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对考古和历史感兴趣,已经记不清了。
从夏都二里头、商都安阳、西周丰镐、东周洛阳(洛邑)、秦都咸阳开始,尤其是古都西安,更是去了五次。
我喜欢到实地去看,再翻翻资料,才会加深记忆和理解。
恍惚之中,好像对汉代以前的历史更感兴趣,对两晋以后的事没什么意思。自己也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直到有一天,看了易中天先生的《中华史》一书,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会是这样。
原因源自汉代。
汉代的代表人物,当然是汉武大帝。
那年,买了北京到咸阳的火车票。车上睡了一觉,第二天早晨就到了咸阳。
这一天的计划是茂陵、李夫人幕、董仲舒墓、卫青幕、霍去病墓、金日禅墓、霍光墓、未央宫遗址、椒房殿、天禄阁,都是汉武大帝及他的重臣,工作、生活、长眠的地方。
到汉武大帝的茂陵没有公交,可坐去兴平市的车,在咸兴路与Y040路的路口下车。沿Y040路一直向北走就是茂陵了。
我外出的计划性很强。为了实现我的目标,我那天走了60里路。
下了车,极目远眺,秦川上晴空万里,是个好天。深吸一口气,跺跺脚,抖抖精神,开始我的朝拜之旅。
一直向北,大约八里地,就是茂陵。
路是新修的,车也不多。两侧是麦田,走起来很舒服。
远处隐约是一个梯形的小山。绿化过,种了松树,很规整,应该就是茂陵。
路没有走错,心里踏实了。加快前进。
地势逐渐抬高,这八里地走去,很有朝拜的感觉。望着汉武大帝高耸的封土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心里有些小激动。
我觉得不管是中国的宫殿,还是帝王的陵墓,都应该自南向北,地势渐高,才有君临天下、巍然庄重的气魄。汉武大帝的陵墓就是自南向北抬高,陵墓最北处可见铜川山脉,陵墓向南,就是渭河。这就叫前有水(水是财路)、背有靠(山)。我虽不懂阴阳八卦、太极五行,但也感觉汉武大帝墓地选的好。符合我对帝王陵墓的一点认知。
但对东汉光武皇帝刘秀的墓地怎么也想不明白。
刘秀的墓地在洛阳邙山与黄河之间,南边是邙山、北边是黄河,成了南高北低之势。走入其陵区,是越走越低,没有巍然庄重的气魄。但陵内的千颗千年古柏,拔地通天,着实不错。
看不懂的还有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在河南省巩义市西村镇,也是南高北低,陵墓地面比南面的路还低,如何荫蔽国运呢?
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在南京市高高的紫金山上,任何人都要拾阶而上,不由不生崇敬之情。
南京中山陵
也许帝王对陵墓的选址,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够明白。还是本着崇敬之心,少说为好。
汉武大帝时期,国力强盛。北破匈奴,远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复南越,吞并朝鲜,版图东抵日本海、南占交趾、西逾葱岭、北达阴山,奠定了汉地范围。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将中国的目光投向世界,汉使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古印度、于阑、扜罙、犁轩等诸国。其中最远到达的犁轩,位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开拓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欧亚非的丝绸贸易就此展开。
汉武大帝积极向西发展、开通丝绸之路的100多年后,西方罗马帝国建立。当她通过丝路商人知道东方的大汉帝国后,便派使节向东与大汉帝国联系,可惜没有抵达。又100年后,东汉帝国也曾派使臣西去罗马帝国,但可惜也是无功而返。
两大帝国地处欧亚大陆两端,可惜两个朝廷没有握手成功。这是历史的遗憾。否则,人类的历史和文明,将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向呢?
两大帝国如此神交,真是令人向往啊!
恍惚之间,到了汉武大帝的茂陵前。
门口有个验票处。
其实茂陵很简单,除了高大如山的封土和墓前的石碑外,基本别无他物。原来地上的建筑,禁不住两千多年的风雨,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黄沙中。
封土高大而规整。墓前及封土上种了好多的松树,但树龄超不过三四十年,很年轻,找不到沧桑与古朴的感觉。虽经2000多年的雨水冲刷,但仔细辨认,还可看出封土承正梯体形状。
有些老祖宗的陵墓,只看陵前的千年的古柏,就能感觉到历史的厚重。黄陵县的黄帝陵、周口市的太昊伏羲陵,苍天古柏与圣人陵寝,让你感觉圣神与沧桑。
周口太昊伏羲陵
黄陵县黄帝陵古木
对这些活着的历史见证者,比地上的古建更要去珍惜。古建可以修缮、重建,古树死了,再也活不过来了。
有些败家子却不懂得珍惜。
临汾尧陵,在封土前有道长廊,长廊前有两棵古树,分立左右,微微向前倾斜,角度都相同,站姿出奇一样。彼此守护了圣人陵寝几百年。
临汾尧帝陵长廊前的两棵古柏
就是这样坚毅的站在陵墓前的古木,西边古柏的根却被齐刷刷锯断了!
临汾尧帝陵的树根
显然古树的根,碍了装修的事,就被人锯掉了!
这些败家子,就不能稍微动动脑筋,在青砖下留个洞,在栅栏下留个口,把根脉留下、给古木留个活路?
