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贵州贵阳文昌阁游记。

贵州贵阳文昌阁游记。

2021年9月21日,下午,我们从阳明祠出来,赶紧到附近的小餐馆吃了简单的午饭,我继续出发,步行前往文昌阁参观,夫人则回酒店休息了。贵阳文昌阁,坐东朝西,位于贵阳城区东隅的老东门附近,是一座以文昌阁楼为主体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古朴浑厚,典雅端庄,主体建筑文昌阁楼,造型别致,结构奇特,国内仅见,颇具艺术和科研价值,深受建筑专家的注目。据万历《贵州通志》,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经历多次维修,清康熙八年(1669年)总督卞三元、甘文焜、巡抚佟凤彩重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巡抚卫既齐等重修,雍正年间中经略张广泗重修,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布政使陈德荣重建,嘉庆四年(1799年)郡人修复,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巡抚贺长龄捐廉倡修。现在文昌阁建筑群的布局是在嘉庆年间形成的。

 

文昌阁为道教殿堂,是中国一种传统祭祀建筑,在古代几乎各地都有修建。有宋以降,科举日臻完备,文昌阁修建祭祀日渐兴盛;到明清科举制度化后,文昌阁遂依附于地方府学、文庙成为科举制度盛极一时的表征,和文昌阁同样令人瞩目的还有魁星阁。文昌阁祭祀的神祇数目不一,具体体现在各地文昌阁内所祀神祇不止是文昌帝一神。文昌阁是古寺建筑群中的一个总称,几乎在中国的每一个有历史的地方都建有文昌阁,前几天我们去的青岩古镇就有一座规模中等的文昌阁,在我的印象中,好像我曾经游览的江南古镇都有文昌阁,一般来说,文昌阁代表着一个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文昌阁修建的目的是培养文风和扶掖地方教化,阁分为三层,上层祀奎星,奎星是白虎七星的第一宿,古人观天相,形式非常像鞋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行远”,就需要“文”,所以文章之事就归奎星管。第二层祭祀文昌帝君,“文昌”为天上星座,主宰功名禄位的神也叫“文昌”,历来为读书人所尊崇。第一层祭祀武安王(关羽),据碑文记载:“而武安王则所谓绝伦超群,读《春秋》明大节义以成仁者也。”用第一层来祭武安王,寓读书人首先要立“节”明“义”,方能成“仁”。文昌阁是文昌宫寺院的主体建筑,坐东向西,后倚城墙,东门在贵阳各城门中地势最高,阁又高踞东门之上,有高屋建瓴之势,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全城,是隐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

 

文昌帝开始是民间传说的文昌星,“司禄赏功进士”。公元6世纪左右,被道教利用成奉玉帝旨意掌人间禄籍、司天下文运重权在握之神。14世纪以后,有学校就奉这位神仙。本来只是北斗星的文昌星就这样摇身一跃成了帝王星。文昌帝生日为农历2月3日,明清时期,尤其在清朝时,这一天,连皇帝都要派人去祝贺。可见文昌帝成为了跨界神祇,儒、道通吃。在文人学者眼里,文昌帝被坐实为一个叫张亚子的人身上。此人于西晋太康年间出生于今四川凉山州越西县中所镇金马山。为避母仇,举家迁来七曲山,一生行善治病,死后被梓潼百姓奉为梓潼神,供在七曲山大庙。

 

《明史》的《礼志》称,\"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张亚子被尊为文昌帝君是在元延佑三年(1316年),元仁宗加封其为文昌帝君。至此完成了文昌星神与历史上有德之人合二为一,并荣登帝座,贵为帝君的几连跳。细究起来,文昌帝君是在唐宋元明各帝王的不断加封中,在道教和文人儒士的大力推崇下,一位地方小神梓潼神完成与主管文运的星宿文昌星合体、成了文昌帝君,由地方小享一跃成为天下共祀。专司功名、文运、利禄。文昌帝君还有雷应帝君、瘟祖等名称。其身边有两位童子,天聋、地哑。

 

文昌阁是中国一种传统祭祀建筑,许多地方都有修建,但各地文昌阁内所祀神祇数目不一。一般来说,目前国内阁楼的角均为偶数等角,文昌阁都是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但贵阳文昌阁却是结构为三层三檐九角不等角攒尖顶,建筑风格奇特,这样的造型属国内唯一。文昌阁底层呈正方形,两边设配殿,前有斋房与配殿相连,平面布局成四合院形。贵阳文昌阁为达灵性,在设计上处处体现“天人合一”。建筑上都采用“三”和“九”的倍数,文昌阁共有81根梁、54根柱,都是9的倍数,二、三层的椤木,各为9根,可谓匠心巧运,这在全国极为罕见,另外,文昌阁第一层为四角,第二层和第三层是不等度数9个角,在设计的时候先是将圆四等分,东南北三面再二等分,6个角各为45度,西面三等分,3个角各为30度,这种不等边九角攒尖顶阁楼目前在国内古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堪称一绝。九是极大极多之意,在易经里意味着至高无上,作为代表最高权力、最高等级的象征。

 

