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暂不支持播放,我们将尽快解决,建议使用Chrome或FireFox浏览器查看
中山桥,一直有“黄河第一桥”之称,它是甘肃兰州经典的旅游“打卡地”,在白塔山下、金城关前。
中山桥的前世今生,也是被广为传颂的史诗级经典历史故事。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十一日,甘肃洋务总局与德国泰来洋行签订黄河铁桥包修合同,包修时间为80年;
后经历了近1年半的反复拉扯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二十一日,黄河铁桥的建设才正式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
工程师是漂亮国的满宝本和汉斯国的德罗,施工负责人为中国天津人刘永起,前后历时3年建成。
铁桥的全部建桥材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德国走海运到天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都戏称中山桥为“进口桥”。
后由京奉铁路运到北京丰台火车站,再由京汉铁路运到河南新乡,
因当时铁路没有修到大西北,所以又从新乡取道西安,分36批,用马车运到兰州。
由于运输道路崎岖、运输工具受限,历时5个月,才终于将400万斤的建桥建材运到了黄河边。
1908年初春,铁桥正式动工,
直至宣统元年七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铁桥才竣工通行。
当时建桥共花费白银30.66万两,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目标”,要知道,现在在黄河上建同等规模的桥梁只需要大约1/3的钱。
所以,这座桥不论是在金钱、时间、运输还是人力成本上都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当属来之不易。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第一桥改名“中山桥”。
1937年,日寇对兰州进行了长达6年的疯狂轰炸,为躲避和降低敌人的轰炸对铁桥造成的伤害,聪明的劳动人民把铁桥的颜色由原来的桔红色改为银灰色。
1954年,为了提高桥的载重量,在原有的梯形拱架上增建了五座弧形钢架拱梁及铁板桥面。
2011年,中山桥迎来了建成后的第18次大修,这次大修除提高中山桥抗震能力、抗洪能力并加固桥墩外,还根据当时黄河的水位将让这座百年老桥长高了1.2米。
2013年,中山桥结束了其通车的历史,变成了永久的步行桥。
中山桥经历了百年风吹雨打、车船碰撞和战争的洗礼,像一位处乱不惊的老人依然傲立于母亲河上,见证着兰州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和两岸人民安居乐业。
尽管兰州市区现在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但生活在这里的兰州人民依然还是敬仰它、欣赏它,像从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