我对有些古迹收费也是颇有微词。
汉武大帝,两千年的陵墓,只剩下封土,很正常。不如就采取开放的态度,保持历史原貌,让后人自由的凭吊、朝拜。但如果圈了一道墙,就开始收费,真是拿祖宗挣钱了。
原本属于国家的、全民的、公共的、集体的自然景色、人文资源,被卖给利益集团开发收费这等事,这里利益太复杂、水太深,不多说了。
站在门口,里面的景色一目了然。其实应该进去的,虔诚的拜上三拜,再静静的围着封土转一周,是我对古代伟人表达敬意的方式。但对被收取门票实在是抵触,遥望汉武大帝陵寝表示敬意后,又在心里默默的拜了拜,转身向李夫人墓走去。
其实除了收取门票外,汉武大帝墓的管理还是很干净的。
舜帝陵前的商贩就让人厌恶。
舜帝陵在运城市。舜帝是我的直系老祖宗,我是怀着最崇敬的心去拜谒的。虽然景区外娱乐泛滥、嘈杂无比,但核心景区都是明清两朝的原始古建筑,保存的很完好。陵前的两重献台古朴庄重,且设计独特,别的地方没有见到过。封土不高,但被青砖围护成方形,也是唯一见到的。陵墓旁有一棵古树,看标牌,居然有4000年的树龄!
运城舜帝陵
如果树龄没错的话,这古树就是古墓历史活的见证!
舜帝陵献台内有算命和卖香的,商贩利欲熏心,诱导游人算命,还反复向游人推销高香,话里话外的意思,无非就是不买他的香就是不敬,不找他算命就会有灾祸。实在令人讨厌。
汉武大帝景区这些还好,没有乱系八糟的商贩。
李夫人幕在汉武大帝茂陵的西北角600米处。沿着茂陵前的一条土路可向西走300米,但向北就没有路了。只能踩着麦地里的田埂,双手伸开,保持平衡,慢慢向北走。就怕把人家地里的麦苗踩坏了,农民种地不容易。
还好不远,就到了李夫人幕的东南角。
帝王墓的外在形制也是不同于普通百姓墓的。百姓墓的封土一般是圆的,古代帝王墓的封土形状却是正梯形的,尤其是秦汉以前和宋代。
周代天子墓也是如此,周文王、周武王的墓,就在咸阳站正北10公里处,南北顺列。虽经3000多年风雨,但依稀可看出是正梯形。姜子牙的墓就在文王、武王墓的东侧300米处,但他不是帝王,封土就是圆形的。
到了明清,帝王墓的封土也和百姓的一样,也成了圆形的了,失去了美感。
不管是梯形(侧面是梯形、地基是方形),还是圆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方形(梯形),体现了帝王对土地的重视,对上天的尊重。圆(圆锥)形,体现了帝王代表上天的姿态,是天子,死后犹荣。都是古代帝王的统治思想的体现。
我喜欢帝王的封土是正梯形的,棱角分明,立于天地间,大气磅礴,更有艺术感。
南美玛雅文明的金字塔,与中国古代帝王墓形状惊人的相似。是否是印第安人源自东亚人的佐证之一呢?
李夫人是汉武大帝的宠妃,“倾国倾城”、“北方有佳人”指的就是她。可惜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后被追封为孝武皇后,封土也是梯形的。
李夫人墓的封土保存的还是比较完好的。墓的东南角,有一条人踩出的小道可到墓顶。我准备顺着这条小道爬上去。
地边及封土上,长着不少的野酸枣树。虽然不高,但小刺儿却尖锐无比。
酸枣树很密集,我只能扭转着身子,小心翼翼的躲避着尖刺往前走。
前面酸枣林离的太近了,身子挤不过去,只能用手捏住一支条,掰开一条路,挤过去,再放开。
但放开时猛了,枝条弹回来,尖刺扎进肉里,又弹出来。手背顿时扎出一滴血,真疼!
真是小瞧了这些小野枣啊。还挺厉害!我用舌头吮吸了一下伤口,这样能够消炎。只是扎出了一个血点,并无大碍。
好在封土上面的野酸枣不多,没有再被扎到。
爬到墓顶,视线顿时开阔。
四方景色,尽收眼底。
北面的铜川山脉,突然隆起出现在黄土台原上,恰似一道屏障,保护住秦川;南面更是巍峨的秦岭山脉,翠绿险峻,巍峨壮观。
两道山线,轮廓清晰,南北互望,守住八百里秦川。
东西八百里是秦川,大地广袤,渭水滋养,风水宝地,历史深厚!
极目远眺,心情舒畅。
渭水自西向东,奔流不息。
西边吹来的微风,夹带来村子里高亢、激昂的秦腔,钻进耳蜗。粗旷的吼唱,犹似万马奔腾、震撼肺腑,令人热血沸腾。
再望汉武大帝的陵墓,身躯庞大的封土,轮廓更加清晰。
这一伟大帝王,在位54年,酎金夺爵、推恩集权、盐铁官营、北击匈奴、开疆拓土、打通丝路、西域归汉,华夏民族,方始称为大汉。这与汉武大帝的丰功伟绩,威仪八方,密不可分。
可惜汉武大帝的两任皇后,陈阿娇皇后被废黜、卫子夫皇后自杀,都没有与汉武大帝合葬。倒是至死也不让汉武大帝见到自己病容的李夫人,葬在了茂陵,并被追认为了皇后。
可这个皇后不是汉武大帝追认的,而是汉武大帝驾崩后,由辅国大臣霍光追认的。因为汉武大帝驾崩时没有皇后,一代帝王在天国也应该有皇后的呀!霍光即为辅国大臣,就追认李夫人为皇后,迁陵陪在汉武大帝身边。
李夫人墓的封土相比较汉武大帝陵寝的封土,小了许多。有4条小道,顺着梯形封土的四条棱,通到封土顶部。
凡是无人看管的、梯形的帝王墓,基本都是这样。因为平面相对较陡峭,四条棱坡度相对较平缓,利于攀登,久而久之形成小道。
汉武大帝的茂陵,因被墙圈起,无人攀爬,故4棱看不出蜿蜒而上的小道。
后查阅了一些资料,汉武大帝茂陵有多个之最:
营造工期最长,历时53年;陵园规模最大,丛葬坑400余处;随葬品最多,陵内“不复容物”;耗费资金最巨,每年国税的近三成;陵邑最为繁华,住户人口27万;陵区最为宏阔,陪葬墓60余座;陵体最为雄伟,西汉帝陵之冠。
正因随葬品最多,招致众多盗墓者。仅有历史记载的盗墓就有5次之多。
从李夫人墓顶望汉武大帝的陵寝,位置最佳。
感慨汉武大帝的雄才大略,此情此景,舍不得就此离开。
凭吊汉武大帝:帝国已不在,共和正当年!
