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足不出户游敦煌|回溯汉长城文化。

足不出户游敦煌|回溯汉长城文化。

特殊时期,宅在家里已N天

不能出门,想安排的旅行无法提上日程

如何安排,才更有趣味性呢

何不跟随小编一起

了解汉长城历史文化

提前做好功课

西汉武帝时,向匈奴发动反击战争,把匈奴赶到了漠北。为稳固西北边疆的形势,历经二十多年时间,陆续修建了一条东起辽东,西到罗布泊东缘的长城。其中,河西汉长城东起黄河西岸,西到敦煌西境榆树泉盆地,横贯河西走廊北境全线,延绵2000多公里。


长城用作防御体系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西汉时修筑的长城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跨度最长的万里长城。汉王朝之所以在武帝时修长城,其原因一是:有效地抵御匈奴人对汉王朝的侵扰;其二:是阻隔北部匈奴人与南部羌人的军事联合,断匈奴右臂;其三:是打通西域,实行往来。汉武帝于元初元年至三年(前104年—前102年),命强弩都尉路博德从皋兰沿黄河向西建筑边墙(长城)。自敦煌至辽东全长一万一千五百余里。敦煌境内的汉长城,东起瓜州与敦煌交界处的北湖,西止西湖马迷途,全长一百三十六公里,在境内的长城沿线上分布着汉代烽燧八十多座,加之境内其他地方及不同年代修筑的烽火台,共计百余座。

从公元前127年,汉长城历经了六次的修建。汉长城是由墙体、敌台、烽火台以及与之联系的城堡、亭、障等部分构成。墙体是长城的主要建筑,将长城沿线数以千座的关隘、城障、烽燧连成一体。长城及其有关的烽火台、城障等军事防御设施建筑方式各总体上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思想。城障多用黄土垒筑,墙体则采用天然红柳、芦苇枝干为筋骨,一层红柳、一层砂粒层层迭压而成。烽火台采用土坯、红柳、芨芨、胡杨、砂粒、石块等为材料垒筑、夹筑而成。长城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防御侵略,保护国家领土的安全完整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第二是开发屯田,保护屯田和边远地区的生产发展;第三是保护通讯的畅通和商旅使者的安全。

汉代规定凡23-56岁的男子都要赴边塞当一年的戍卒。他们平时垦田,战时打仗。汉长城的守军,有着严格的军事、行政管理制度,对瞭望烽火的吏卒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定时考核。成绩优异者可得到奖赏。还有从内地被发配流放到这里来的各级官吏和士卒,他们来到这里后,往往携带家眷,长期从事于边陲的各种戊务劳作。


烽火制度在西周就已出现。汉代边塞烽火制度为汉烽火制度之一种。是汉代边塞重要的军事警备和通讯的制度与设施。由中央、郡、部都尉三级逐级颁发。汉代烽火信号标志约有烽、表、烟、苣火、积薪五类,前三类白昼使用,苣火主要用于夜间报警,积薪昼、夜兼用。为保证烽火制度的严格执行,在汉代边塞防御体系中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制度。积薪是推积的各族杂色柴草,昼夜都可用。对某些特殊情况下,应当发何种信号,如夜闻匈奴人及马声,天大风,降雨,不具烽火者,都有相应的报警信号及措施规定,错误施放还要受到惩罚

关于作者: 游敦煌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