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滇池湖畔观鸥飞,联大旧址祭英魂——昆明、西双版纳九日行游记(七)。

滇池湖畔观鸥飞,联大旧址祭英魂——昆明、西双版纳九日行游记(七)。

为了方便逛街,住宿选在南屏步行街附近的如家商旅酒店。

过桥米线是云南著名的小吃,来云南一定要吃一顿正宗的。酒店门口的建新园是家经营云南过桥米线的百年老店,被誉为宝善街“第一金字店”。吃一口劲道爽滑的米线,再喝一口酸酸辣辣的汤,爽!

滇池是云南境内最大的高原湖泊,素有“高原明珠”之称。历史上一直是滇西地区最重要的水系,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滇西人民。但是随着昆明城市化的发展,滇池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今天的滇池不再是高原明珠,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治理,依然还是呈现着浑浊的绿色,当地人给滇池起了一个新的名字——“抹茶湖”。

欣赏滇池美景的最好方法是乘坐滇池——西山旅游观光索道,索道全长2000米,落差300米,其中1000米横跨滇池。车箱是封闭式的,可以坐6个人。坐在车厢里环顾四周,对面是苍翠的西山;身后是繁华的城市;低头是碧波荡漾、一望无际的滇池;仰头是大朵大朵、仿佛触手可及的云。


在悬崖绝壁上生根绽放的树木花草。

出了索道站,走不远就到了半山腰的旭光亭,站在旭光亭旁,可以俯瞰滇池、远眺昆明市。

滇池周围有大小几十个山峰,山环水抱,水面波光粼粼,随着天际日色、云彩的变化而变幻无穷。

坐索道返回滇池,沿着观景路向海埂大坝方向走,成群的海鸥从眼前掠过,天上、路上、滇池里到处都是。

来昆明越冬的主要是红嘴鸥和棕头鸥,它们分别来自蒙古国的乌布苏湖、吉尔吉斯湖流域、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和新疆的博斯腾湖。自从1985年6000余只红嘴鸥首次到昆明过冬以来,每年10月底至次年4月初,这些欢乐的“小精灵”都会不远万里飞来,与市民和游人和谐共处,成为昆明冬春时节的一道风景。近几年来,每年来昆明越冬的红嘴鸥数量保持在3万只左右。

红嘴鸥的生活极其规律,每天清晨,成群的红嘴鸥沿着大观河或从海埂大坝进入城区,在翠湖公园等市民集中喂食的区域活动,下午16点以后,返回滇池,结束一天的活动。有的红嘴鸥一天的活动范围超过150公里。

昆明市民对红嘴鸥给予了极大的关爱,每年当地政府都拨出专款、组织专人为红嘴鸥投食,并制定相关法规禁止伤害红嘴鸥。昆明的接纳、包容、呵护,使这群可爱的精灵恋上了昆明,每年的冬季都会如约而至,成为昆明最温暖的一景。

告别了可爱的精灵,去老街吃饭。来昆明,汽锅鸡是必吃的。福照楼是中华餐饮名店,福照楼的汽锅鸡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国名菜”。福照楼的店面装修古朴,门口立的石狮、门上贴的阿福、店里挂的福袋和红灯笼、一桌一椅,一碗一碟,处处是浓浓的中国元素。

一部《围城》,一部《无问西东》,让我对西南联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去看看这所虽仅存短短八年,却有着“中国教育史上之珠穆朗玛峰“美誉的学校。

西南联大旧址位于昆明一二一路的云南师范大学内。1946年抗战胜利后,联大宣告结束北返之时,为报答云南父老的养育之恩,经教育部批准,将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在昆明独立办学,更名为昆明师范学院,上个世纪80年代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在云南师范大学正门东侧的墙上镶嵌着两行金色大字:“中国历史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落款为朱光亚题。朱光亚为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两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

步入校园,右手边是一个名为“砚池”的小水塘,据说是日军轰炸的弹坑淤积而成的。后来三校北返之际,校长梅贻琦先生捐出500万国币加以修整,并在旁边建了一个小花园,人们一因其姓氏,二为“永铭联大之精神,长留先生之德馨”称之为梅园。

过了梅园,就是“民主草坪”,民主草坪的历史源于联大师生经常于此演讲聚会,著名的“一二·一”运动的开端——“11·25”反内战时事晚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草坪中央矗立着闻一多先生的雕像。

仰望先生的雕像,不禁想起他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所做的《最后一次演讲》:“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过了“民主草坪”向右走就是西南联大旧址。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7月宣告结束。

西南联大在短短的八年中,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人才,铸就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均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路西迁队伍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由湖南西部经贵州进云南抵昆明的一路人马,被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长征”。队伍由经体检合格后的210多名男同学及11名教师组成湘、黔、滇旅行团,于1938年2月20日从湖南出发,师生们一路跋山涉水,餐风露宿,经受了体力和意志的考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4月26日抵达昆明。回顾这段历史,胡适先生说:“临大南迁昆明,当时最为悲壮的一件事情引得我很感动和注意,师生徒步,历时68天之久,经整整3000余里之旅程。后来我把这些照片放大,散布全美,这段光荣的历史,不但联大值得纪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值得纪念!”

