代“车轮滚滚”。如今的字画店混杂在各种杂货店中,让原本西安最有文化的一条街,归为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