从李夫人封土的东北角下山。
想再近距离的感受一下茂陵的背面,于是紧贴着汉武大帝陵墓的北墙向东走。
汉武大帝陵墓的北侧围墙外有一小片荒地,长满了杂草和小酸枣树。看不出是不是一片废弃的坟冢,地图上也没有标注这里有古人的墓地。也许是现代人不知天高地厚,把亲人葬在了汉武大帝脚下。
但或许真的是汉武大帝的近臣、妃子呢?虽然对酸枣树心有余悸,但好奇心的驱使,我还是决定穿过这片满是小枣树的荒地。
进入荒地,就感觉被小枣树包围了。极为小心的分辨着前后左右的枝条,或小心的躲闪,或慢慢的拨开。唯恐再被划伤或扎伤。
如果这时候,有人突然出现在酸枣林外,一定以为我是个神经病。不远处就是开阔的麦田,却偏偏一个人在这小枣林里钻来钻去。
子非鱼,安知鱼之快乐?我钻,我乐!
还好,平安的越过了障碍区,除了衣服和裤子被划出印迹外,皮肉没有受伤。荒地里也没有看到坟冢和墓碑。
也是,李夫人的陵墓距汉武大帝的陵寝还有几百米呢,还有谁敢超越人家夫妻,把陵墓建的更近?这不是僭越犯上、大逆不道嘛!
穿过小枣林,继续向东走。又到了Y040的路上。相当于我绕了茂陵的多半圈,如果我沿路往南走,就到了茂陵的南门,正好一圈了。
我没有向南,而是穿过这条路,继续向东偏北方向走。
那里有我要去的一个重要的地方。
为了超近路赶时间,我直接穿插,走麦地的田埂,到了一条田间土路上。这里离我要去的那个目的地近在咫尺了。
果然,又走了百余米,在路的北边,发现了。
一座墓前,立着一个高大的石碑,写着“汉大儒董仲舒墓”。
墓前也是麦子地,这里就是我要来的重要的地方。
碑旁还有一座记事碑,篆刻着董氏后人的纪念之意。我倒不是董仲舒的后人,我来,是因为董仲舒也是影响中华文化的重要人物。
汉武大帝有一项重要的决策,影响了中华乃至东方文化圈二千多年的思想和文明。那就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就是这项决策的提出者。
董仲舒,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兼采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大一统”学说。他认为自然、人事都受制于
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因此皇权(中央集权)被极大巩固。
董仲舒是一个儒学大师,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对儒学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他融合了诸子百家思想,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顺应了春秋战国以后百家思想的“合流”趋向,是学术思潮演变的必然结果。他“统一”的政治理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逐渐渗透到了中国人的血液之中,进而转化为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影响中国乃至东方文明两千多年,并将继续影响着。
以上来自官方的摘录。重点有三:一是他综合了诸子百家,建立了集权的大一统的思想;二是他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大帝坚定的采纳了;三是他的思想,影响中国乃至东方文化圈达两千多年。被后人尊称董子。
前两年,无意中看到了易中天先生的《中华史》,这本是给青少年的扫盲版历史书,我却看的津津有味。他说,春秋以前是中华民族的少年时代,即懵懂,又率真。
有时候灵光就在一闪念间,我忽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中国汉代以前的历史,令我如此感兴趣。因为汉代以前,是中华民族意气风发的青少年时代。如果再比喻,秦汉帝国就是中华民族的青年时代,朝气蓬勃,崇尚武力。两晋以后就步入中规中矩的中老年时代了。
而这个划时代的标志,就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个标志的主要人物,就是汉武大帝和董仲舒。
再细分,两晋到宋是中年时代,宋再后,就进入老年时代了。中、老年时代分水岭的代表人物应该是朱熹。
更准确说是中国古代的原始、奴隶、封建社会的少、青、中、老四个社会心理时代的划分。这是一个大课题,以我的浅薄的认识,我说不好,也说不来。只是凭借自己的感觉。但也好像突然拨云见日,找到答案,令我欢喜的不得了。
在我面前的就是董子的墓。
西安的下马陵也有董子的墓和祠,但我认为那是他的纪念之地。这,才是董子的真正陵寝。
眼前的墓因无人守护,略显荒凉。长满了杂草。经二千多年的雨水浇润,依旧挺拔。只是墓西边的封土缺少了一块。显然不是雨水冲刷的,而是被人挖走的痕迹。取土的人,你知道这里住着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吗?