步入大门,右手边是一二·一运动纪念广场,广场前是原北大、清华、南开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的塑像。

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

联大的校务工作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组成常委会共同主持,因北大的蒋梦麟校长和南开的张伯苓校长在重庆任职,所以联大的工作实际上由清华的梅贻琦校长一人主持。

一二·一运动是指1945 年1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昆明青年学生发起并得到全国各地响应的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是继“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之后树起的第三个民主运动里程碑。

广场上“12·1”造型的青铜雕塑,浓缩了“一二·一”运动和西南联大的伟大精神内涵,造型悲壮、肃穆,反映了先辈们争取自由、反抗黑暗、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彰显了革命先烈长存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

“12·1”造型后的半圆型青铜雕塑墙,直观地展示了“一二·一”运动中的师生们反对内战,争取民主自由,为民族解放及和平而斗争的历史画面。墙壁的背面,镌刻着闻一多先生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

事件经过:

1945年,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墨迹未干,国民党便背信弃义,向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各解放区发动进攻。为此,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方法制止内战”。处于全国民主运动中心的昆明青年首先行动起来,11月25日晚,昆明几所大学的学生自治会在西南联合大学举行时事晚会,到会者达6000多人,民主战士吴晗、周新民、闻一多参加了讨论会,钱端升、伍启元、费孝通、潘大逵四教授就和平民主、联合政府等问题作了讲演。演说正进行时,包围会场的国民党军队突然用冲锋枪、机关枪、小钢炮对会场上空射击,进行恐吓。

次日,昆明3万学生为反对内战和抗议军警暴行宣布总罢课,提出立即停止内战、撤退驻华美军、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等口号。学生组织了100多个宣传队上街宣传,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殴打和追捕,许多学生受伤。

12月1日,大批国民党特务和军人对各大院校进行攻打,造成死亡4人,重伤29人,轻伤30多人,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惨案发生后,昆明3万多师生立即掀起更大规模的反内战、争民主运动。

从12月2日起,昆明为四烈士举行公祭。一个半月中,参加公祭的各界人士有15万人,近700个团体。全国各地学生纷纷举行集会游行,声援昆明学生的正义斗争。迫使国民党“公审”并枪决了杀害学生的凶手,并免去了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代理省主席李宗黄的职务。

沿着路一直走,地面上有一处14幅浮雕,左侧七幅反映的是西南联大的办学历程,右侧七幅反映的是一二·一运动的始末。

石雕火炬纪念柱象征革命火种代代相传,基座上刻有闻一多先生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

主路的尽头是闻一多先生的衣冠墓,后边是在一二·一惨案中牺牲的于再(24岁)、潘琰(30岁)、李鲁连(18岁)、张华昌(16岁)四烈士墓,再后面是李公仆先生墓。

烈士墓后的自由女神像浮雕石屏。

李公朴先生之墓

主路的西侧是联大的教室,教室是由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的。

李洪涛先生在《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梁思成接受邀请后欣然从命,迅速设计完成。然而设计稿一改再改,一次比一次简陋,梁先生终于暴走了,到梅贻琦的办公室大发雷霆:“茅草房,不是每一个中国农民都会盖的吗?要我梁思成干什么啊?”

为西南联大设计茅草房,也许是梁思成先生一生中最痛苦、最委屈的工程了。最终,校舍中的图书馆和食堂是青瓦屋顶,教室是铁皮屋顶,学生宿舍及各类办公室均为茅草屋顶。教室内联大师生使用的椅子是带写字板功能的,由于写字板的形状像宣威火腿,所以,这种椅子又被称为“火腿椅”。

因为教室房顶是铁皮的,一下雨,声音如鞭炮齐鸣,无法正常授课。陈岱孙先生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无奈之下,在黑板上书道“静坐听雨”。电影《无问西东》中还原了这被联大学生戏称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一幕。

抗战后期,学校经费愈加困难,部分教室的铁皮屋顶被拆卸变卖,改成茅草屋顶。

纵然国破家亡,联大师生却始终守护着中国的文脉,把大学当作捍卫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的第二战场!当敌机轰鸣而过时,师生们在破屋草垛间大声朗诵泰戈尔的诗歌,这是西南联大独有的精神气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是为纪念西南联大抗战期间在滇八年的办学历史而建,馆内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及1个活动展厅,常设西南联大历史展、“一二·一”运动历史展及李公朴和闻一多先生生平事迹展,是目前全国有关西南联大及“一二·一”运动历史资料最多、最集中的展馆。

