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狗哥跟大家聊到了古格王朝消失之谜,说其中最致命的原因就是政教之争;
但要问佛教在当时为什么如此鼎盛,追根溯源还得感谢一位历史课本上的老熟人——松赞干布;
就是他,为了制衡吐蕃当地的宗教势力,决心把佛教从印度引入西藏;
至此之后,佛教和当地原始宗教苯教展开了激烈的碰撞与糅合,渐渐形成了一支独特的“藏传佛教”。
而狗哥今天要讲的,正是一座让佛教和苯教达成共识的“神山”——
它跨越不同的宗教、文明、种族,把古人类对天神的崇拜凝固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它是“众神的居所”,是“宇宙的中心”,也是朝圣者们毕生都在追寻的地方;
它,就是冈仁波齐。
不同的宗教、文明、种族,同一座冈仁波齐
关于前面提到的佛教与苯教之争,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传说公元10世纪,两派大师同时挑中了冈仁波齐作为修行地,所谓一山容不下两尊大佛,只好决定比赛,谁赢谁拥有使用权……
第一局比谁能在日出之时登顶,两人打成平手;
第二局开始前,佛教大师米拉日巴抖了个机灵:这次要还是平手呢?
苯教大师着急应战,回:再平那就算我输;
结果果然又打平了,米拉日巴成功登上冈仁波齐,临了还不忘邀请对手去了附近一座小山修行。
这就是流传在冈仁波齐著名的佛苯“斗法”,虽然暗含了苯教在两教之争中落败的结局,但有一点是无法否认的,那就是冈仁波齐在两大教派中“世界中心”的地位。
“须弥山”原本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术语,指“周围有咸海环绕,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位于世界中心”的山,后也被佛教吸收用来形容冈仁波齐。
至于这个形容贴不贴切?我们来康康冈仁波齐的地理位置。
首先,这里有相当充沛的雪山融水,在四个方向形成了四条大河——马泉河、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
然后,四条大河分别滋养一方,在河水两岸孕育出了四大灿烂的古文明:象雄文明、藏族文明、古印度河文明和恒河文明;
最后,文明的传播与交流,又使得冈仁波齐所在的阿里地区拥有繁盛的边贸往来:.
印度和尼泊尔的商人翻越喜马拉雅,来这里交换盐巴、肉类和皮毛;阿富汗的天青石颜料,描绘出古格壁画中的波斯双狮……
布满蹄印的小道从历史中走来,勾勒出了那条著名的“茶马古道”;
这里就是连接中西方文明的驿站,就连山那边的印度教,也将冈仁波齐视为主神湿婆的苦修之地;而耆那教则将其视为“最高之山”,意为“能获得解脱的圣地”。
藏民们眼中的冈仁波齐,转山的真义
为什么冈仁波齐明明绝对海拔不高,却依旧被藏族先民奉为“神山之首”?
一个最直白的理由,就是它非常显眼。
要知道,大多数的高原山体都是阳面积雪少,阴面积雪多,但是冈仁波齐正相反,这使得阳面的冰雪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藏民们不注意到它都不行。
再来说说海拔,通常高海拔的雪山都是冰川塑造出来的,因而山势多尖锐、硬朗;
梅里雪山
但是冈仁波齐不同,它的岩体是由软硬交叠的砂砾岩组成,峰顶圆润,对比之下显得雄浑巍峨,庄重肃穆;
而又因为山体在形成的时候,挤压出了近乎平行的九道痕迹,对应着苯教教义里的世界形象——“九叠雍仲”,意为“世界共有九层”;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冈仁波齐在藏族先民心中占据了不可取代的位置;
于是,转山也就成为了藏族人延续至今的朝圣方式。
在张扬导演的电影《冈仁波齐》里,相约前往冈仁波齐朝圣的人们,都彼此拥有不同的理由:
有预感自己即将走到生命尽头,想了却一生夙愿的扎堆叔叔;
有觉得自己杀戮太重,想要寻求救赎的屠夫;
还有即将临盆,想为家人祈福的孕妇……
他们选择用最隆重的朝圣仪式,一步一个长头,从家乡芒康出发前往拉萨,踏上20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在西藏,通常“神山”与“圣湖”相伴而生、彼此守望,比如玛旁雍错,就安静地躺在冈仁波齐与纳木那尼之间。
这片面积400多平方千米、湖周长约90公里的西藏三大“圣湖”之一,藏语意为“永恒不败的碧玉之湖”,湖水清冽甘甜,湖景美不胜收。
关于她的传说与转湖攻略,因为篇幅原因,狗哥就下期再给大家分享啦~
关注狗哥,获取西藏旅游资讯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