相对“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我更喜欢“百家争鸣”的思想大活跃。
为此,我还专门去了“百家争鸣”的起源及代表地,山东临淄的齐国故城“稷下学宫”。
齐国故城在临淄的东北方向约5公里处。
我坐公交到土桥站下车,沿古侯路向东到齐故城排水道口遗址,这是齐国的北城门所在地。我要向南一直穿过齐国故城,再到“稷下学宫”。
临淄齐国故地遗址公园
临淄齐国故地北门的排水口
齐故城排水道口遗址是一个石头垒的城市排水口,石头叠垒时留出很大的空隙,供雨水流出。设计的很巧妙。
齐故城排水道口一直向南,现在叫齐桓路,是贯穿齐国故城的主路。我想当年肯定不叫齐桓路,在齐桓公之前,这个城市就存在了。此路大概也非当年的彼路。
到了临淄,才弄明白了一件事,原来有两个齐桓公。一个是被周天子分封的正统的姜子牙的后代,姜齐齐桓公,很有作为,是春秋五霸之首位。后来子孙不成器,被田和篡权,丢了政权。田和的儿子田午也称齐桓公,也是很有作为,是战国七雄之一,就是他创建了“稷下学宫”。
齐桓路两旁都是蔬菜大棚,农民在辛苦的劳作。
中国古代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农民,中国古代的耕作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现在的大棚种植技术,也是很简单、实效的技术。未来农业也必将走工业化之路,而且是信息技术控制下的工业化生产。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一路向南,沿途有齐相晏婴之墓、齐国故城城垣遗址、桓公台遗址等古迹。
一直到张皇公路,如果向东6里,是孔子闻韶处,就是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方。可惜与“稷下学宫”方向相反,又远点,我就没去。
我是沿张皇公路西行走了800米,路南,就是稷下学宫了。
官方资料:“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得名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空前大活跃、大交流、大繁荣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稷下学宫存在150年,期间大量学术著作问世。它作为当时百家争鸣的发源地和中心,促成了天下学术自由争鸣的形成,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大繁荣。
我的评价:是辛亥革命之前,思想最活跃、最自由、成果最丰富的时期。所以我喜欢。
之后的二千多年时间里,思想的翅膀渐渐被束缚住了。即使也出现了一些思想家,也没有跳出儒家的大框架。
当然,辛亥革命之后,又是一个划时代的全新的时代。
远在遥远的西方,有一个大帝国,她对思想的一统性与单一性,与中国的秦汉帝国,如此的类似。
公元前213-212年,大秦帝国秦始皇焚书坑儒;公元313年以前,古罗马帝国对基督教迫害有加。
公元前134年,大汉帝国汉武大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思想主导地位;公元313年,古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接受基督教,基督教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国教。
基督教作为国教后,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罗马帝国第一次有了一个强大的统一思想和精神支柱,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防止发生动乱,有利于专制君主的统治。这是正面的积极意义。但消极的影响是,基督徒人数骤增,一味追求“天国”生活,无形中消磨了罗马人的意志,军队也因充斥着大量的基督徒而战斗力大减。使晚期罗马帝国在对外战争中陷入被动,这与先前罗马人崇奉战神阿波罗时,所采取的主动出击策略形成了鲜明对照。
大汉帝国也是如此相似。儒家思想被统治阶级确定为正统思想后,尚武精神被渐渐消磨、束缚,儒雅文风渐成了社会主流。
当然,武力征服敌人、思想统一民众,是当时历史的需要也是必然。
想当年的“稷下学宫”,人声鼎沸、比肩接踵,士子们在这里讲学、撰著,激辩碰撞,挥汗如雨。
200年后,原本被战争摧残了的“稷下学宫”,又被距离1000公里外的长安城的一个决策,彻底摧毁了,思想的圣火熄灭了。
如今的“稷下学宫”,被麦苗覆盖,只剩下后人树立的一块石碑,孤独的矗立在一片小树林里。
稷下学宫遗址
旁边是现代化的柏油公路,各式汽车呼啸而过。骄傲的现代人,过往匆忙,无人注意,这块土地的悠久历史,和曾经勃发出的璀璨思想。
历史不是错了,只是可惜了。
现在,董仲舒的陵墓前,摆放有祭品及纸钱的灰烬。听说周边还有很多他的后人,不断的来祭奠这位大儒。
远处,一位农民扛着锄头,渐渐走来。或许他也是董子的一位后人。
我的心情,说不清,也说不明,也不想和谁说话。趁那位农民还没到近前,赶紧顺着田埂回到小路上。只想留住心里的那份惆怅,默默离开,不想被人打扰。
向东走,那里是大将卫青的陵墓。
卫青、霍去病、金日磾三人的陵墓自西向东紧挨着,他们都是汉武大帝倚重的人,所以才有资格与荣光,葬在武帝身边。
卫青、霍去病这舅甥二人的丰功伟绩,世人皆知,不再赘述。
霍去病于公元前117年病逝,武帝为表彰他的赫赫战功,在自己的茂陵东北为他修建了一座祁连山形状的墓冢。11年后卫青病逝,武帝紧邻霍去病陵墓西侧修建了一座阴山形状的墓冢,纪念他。
印象中,卫青主要是北击匈奴,霍去病主要是西击匈奴。把阴山送卫青,祁连山送霍去病,足见武帝对二人的极大赞赏、褒奖之意。也可见武帝的用人之道。
卫青的阴山墓冢是开放状态,没有被圈起来。我登上陵顶,果然此墓并不规则,两个墓顶,一大一小,一南一北,连在一起。可见汉武大帝对功臣的褒赏真是不拘一格啊。