进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有联大校歌的砖雕。

冯友兰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称:“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

八年间,西南联大高举“爱国、民主、科学”的伟大旗帜,“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

联大办学时间不满9年,就读学生不过八千,而且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却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五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朱光亚、邓稼先、王希季,173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从西南联大走出来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著名专家以及著名作家更是难以计数;西南联大学生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了著名的政治家,有的还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西南联大的校训、关防与校徽。

联大校训为“刚毅坚卓”,取刚强、有毅力、坚定而卓尔不凡之意。

联大校徽以大三角中套有三个小三角组成,上书“联大”二字,寓意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诚挚的团结与合作。校徽中三角形的稳定性特质与锐利的边角与其校训“刚毅坚卓”相呼应。

西南联大校旗

西南联大校歌《满江红》——词:罗庸 曲:张清常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清华大学校领导与部分教师合影。

梅贻琦校长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联大没有大楼,却大师云集,名家荟萃,为当时国内教授阵容最强、学术水平最高的高等学府。

西南联大下设文、理、法商、工、师范学院5个学院,26个学系,两个专修科和一个先修班,八年间先后共有305名教授在此任教,其中有我们熟知的朱自清、胡适、刘文典、闻一多、吴宓、钱钟书、朱光潜、陈寅恪、傅斯年、钱穆、吴晗、冯友兰、金岳霖、华罗庚、吴大猷、赵九章、费孝通、顾毓琇、沈从文、查良钊等人。这些教授都是著名的科学家、文坛泰斗、一代宗师。

此外,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美国学者费正清等也曾到联大讲学。

西南联大使用的是英文教材。

邓颖超同志为一二·一运动纪念馆题写了馆名,馆内文物藏品共78件,大部分为\"一二·一\"运动中的油印、铅印传单,罢课委员会通讯,学生在街头宣传及被殴情况照片。

闻一多先生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

针对反动派对学生运动的污蔑,学生画的讽刺漫画。

罢课代表提出的五条复课条件。

李公朴与闻一多先生生平事迹展

1946年,国民党撕毁了《停战协议》,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内战一触即发,国内和平民主人士纷纷反对,各种爱国义士进行和平民主运动,国民党对之痛恨,于是进行残酷镇压。担任昆明民主运动主要领导人的李公朴、闻一多首当其冲,7月11日、7月15日先后被特务暗杀。

李公朴先生与闻一多先生的手迹。

从纪念馆出来,经过四烈士墓,继续向西走,首先看到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暨国立昆明师范学院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的基座上刻有27名为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名录。

抗战期间,大批西南联大的学子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据统计,联大前后从军者多达1100多人。其中镌刻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背面的就达834人,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之子梅祖彦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担任翻译外,联大学生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和空军。在1942年至1945年间,为了保证空中运输线“驼峰”航线的畅通,1500名中美健儿血洒长空,其中就有联大的学生。

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柱,为纪念联大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而立,背面有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所题的“教学相长”四个篆字。

校园东北角矗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立于抗战胜利后,碑文约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纪念碑由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先生撰文,中文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罗庸书丹,被称为现代的“三绝碑”。纪念碑碑体雄壮,书法遒劲,文采飞扬,意蕴深广。

多年来,千百位昔日的联大学生,前来参拜此碑,追忆往日联大的生活,缅怀先师们的教诲。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后,心情复杂,联大令我最震撼的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知识分子所展现出的高贵精神气质;是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联大师生们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是他们弦歌不辍,坚持到底的决心和力量。

反观如今的大学,规模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先进,老师的待遇越来越高……却没有了西南联大那种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没有了虽手空无一物但仍结队前行的气魄,没有了艰苦卓绝的品质与敬畏学问的精神。难怪有人感叹: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每座城市都会有几条有故事的街巷,位于云南师范大学对面的文化巷就是这样的一条街巷。

文化巷原名苍麻巷,是昆明市内一条历史悠久的街巷。抗战时期,因西南联大在附近建校,加上已有的云南大学,一时间这里群贤毕集,李公朴、沈从文、冰心等先生经常来这里的小茶馆谈天说地,意气风发的学生们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成为一时佳话。小巷最终由苍麻巷改名为文化巷。

如今的文化巷以它独有的校园文化特色,吸引着八方来客。在500米的巷子里,是鳞次栉比的店铺,无论是名字还是销售的商品主要针对年轻人。这里有清新雅致的书屋,有浪漫温馨的咖啡厅,有时尚前卫的服饰店,有别具一格的创意小店,有云南、韩国、日本、印度等地的特色美食……

