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汉武帝取河西走廊之后,“列四郡,据两关”,两关之一即为玉门关。玉门关在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敦煌县城西北约七十五公里的戈壁滩上,是古来知名的西疆边关,因由西域输入和田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魏晋以后,因安西通新疆东部重镇哈密的道路日见重要,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宋以后,海洋丝路逐渐取代西部陆上丝路,陆道交通逐渐衰落,玉门关遂逐渐废弃。今原玉门关址尚存方形城堡,由黄土夯筑而成,回复完整,东西长二十四米,南北宽二十六米,垣高九点七米。堡西、北各有一门,总面积六百三十余平方米。北门外横过古长城,西门外现在是一片广阔的盐碱地和芦苇沼泽。其他地面全为流沙所覆盖。至于安西双塔堡附近的玉门关,其遗迹已不可辨认。
玉门关遗址
甘肃河西走廊西端与古代的西域交界,玉门关是通向西域的门户。其地属于广阔的荒漠地带,到处分布着戈壁和沙漠。南北有高大的阿尔金山和马鬃山夹峙,中间为走廊式平原,敞向新疆东部,疏勒河流贯其间,向西潜流入东疆罗布泊盆地。玉门关就处在阿尔金山北麓戈壁与疏勒河冲积平原交接带上。
玉门关遗址
汉代“丝绸之路”就取道于此,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就分成南北两道。玉门关是北道的出发点到今哈密后,沿天山南麓一直向西,经过西域的许多城邦,然后越过葱岭(帕米尔高原),通向大秦(古罗马帝国)。汉武帝时,张骞两度出使西域都是从玉门关出行的。张骞在西域数十年,历尽千辛万苦,回国后把在西域的见闻介绍给国人,扩大了国人的视野,促进了东西文化、经济交流。
玉门关遗址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李广利率数万之众、六千余骑出玉门关往西域征讨大宛国,途中因诸小国坚守城池,不肯供应粮草,又攻之不下,因而回师。一往一返为时两年,回到敦煌,同行士兵已死亡十之八九。李广利上书朝廷,请求罢兵。汉武帝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诏:“军有敢入者辄斩之。”李广利甚恐惧,只得留守敦煌。
玉门关遗址
汉武帝为了改善与外族的关系,与远居今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和亲,先后将江都王建之女细君和楚王戍之孙女解忧嫁给乌孙王,均取道玉门关。
东汉水平十六年(73年),班超出使西域也途经于此。班超在西域三十年,对巩固我国的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就在这玉门关道上,公元2世纪,波斯王子安世经此东往洛阳;三国时,我国第一个西去求法的僧人朱土行也由玉门关远行。
玉门关遗址
玉门关与内地殊异的自然环境加上极度荒凉的边疆景色,常使一些爱国的远戍和远征者不免产生对人世的感慨,甚至悲凉。他们把这里视为远离东土的生死界地,不知是否能得生还。诗云“关到玉门中土尽”,“惟思生入玉门关”,正反映了这种生死离别的情感。唐代诗人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所指的玉门关,是东移后的安西玉门关,它距原玉门关还有数百公里之远。“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原玉门关比后玉门关更加遥远和荒凉。
玉门关遗址
斯关已逝,文化长存。就玉门关在历史上的作用而言,它不仅把内地与西部疆域连接起来,而且成为亚欧之间的一座桥梁,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起过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