站在此处,可望见数座大墓。
向西望去,汉武大帝茂陵的封土巍峨耸立,最高最大,再远处是小一点的李夫人墓。西北不远,就是董仲舒墓。
东边远处,隐隐可见霍光的墓。
东边再远处是汉昭帝平陵,及汉昭帝的上官皇后陵。因为是皇帝和皇后陵,虽然很远,但也感觉巍峨耸立,气势不凡。
东边紧邻的,是围墙里的、林木葱绿的霍去病的祁连山墓冢,还有金日磾的墓冢,干净整洁。可是围墙外卫青的
阴山墓冢,却是荒草丛生,垃圾遍地。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围墙和收费造成的差异吗?我想不尽是。
金日磾,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14岁那年,与其母其弟三人,被霍去病俘虏,被押在长安皇宫内养马。他谨慎职守,养马出色,武帝任其为马监,后升侍中,管理武帝的衣物、乘舆。又升附马都尉、光禄大夫,不离武帝左右。可见武帝对他的信任。
对一个敌方的俘虏如此信任及重用,足可见武帝用人的大气。
有人密谋刺杀武帝,被金日磾发现,拼死护驾,故又护驾有功。武帝病重,金日磾是托辅幼主的四大重臣之一。金日磾去世,葬于茂陵东侧。
霍去病将其俘虏,带入长安,改变其一生。死后二人长眠于此。手拉手、肩并肩、墓连墓,生生世世,摒弃前嫌,也是一段美谈。
茂陵陪葬墓共有20余座,有李夫人、董仲舒、卫青、霍去病、金日禅、霍光、公孙弘、阳信公主、上官桀等人的墓地。
本来想一直向东走,去看看汉武大帝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陵墓。他是武帝托付辅佐儿子刘弗陵的四大重臣之首位,刘弗陵之后的昌邑王刘贺,也是他先立后废的,又辅佐了汉宣帝,是四朝元老。并实现了西汉的“昭宣中兴”。
但我临时改变主意,决定不去霍光墓了,而是到武帝的儿子刘弗陵的平陵去看看。
沿着井王村、东陈仟村,走了大约9公里,就到了昭帝刘弗陵的平陵及上官皇后陵。这里既然是昭帝的平陵及皇后陵寝,那应该是出了茂陵的范围了。
平陵及皇后陵,除了高大的封土及墓前的石碑,也没有任何的建筑物了。这里,离咸阳国际机场很近了。
站在平陵之顶,遥望东北方繁忙的咸阳国际机场。
轰鸣声中起飞、降落的飞机,从各朝各代、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的陵寝大墓上,骄傲的呼啸飞过。渐渐消失在天与地、云与雾之间。
现代与古老,噪音与沉寂。历史不变、后土未变。但斗转星移、时空已变。
遥望蓝天黄土,不禁假想:皇帝贵为人君,享尽当时权势与富贵,但如果他知道了现代文明带给他的物质与便利,尤其是现在的大量科学认知,那他是愿意做古代的帝王呢,还是做现代的公民呢?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的是,我肯定是做现在的公民!
心中庆幸生在当下的好时代。
下了平陵,向南7公里,是咸阳秦都站。
坐公交,到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西侧,有一条小河,紧贴着城墙遗址,水流清澈,应该是当时的护城河吧。
过一小桥,南行100米,就是汉长安城的章城门遗址。这里有一道护栏,限制车辆通过,但行人可进。一直向东,是一条宽阔的大路。
这条路正对着章城门,没有介绍牌介绍这条路叫什么,按现在的习惯,我就给起名叫“章城门内大街”吧。
遗址整体很空旷,基本没有建筑物了,估计为了遗址保护,原居民都搬迁出去了。
遗址内有很多挖出的沟,估计是探测宫殿地基留下的。遗址内还有好多的植物,按区域一片一片种植的。
资料显示,西汉都城长安,主要功能是为帝王、贵族、官衙服务的,建筑也主要由皇家宫室及其附属设施构成的。长乐宫、未央宫两座宫殿位于城市南部,建章宫位于城市外面的西侧,也就是刚才护城河的西侧。平民区多在城内东北宣平门附近,工商业区多在西北隅的横门大街两侧,还有些平民住在城外。这是中国早期都城的特点。
虽然主要为帝王、贵族、官衙服务,但建筑规模宏大。仅未央宫面积就有5平方公里,是北京故宫的6倍多!
我从章城门遗址向东走,就直接进入了未央宫的核心位置。四周除种植的绿色植被外,未央宫已经没有什么地上建筑了。
未央宫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毁于唐末战乱,存世1041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是西汉帝国的政治大脑。西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皆从这里,快马加鞭,通达帝国广袤的府衙、郡县、边疆。
沿着“章城门内大街”走约3里地,忽然看见有指示牌。牌上显示,已经到了未央宫前殿!
前殿是未央宫的主体建筑,位于宫城中央,是形制最高,规模最庞大的建筑。相当于故宫的太和殿。
未央宫前殿前的广场,也比故宫太和殿前的广场大了好几倍。
广场上有三条道,通向前殿基址。远远看去,前殿基址象是一段城墙横在那里。目测高约八九米,长约六七十米。
我渐渐向前殿基址走近。
想象着当年王公大臣上殿议事、外国使节朝拜觐见,心里也充满了敬意。
我是从中间的路,登上前殿基址的。
过去帝王都是走中间的,我也走走过去帝王走过的路。想象着身后跟着大批的随从护卫,两侧跪倒着几排的王公大臣,心中不禁又有些小得意。
登上基址,我站在中央,面南背北。遥想当年汉武大帝坐在这里,君临天下的模样,心中也是豪气顿生。
旁边一位老者,应是附近居民,在活动身体,把腿搭在栏杆上,使劲压腿。时过境迁,当年大汉帝国的皇宫禁地,现在成了老百姓的休闲场所。
我对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是非常赞赏的。一是采取了开放式的态度,游人居民都可以进出,很友好;二是很多地下遗迹都原样展现给游客,供游客学习、参观;三是没有不伦不类的修复,原味展示,很有沧桑与岁月感。
我原以为前殿基址,是人工夯筑而成的,但旁边有讲解牌,说这个前殿基址,是建在龙首山的丘陵之上,也就是说这个基址是建在了一个大自然早已存在的山包上!
