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大杂院里的千年古寺,游客免门票,但本经堂拍照收费10元。

大杂院里的千年古寺,游客免门票,但本经堂拍照收费10元。

在朝圣者眼里,拉萨中心只有大昭寺,那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圣地,许多藏族人不远千里,一路磕着长头来到圣城拉萨,只为那1300多年的大昭寺。

但在拉萨,除了大昭寺,还有其他许多重要寺院,就游客熟知的有哲蚌寺、色拉寺、小昭寺、扎基寺等,鲜为人知的有次巴拉康、丹杰林寺、仓姑寺等。可以说是大大小小的寺院遍布全城,街头巷尾往往走着走着,就无意碰上了一座古寺。

默如宁巴寺,就是这样遇见的。它与大昭寺仅一墙之隔,从八廓街东面的一条小巷拐进去走到头,于一座民居大杂院内就会看到这座夹带着俗世烟火气的宗教场所。

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环境,我曾发表过一篇相关游记,可谓是僧俗混居的大杂院。仅一个拐弯,顿时把八廓街道上那一片繁华抛诸于尘世外,瞬间躲去了灼烈的阳光,进入一处清幽之地。

但这座寺院给予我深刻印象的不仅是它藏于大杂院,更因为“本经堂拍照收费10元”。

虽然我很喜欢寺院,但一般情况下都只会拍拍寺院环境和建筑细节,至于经堂内,未经允许不敢拍照。哪怕未竖立禁止拍照等牌子,也因敬畏之心,沉默不语。却没想到眼前这座如此隐秘的寺院,只要交10块钱就可以随意拍照。

默如宁巴寺,相传始建于吐蕃赞普赤热巴巾时期。赤热巴巾被认为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是继松赞干布、赤松德赞之后第三个对西藏佛教兴起作出巨大贡献的赞普,他与前两位赞普被誉为“祖孙三王”,分别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的化身。

据《西藏王统记》记载,赤热巴巾时期,于公元820年在大昭寺四周修建了六座佛殿,东面为默如,即今之默如宁巴。后来17世纪进行了一次扩建,而这次扩建正是为了每年传召大法会期间,作为前来参加法会僧人的落脚点。只是今天寺院的僧舍大部分成为居民房。

但寺院最早的建筑为“藏巴拉”佛殿,曾是乃穷寺僧人的法会堂。其布局和结构保留了不少吐蕃早期的东西,许多早期的传说也在这里围绕,如是吞弥·桑布扎(吐蕃松赞干布时期重臣)创造藏文的圣地,也是他的资料室。

但如今,我看到的默如宁巴是一座藏匿于繁华深处的僻静之地,庭院三翼的回廊散发着烟火气,却显示出宗教场所的宁静、安详。摘下帽子,走进经堂之内,一眼望去便知这里是喇嘛诵经举行佛事仪轨的地方。

但经堂四周满绘壁画,这些壁画色彩浓厚而且暗淡,主要以念青唐古拉及众眷属神众、五方乃琼护法神及众眷属、十二丹玛女神等宁玛派神灵为主,大多绘于十七世纪扩建时期。

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些壁画之上满是骷髅,外形凶猛,这可能会是尸陀林主,藏传佛教密宗中的护法神。虽说五方乃琼护法神这一题材的壁画很少见,但尸陀林主却是我第一次如此关注,藏传佛教将其作为天葬场的守护神。

既然经堂之内可以拍照,那么这一壁画自然是被留在了镜头之中。但也包括其他建筑物、宗教器物、佛像等。其实在西藏的所有寺院中,这可能是我第一次于经堂之内,如此“堂而皇之”的拿起相机拍照。并非是因为我交了10块钱,而是那句“本经堂拍照收费10元”,这在我心里生出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

寺内曾经应该是禁止拍照的,但随着游客越来越多,佛门难挡俗世的一颗好奇心和炫耀,因此手机或相机的快门声成为这块寂静场所中唯一的噪音。“本经堂拍照收费10元”或许是一种无奈之举,只是为了褪去游客的好奇与炫耀。

事后想想,我是不该拍的,夹带着一股懊悔之心,再回忆其这座古寺,内心又不禁泛起一丝温暖:僧侣和普通藏民住在一个院落里,世俗和超凡的宗教相聚如此之近,外人看来默如宁巴如同一片纷乱尘嚣中独守的另类净土,让人有种心神宁静、超然物外的感觉。

关于作者: 苏丹卿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