出售书籍、旅游纪念品及文创品的漫林书苑。

抹茶起源于中国隋唐,后来兴盛于日本,日本又以宇治抹茶最为出名。

靠近巷口的萨尔瓦多西餐厅,因其独特的异域风味和精通中国文化的洋老板的精心打造,使这里成为了外国人在昆明的聚集场所。

从文化巷的南口出去,就是文林街。明清时因其紧邻乡试场所——贡院(今云南大学内),考生多经此街,取“文人如林”之意而得名。如今的文林街是昆明有名的酒吧一条街,街上有多家咖啡馆、酒吧。

雨中的文林街没有灯红酒绿,没有歌舞升平,适合找一间书屋,凭窗听雨。

沿着文林街向东走600米,就到了云南大学的南门。云南大学原名私立东陆大学,始建于1922年,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1946年被《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1950年定名云南大学。

雨越下越大,放弃了参观云大的计划,直奔陆军讲武堂。

翠湖北路上的袁嘉谷旧居

沿途的的西弗乔丝西餐店、有晴天咖啡厅

云南陆军讲武堂原本是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的一所军事学校。开办于1909年。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洋讲武堂(天津)和创办于1908年的东北讲武堂(奉天)并称三大讲武堂。

讲武堂旧址位于翠湖公园西门对面,是一幢米黄色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东、西、南、北四座楼组成,楼前是当年宽大的操场,现在看到的仅为当年讲武堂的三分之一左右,由此可以想见讲武堂当年的规模。


讲武堂的教职员工基本上由留日学生中的同盟会员担任,他们在师生中传播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曾是讲武堂的学员,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朱德,称云南陆军讲武堂是“革命熔炉”。

讲武堂走出了朱德和叶剑英两位共和国元帅,走出了数百名将军,其中上将二十几位,包括:陕西省省长、粤滇军总司令李根源,云南省省长、滇军总司令顾品珍,云南督军、建国联军总司令唐继尧,新疆临时边防督办、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盛世才,四川边防军总指挥、四川省省长赖心辉,陆军副总司令龙云,云南省主席卢汉等著名将领。

另外,还有三个国家军队的总司令出自这里:朝鲜人民军总司令崔庸健,韩国首任总理兼国防部长李范奭,越南临时政府主席武海秋。

校训——坚忍刻苦

校歌

风潮滚滚,感觉那黄狮一梦醒;同胞四万万,互相奋起作长城;神州大陆奇男子,携手去从军。哪怕它欧风美雨来势凶狠;练铁肩,担重担,壮哉中国心!正当中!

中华男儿,要凭那双手撑苍穹;睡狮昨天,醒狮今日,一夫振臂万夫雄;长江大河,翘首昆仑风虎云龙;泱泱大国取多宏,黄帝之裔天骄子,红日中国心!正当中!”

陆军讲武堂的毕业证书

叶剑英元帅的毕业证书及委任状。

学堂开办之初,分步、骑、炮、工四个兵科,设甲、乙、丙三班。学校的制度和作风仿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纪律非常严格,每天上课6小时,上操2小时,早晨有体操和跑步,晚上还有自习,而且夜间有紧急集合的训练。

《各学科军事课程表》、《陆军马学教程目录》

教室、食堂和宿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使云南的革命党人深受鼓舞。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日)蔡锷、唐继尧在昆明举行武装起义,史称“重九起义”。起义部队在讲武堂师生的内应下,经过一夜战斗占领全城,活捉总督李经羲,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起义成功后即电告全国,宣布云南独立,成立云南都督府,蔡锷任都督。云南起义的成功,推动了辛亥革命在全国范围的胜利。

这是蔡锷、唐继尧等人的誓盟:“协力同心,恢复汉室,有渝此盟,天地共鉴。”

一身戎装的蔡锷将军

辛亥革命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下令将云南陆军讲武堂改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以云南讲武堂师生为骨干组建的滇军,在护国、护法战争中战绩辉煌,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声誉日隆,威名远扬。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云南陆军讲武堂应邀援助建校,首批派出教官刘耀扬、叶剑英、林振雄、王柏龄、帅崇兴等人前往任教。

这些教官和毕业生把讲武堂的成功教学经验带到了黄埔军校,还把蔡锷为讲武堂编写的军事教材《曾胡治兵语录》作为黄埔军校的教科书。于是有了“黄埔军校是培养将军的摇篮,而云南陆军讲武堂则是黄埔军校的摇篮”的说法。

参观完云南近代史上著名的一文一武两所院校,对这片培养出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革命家的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

明天就要回家了,最后一站——南屏步行街。

南屏街是昆明历史上古老的商业街,抗战时期,以南屏街为中心,包括护国路、金碧路在内的街区里金融机构多达48家,有昆明“华尔街”之称。如今的南屏街是集餐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步行街,街上汇集了各种老字号商家、各种品牌的服装服饰店、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


2019-2-17

关于作者: 微雨江南之远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