感叹大自然的造化与辉煌历史的偶然相遇,是否意味着历史的必然呢?伟人的横空出世,是否也意味着历史的必然呢?
回家后,我又查了前殿基址的详细资料,又发现了一个惊天的大秘密!
说考古人员还在台基之上发掘出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墓葬!
这说明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3000多年后,大汉帝国,也把这里当做了帝国的根基!
2000多年前的大汉王朝,肯定没有和5000年前的先民们商量建皇宫的事。3000多年斗转星移,但他们把目光聚集在了一个地方。龙首山。
这更增加了前殿基址的神妙之处。难道这都是上天有意的安排?预示了大汉帝国的强盛就要呼之欲出了?
龙首山这个名,不知是自古有之,还是现代考古人员起的。总之,起的好!
说到对遗址的现场挖掘,我还真有幸看到过一次。而且还是大名鼎鼎的二里头遗址呢。
二里头夏都遗址,在洛阳东北方向20公里的洛河南岸。现在听说那里建了一座夏都遗址博物馆,我是大约5年前去的,当时那里啥也没有,还只是一片考古荒地呢。
坐偃师到洛阳的公交,在中途二里头村下车。问一当地的老大爷,他说就在村子南面,好多人正在挖呢。
下车的路的南边,有一座很高的封土堆。不知是帝王的陵墓还是古代的祭天台,黄土平原上出现这么一个巨大的封土堆,肯定不是天然的,也不是一般人家能够做到的。一是对这封土堆感兴趣,二是爬上去想看看周边的地形。于是我爬了上去,
封土堆上有卢医庙、奶奶庙等小庙,建的很简陋。
站在封土堆最高处向南望,果然是一大片的遗址地。为什么确定是遗址呢?因为麦田被挖成一块一块的,高低错落,裸露出的黄色的土地和绿色的麦田,反差很大。
可惜那片遗址地好像被铁丝网圈起来了,不知道能不能进去。还好西边开了一个门,是个大铁门。
我决定到大铁门那去看看,碰碰运气。
还做好了第二手准备,如果大铁门进不去,我看铁丝网的空隙也很大,我就钻进去。
孔乙己说“读书人偷书不算偷”,我对这遗迹太好奇了。我就是进去看看,绝对不破坏,就是地上放满了文物、宝物,我也绝对不会拿。
下了封土堆,走了五六分钟到了遗迹的大铁门前。
我都想好了,如果见到看门人,我就苦苦哀求一下,我从北京这么大老远跑来,行行好,就让我看一眼吧。
不过,还好,门是虚掩着的,不用敲门。我推开个门缝悄悄进去。
探头向门卫房里望。
居然!没有人?
再向遗址里望去,在可视的范围内,也看不到人影。
不关门、没人看、远处也没人。
连续三个小庆幸,太好啦!
我就顺着门口的土路往东走。同时也想好了,如果碰到人问,我该怎么回答。
同时注意到,遗址有几处安了摄像头。
摄像头没有让我恐惧,反而让我更安心了。它能证明我进来过,但也能证明我没有破坏、没有偷拿遗址的东西是不是?
出门的时候,我还要故意站在摄像头下,整整衣襟、抖抖袖口呢!
大大方方的出去,好留下自己清白的证据。
我更放心大胆的往里走。
遗址的精华部分在东南方向,因为那里被挖的最多、最严重。
果然被挖的够严重的!
地是被分成了一块一块挖的,每一块有的地方挖的深、有的地方挖的浅,里面有圆形的坑、有长条的坑、不规则的坑,坑连坑、坑还套坑,还有的地方用白灰做了标记。也看不太懂,除了黄土啥也没有。
尧都遗址在山西襄汾县陶寺乡,遗址有一个横断面,一层层都是破碎的陶片。太多了,考古人员可能清理不过来了,就原样堆在那了。
二里头遗址虽然没看见什么,但很显然挖的很精细,有的地方还盖了塑料布,可能怕雨淋或防沙尘的吧。
有几处横截面,画着横线,这我倒懂一点。过去人垒城墙、夯地基什么的,都是用夯土法,一层一层夯,所以就能看出夯土的层次来。
有几个标志牌,说什么大殿地基、墙什么的。还是看的不太明白。
东边远处有二十来人,不知在忙什么。我决定凑过去看看。
这一看,谁说没宝贝?原来宝贝在这边!
有十来个人,一字排开,拿着长长的竹竿,竹竿的一头有个圆柱形空心铁铲,垂直戳进地里,拨出时就带出了圆柱形的黄土,仔细看看,倒在一边,又往深里铲。
洛阳铲!
哇,这就是传说中的洛阳铲!听说探寻地下古迹全靠它呢!
