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书院门的十一月
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候
为什么这么说?
看到书院门牌坊旁的宝庆寺塔
便能知其原由
油画难敌塔中景
- 云游宝庆寺塔-
穿过地下通道,从书院门的方向出来,能看到一排银杏树,在阳光下泛着金灿灿的光,宝庆寺塔便蒙着一层暖黄色的滤镜,伫立在不远处。
如若只是黄色,那未免过于单调,宝庆寺塔旁还种植着青翠的松、暗红的枫、苍绿的杨树...这样有层次感的红色绿色,连油画都难以描摹。
如果当天是晴天,便能看到晴空万里无云的景象。如洗的碧空,将各色的树叶映衬得更是好看,随手拍都是可遇不可求的风景。
在层林尽染的景色下,宝庆寺塔塔身如一颗破土而出的竹笋,在林中肆意生长着,正是这些秋叶的专属颜色,让这座千年古塔焕发新的生机。
记录古城千年兴衰
- 云游宝庆寺塔-
宝庆寺塔不如小雁塔挺拔婀娜,身处闹市也不显眼,只有在你偶尔回望时,才会忽然意识到,沉默无言的它,竟记录着古城的千年兴衰,历经了唐末乱世和明代重修。
宝庆寺塔虽位于南门内书院门街口,但这里并不是它的诞生的地方。我们现在看到的宝庆寺塔,是在明代重新修筑的。
原宝庆寺塔所在的宝庆寺,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其原址在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安仁坊。最初宝庆寺中并没有建塔,直到二百年余年以后的唐文宗大和、开成年间,人们才在古寺中修建了佛塔。
唐长安城安仁坊位置
唐亡后,原本位于城内的宝庆寺就暴露在了城外。五代后期,宝庆寺又遭兵火,寺内殿宇悉数被毁,只有宝庆寺塔幸免于难。
唐末战争
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人们重修宝庆寺于南门内。而宝庆寺塔也迁建西安城内,自此落户书院门街。今天我们看到的塔,就是明时重修的那座。
1902年拍摄的宝庆寺华塔
造像文物清末流散
- 云游宝庆寺塔-
明代重修宝庆寺后,人们将唐光宅寺内遗存七宝台上镶嵌的30余面造像龛移入了宝庆寺内供奉。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修缮宝庆寺之际,又将部分造像龛嵌入佛殿内壁以及砖塔外壁保存。这批造像十分精美,展现了魏、唐等多个时期的艺术风格,现存世共计32面,合称“宝庆寺造像龛”,梁思成先生曾赞誉这批造像为“初唐中国雕刻代表作品”。
十一面观音龛造像
(原存宝庆寺,现存东京国立博物馆)
清末民初,又逢乱世,大量中国文物遭遇盗抢,流失海外。宝庆寺也不能幸免于难。有25块石刻流散到世界各地,其中21块在日本,4块在美国。而留存在中国的宝庆寺造像只余7块,其中安宝庆寺塔上镶嵌有6块,碑林博物馆收有1块。
宝庆寺佛典内壁的石刻造像
在文物流散的同时,宝庆寺的殿宇再度被毁,至今已经无存。
建国后,政府又对宝庆寺塔进行了修缮,并于1957年5月31日纳入陕西省第二批重点保护单位,迎来了自己的新生。
生逢盛世,又历经乱世的宝庆寺塔,见证了15个世纪的兴衰,在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静静地伫立在碑林历史文化街区,接受着来往行人的注目与观赏。
宝庆寺塔虽然只可远观,但它早已成了书院门不可多得的景致,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忍不住去细问它的名字和历史。
如果说长安是数千载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的重叠,那宝庆寺塔便是时光最好的注脚。云游碑林,将宝庆寺塔的初冬美景,珍藏在记忆的最深处吧。
来源:遇见碑林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