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当下最流行的事了。所以旅行社大行其道,生意日隆,间或有爆料说导游小姐恨游客吝啬破口大骂,给游客穿小鞋不让下车小解造成游客尿失禁的怪事。旅行就是闲暇时给性情放假,适逢这样的事情实在有伤雅趣。我们大部分人旅游就像林语堂所描述的那样:导游带领一大帮人在一尊墓碑前讲解死者的生死月日,结婚年月,太太的姓名,和其他不知所云的,或者根本就是杜撰的事实,更有甚者好事者还要拿出笔记速记,除了专业的学院学生我认为大可不必。还有专为今后的“谈资”而来,每到一处,必摆好各种pose拍照,和外国游客照,和景区小贩照,和山水景色照,和野兔小猴照,一路走来,时间和注意力都消耗在了照相机上,问他游览的感受曰“我叫没感觉”,只为今后有可炫耀的证明。还有的人按图索骥,在中国地图或世界地图杀上指着名字跑遍各地,设定程序限时完成,累而无所得。我想起了中青旅上的一句煽动人心的话“乔布斯改变了全世界很多人的生活,而印度改变了乔布斯的整个人生 ” ,但是apple创始人绝不是这样子旅游印度的,那是一种艰辛流浪,一种赤脚朝圣,苦行印度,让自己的心灵带路,体验弥漫在空间里的灵魂悸动 。
杭州是天堂之地,第一次背上行囊孑然一人前去朝拜。在火车上一路夜行,车厢内有兜售廉价品的叫卖、有民工兄弟的高声论谈、有恋爱情人的甜蜜眼神、有稚子母亲的温柔亲昵。慢慢一切都缓慢了下来,只有窗外的鳞次节比的建筑和居家灯光如匆匆过客般的一晃而过。坐在窗边,看着浮游而过的胜景恍若隔世,顿悟人生恰如御车而行,有些风景错过了就不在,有些人一面之缘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一觉醒来已经临近杭州,不知何时窗外下起了细雨,静静的晨曦中突然听到不知何处传来悠扬古朴的钟声,突然想起刘永的那首经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到杭州灵隐寺不去是说不过去的,诺大的寺庙香烟缭绕,见到很多来自韩国日本的香客在虔诚的顶礼膜拜,佛教有印度传到中国再有中国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和日本,相比日韩,我们国人反倒看淡了这种精神皈依的形式,随意躺卧在休憩的石凳上,悠然自得。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萃一脉相承,不像其他文化出现过断层和湮灭。其感召力融合同化了许多偏远和外来文明,北魏拓跋宏学说汉话,着汉服;元朝大肆袭用宋朝制度;清朝重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中国化风格都充分显示了汉文化的强大向心力。据说在印度释迦牟尼是很威严庄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到中国后就变得和蔼可亲,亲和力倍增。观音在印度是须眉勇猛,面目狰狞的男身,到了中土就变成了人人敬仰的观音娘娘,靓丽比之西方圣母玛利亚更胜一筹。儒家的“仁”的思想在佛祖那里也有理解了。文化融合的另一个例子就是灵隐寺里的济公和尚了,济公又名济颠。颠及癫也,疯疯癫癫的癫。老子的《道德经》提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孟子更提出“弃智”的忠告。所以中国的文化里不乏隐士,癫僧,乞丐。金庸作品《天龙八部》中武功最高的是一个邋遢的扫地老和尚;《射雕英雄传》中的丐帮帮主洪七公备受武林尊重,因此济颠和尚的放荡不羁,酒肉穿肠过也就成了高僧的必备特质了。也许在百姓心中形式是次要的,心忧万民,解民倒悬的赤诚才是最值得尊崇的精神内核。
来杭州就要品尝东坡肉和黄酒。黄酒最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味甘、色清、气香、力醇乃酒中上品。据说绍兴旧时风俗生下女儿就酿酒埋藏,嫁女时作为陪嫁,这就有名的“花雕酒”又叫“女儿红”,后来生了男孩也藏酒就叫“状元红”了。在清幽小巷,古色古香的酒铺,饮一杯陈年女儿红,吃一叠地道霉千张,茗一口西湖龙井茶;踏林壑幽谷,嗅琼丽花束,真如清朝李密庵在《半半歌》中所云:酒饮半酣正好, 花开半吐偏妍,.....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