还听说洛阳铲是盗墓人发明的,简单、实用、高效。考古工作者也对它爱不释手,就借鉴来用了。这是我是第一次看到传说中的洛阳铲的实物。
地上每隔大约40公分,就有一个白灰点,他们要严格按照设定的点往下铲,取出每一个点的土样看,并在地上放好。旁边还有更专业的人士在督办,并抽查一些点的土样进行复查和分析。等他们把这些白点都勘探完了,这一片地也就勘探完了。
他们会根据土样是自然形成的生土,还是人工回填的夯土,来判断底下有没有人工的痕迹。
如果有人工痕迹,再组织精心的挖掘。如果是自然状态下的生土,那就没有必要再挖掘了。
要确保每一片勘探过的区域的土层情况,不能有遗漏!万一遗漏了什么重大的发现,可能就是历史罪人了。
这可不是有人教我的,我是无师自通。看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我就明白了。我还有点考古的天分吧!
圆柱铁铲是一块铁皮围起来的,套在竹竿上,但没有全封闭,还留了一个口,便于查看土样,也便于把土样磕出来,放在地上。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且没有科技含量的设计,成为了考古界和盗墓界,这黑白两界,共同爱不释手的勘探利器。
不禁赞叹盗墓贼,他们也是为考古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呀。
旁边还有七八个人,围着一个长方形的坑,有拍照的、有录像的,还有拿着夹子做记录的。不知找到了什么。
这些人都发现了我,但也没人理我。他们都专注的做自己的事,即使交流,也是轻声细语的。我想这是他们的职业素养吧。
我悄悄靠近那个长方形的坑,探头往里看。老天,宝贝,就在里面躺着!
有一件玉器,躺在坑底,虽然还没有取出,但轮廓已经很清楚了。成刀形,长约40厘米,在一侧开有三孔,青白色,通体磨光、光洁剔透,可惜明显有一道裂痕,断掉了,但还很完整。应该是一件玉刀。
在玉刀另一边,还有几个陶罐。陶罐没有都清理出来,只是露出来一部分。
他们把一台摄像机安在了摇臂上,伸到坑底仔细的拍。
我站在一旁静静的看,他们也不拦我。这些人真好。
看了会,我忍不住拿出了手机,也想拍几张。
一个年轻的姑娘,她的本职是记录的,手里拿着文件夹和笔。拿笔的右手轻轻冲我摆摆,说:不能怕照。
我连忙说是是,收起了手机。
人家没嫌我碍事,没让我走,还让我看。我得守人家的规矩。
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看考古人员考古,还是在大名鼎鼎的二里头遗址。真是有幸呀!到现在都特别感谢当时的考古人员。
听说专家基本认定二里头就是夏的都城斟鄩。现在那里还建了夏都博物馆,有机会还想再回去看看。
2000多年前的大汉帝国的疆土比之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不知广大了多少倍,对都城地址的选择也是有了太多的方案。汉长安城当然比夏都城斟鄩,更加的宏大、规整。
大汉帝国的政治大脑--前殿,能选址在龙首山,是历史的预见、缘分的遇见。
此时此景,你站在未央宫前殿,望四周。
这个2000多年前的政治舞台的中心点,当年比肩毗邻的宫殿建筑群,都已消失不见。只有最远处,隐隐约约有些现代的高楼大厦的身影,使人感觉到几千年的恍恍悠悠,几千年的冥想。
两个孩子欢叫着跑了上来,他们在比赛谁能先上来。
我希望他们长大后,知道了这里的历史,更明白这里的荣耀与含义。
从未央宫前殿基址上下来,向北走是椒房殿。
椒房殿位于前殿以北300多米处,是更让人浮想联翩的神秘后宫。
但现只留下了夯土台基,被考古人员挖出后,留在那里,供游人参观。还铺设了栈道供游人行走,以防踩坏古迹。
最,最,最,让人感兴趣的是,椒房殿建筑群内居然有暗道!这可不是电影里的虚构情节,而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据资料说,椒房殿的暗道遗迹,在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发现。也就是说它是中国宫殿中最早发现的密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呢?逃生?偷情?还是皇帝为了微服私访方便?
我觉得重要的是,看谁来用!他用来干什么,这地道就是干什么的。如果刺客知道了密道,钻了进来,那它也有了行刺的功能。如果好色之徒知道了密道,那后宫就热闹了。
我在栈道上,弯着腰,探着脑袋,仔细的看地上挖出的沟沟块块、夯土台基,特别想把暗道的走向、深浅、高低、材料、暗门摸清楚,但也没看出所以然来。
标志牌中虽说有暗道,但别的啥也没介绍。
这破牌儿,勾起了别人的好奇心,却啥也不说!
哎呀,我的好奇心呀!
未央宫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由重臣萧何监造。萧何不可能瞒着皇帝刘邦和皇后吕雉偷偷在后宫建秘密地道。可见建密道的初衷,只有刘邦、吕雉、萧何三人知道了。但还是那句话,如何使用暗道,那就是后人的事情了。
有些历史的真相,负责任的人会用旁证进行推理和分析,不负责任的只凭想象来猜。有些历史真相和证据,就藏在一些特殊的古迹里。如果你发掘,就可能能得到事实与真相,如果你不挖掘,再过一两千年,类似竹简、棉麻就彻底化为泥土了,甚至三五千年后,金属器物也会严重锈蚀,上面的字迹也会不可辨别。
就真可惜了。
那年去西周丰镐遗址车马坑的时候,就此问题我就和该遗迹的女工作人员,认认真真的辩论了几句。
丰镐原是西周的的都城,该车马坑是陪葬坑,遗迹在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沣京中路路南。高高的院墙,一道大铁门,一个石碑,很安静的地方。
来的人肯定极少,我到时大门也没开,敲门才有人开了门。
到里面的车马坑遗迹馆,也是现找人才开的门。女工作人员一脸的歉意,开了馆门后,还陪我进去,主动的给我讲解。
车马坑馆是一个拱顶式单体建筑,进了大门就尽收眼底。坑内是两辆车、六匹马、一个殉葬人。很简单,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女工作人员说当年发现盗墓者,所以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幸好保存完好。
她还仔细给我指出哪里是殉葬人,殉葬人的姿势。我仔细看,还真是。要不是她的介绍,还真看不出。
我说,为什么非要等到抢救性挖掘呢?对一些特殊的墓葬或古迹,如果可能存在特殊的历史价值,主动挖掘也是应该的。
她立即反驳我,说对古迹的保护最好就是原态保护。我说,即使是原态保护,地下的东西也会随时间的推移,渐渐变质、腐烂、消失。也是极大的损失。倒不如在它还有研究价值的时候,主动发掘出来,进行研究分析,解开真相,并以资料形式流传后世。比如秦始皇陵。
她大大的惊讶,说秦始皇陵怎么能挖呀!挖掘出来肯定不如原态能够长久保存,有些东西刚出来就风化损毁了。你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彩色俑,一遇空气,颜色就消失了。
我说,这是技术问题。我说的主动挖掘,当然不是蛮干,当然是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挖掘。任何人造的物品,都是有寿命的。东西挖掘出来,可能会减少它的存世时间,但通过现代的影视资料、技术分析,理论上反而会将它永久的留在人世间,总比它在地下腐烂消失,不为人知强。还有,凭借现代的科技手段,很多东西保存在世间要比埋在地下保存的时间还要长。
东西的保存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够知道历史的真相!否则为了片面的强调原态保护,错过了最佳的发掘时间,那历史可能就真的错过去了,真相永远探究不到了。
她根本没有听进去我说的意思,还是坚持她的观点。不能挖秦始皇陵的思想,对她来说根深蒂固。语气也有些急躁,好像我明天就要去挖秦始皇陵似的,她必须要劝阻我、制止我!
从谈吐上,我感觉她是一个专业人士,可能受正统的文物观熏陶太深了。
我喜欢就我感兴趣的话题和人辩论,也愿意倾听和努力去理解别人的观点,以便随时改正、修正、提高自己的认识。但如果和一个不能听进你的观点,也不愿理解你的观点的人,只愿意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的人,争辩就没了意义。
椒房殿的讲解牌,大多在讲解宫殿的布局,也没有介绍什么出土的文物,可能这里出土的文物比较少吧。
我·还是对椒房殿的密道最感兴趣!
强烈建议把椒房殿暗道的走向、深浅、高低、暗门等介绍清楚,最好简单恢复一下,让我等凡夫俗子在里面钻一钻。
哎呀,我们的好奇心呀!
从椒房殿向北走600米,是天禄阁。
天禄阁前的中景路边,有很多的私家车,有些父母带着孩子在这里休闲、散步、玩耍。挺好的。
我觉得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的亲民度还是很高的,国家投资建立的遗址、博物馆、公园等,它的与民友好度、融入度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国家花了钱,反而把民众拒之了门外。更不是为了领导来验收看的!当然游客的乱扔垃圾等素质问题是另一回事,不能把对不文明行为的限制,扩大到对广大民众权利的剥夺上。
天禄阁是西汉帝国的国家档案馆,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档案馆。原是一座高台殿阁建筑,据说规模宏大,但可惜只剩一个夯土台了。旁边有一个小庙,锁着门。满是灰尘,应是不常有人。看风格,估计是明清以后的建筑了。
我围着天禄阁夯土台及小庙转了一圈,就像东走去了。
其实在西边500米还有一个石渠阁,是西汉帝国的国家图书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司马迁曾在此阅读,写成了五十多万字的不朽巨著《史记》。王莽篡位,不重视档案书籍的作用,毁了天禄阁和石渠阁,改成了铸币场所。
历史没有错,只有可惜了。
说到了司马迁。
司马迁墓在韩城市芝川镇,紧靠黄河西岸,与黄河同向。
与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一样,司马迁墓也在高高的山上。但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在紫金山深处,你要一步一步爬上去,才能一点点的知晓整个陵寝的尊荣。而司马迁墓,屹立在悬崖峭壁之上,气势宏伟壮观,你只要站在悬崖下,就可以望见陵墓的一侧全貌。
山下写有“高山仰止”的木质牌坊,与司马迁墓的气势极为贴切,也暗示着他“高山仰止”的历史功绩。
司马迁的历史功绩我认为有二:一是系统整理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大帝时期3000多年的中华历史;二是他对历史的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2000多年,并还将继续永远影响下去。后者的功绩远远大于前者。
从天禄阁一直向东10里地,到达汉城湖。
我想这里应是长安城东护城河。我从西护城河,走了一个反Z字,到了东护城河。公园里矗立着一尊高大的汉武大帝雕像。很有君临天下的雄浑霸气,很好。
从汉城湖坐公交到西安北站,坐高铁6个小时后就回家了。
现代人有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汉代时期的人只能靠步行,或车马舟船,出西域、通丝路、击匈奴、治天下。不容易!
还是那个问题:是做古代的帝王将相好呢?还是做现代的普通公民好呢?我肯定是选择后者!
不光是为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和便利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个世界乃至宇宙,能有更科学、更正确的认知和感知了。愚昧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探索到了更多的真相。我们的思想也重新获得了飞翔!
为生活在当下的稳定、富裕、发展的好时代而庆幸!
大汉帝国400多年 ,中华受益万万年。
一天朝觐,感触颇多。
(有的时间太长,照片找不到了。有几张盗图,见谅)
2019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