文昌阁经过修葺,焕然一新,高踞东门月城上,飞檐翘角,雄奇华丽,古朴幽雅。站在地势较高的文昌阁上,登阁远眺,山川城郭尽收眼底,视野辽阔,是欣赏贵阳风景的好去处。在正面二楼外檐下,悬挂楷书匾额“文昌阁”三字。在正面柱子及楼内,恢复旧时楹联三幅。一为清雍正五年任按察使,七年任巡抚的张广泗撰联:“盛世车书环斗极;遐方文物应奎垣”。一为清嘉庆时张大学撰联:“众山环绕供诗料;层楼高标入画图”。一为清人张先杰撰联:“浓翠万重当槛出;清光一片抱城来”。在阁楼的二楼上存放文昌阁楼宝顶,铜质,葫芦形,高一点五米。重四十公斤,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制造,是在1976年的时候被雷击落,专家看过之后,无不赞叹我国古人的铸造技艺。现阁楼的宝顶,是重新仿制的。

 

贵阳的文昌阁在它的鼎盛时期是由门楼、魁星楼、文昌宫、韦陀亭、文昌阁、东西祠等组成,当时南北宽48米,长60米,占地面积达到2900平方米。文昌阁所在的山头,满是松树、柏树、皂荚、冬青、竹子、鲜花,文昌阁藏匿于大树之下,清秀雅致,到了晚上,成百上千只白鹤和白鹭栖息在树上,鸟语花香,显得更加生机勃勃。现在几乎所有的树木都被砍伐了,其它大部分建筑物也都已经不存在了。文昌阁是一座水城庙宇,现在仍然保留着。现在的文昌阁占地1200平方米,以设计巧妙、结构独特而著名。贵阳文昌阁是一座九角三层宝塔形建筑,主楼总高约20米,面阔11.47米,进深11.58米,各层插拱较多,斗呈曲线,翘角不高,其建筑风格颇具地方特色。

 

贵阳地区曾于嘉庆二十四年和光绪元年发生过两次较大规模地震,震中分别是贵定县和罗甸县,建筑损伤无数,可文昌阁屹立不倒。贵阳文昌阁楼三层由下向上逐层收紧,为了争取各层均由较大使用空间,顶层的金柱用楼过梁承托,不再下穿,部分二层檐柱又与底层金柱对齐,底层檐柱再向外放出,形成上小下大的稳定结构,这种处理方法使二层和底层各少了一圈柱网,贵阳文昌阁在建筑结构上,檐柱下穿二层,作二层金柱;二层檐柱穿至底层,又作底层金柱,如此逐层下放,构成上小下大稳定形式,二、三层的金柱都没有穿过楼板,它下面也没有相对应的柱子,使上部的负荷均匀分散地向下传递,减少对底部的压力。这种特殊的框架结构,还有利于缓冲水平方向的摇摆,增强了它的稳定性,当受到地震时还有对水平方向的能量起到对冲的作用。另外,文昌阁各翼的角梁用挑枋挑出,挑枋穿过檐柱,以檐柱为支点,将内部金柱挑起,形成杠杆式结构,这种结构在国内阁楼中也是少见的,所以在地震时不易倒塌。

 

贵阳文昌阁与阁楼对面的月台、花台,组成一个封闭式的四合院,布局缜密,颇具观赏性。建筑的木雕精美,底层正面明间设隔扇门四樘,隔心为宫式嵌方纹饰,其余三方装板,板顶有连续万字纹小方窗。自二层以上,正面各有三个雕花透空圆窗, 窗心图案是井口字纹饰, 雕工精细,以中扇最大。其余槛窗均为宫式嵌方纹饰,阁楼有雕花梁垫38个,大型雕花雀替6个。所有木刻雕花构件技艺水平颇高。文昌阁两侧配有重檐悬山顶的厢房,并以环廊相连,阁前有梯形池,池栏板古朴,池内清浅。山门内与梯形池间有倒座戏台,内置木桌上安放一文昌阁全景模型,与文昌阁建筑在同一中轴线上。倒座后墙是高约5米的马头墙,墙上设门洞出入,它既是文昌阁大门,又成为东门的照壁。阁楼东侧即是抵御外敌而砌有雉堞的瓮城城墙。瓮城重在防御,在瓮城之上建祀文昌之阁,倒也成了贵阳城的特例。

 

文昌阁历来为文人荟萃之地,留下诗词和碑刻至今。文昌阁现遗存石刻古碑九块,其中八块是在阁楼内南北厢房的两头立放,有一块镶在院墙上,除了一通为现代重建碑,余下皆为明清两代重建碑。分别有嘉庆五年碑,嘉庆四年碑、乾隆八年碑、康熙三十一年碑、道光元年碑、道光二十二年碑,还有重修碑及捐资人及捐资额的功德碑。其中,贵州巡抚卫既齐在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修文昌阁碑记》中写道:“会城东郊外,有峰突起,是为木笔文星,支衍蟠曲而入城中,为院司场屋之祖。术家嫌其末尽耸拔,思有以助之,乃于子城之上建阁三层,中祀文昌,上以祀奎,下祀武安王,而总名之‘文昌阁’。”记述了文昌阁建筑的始因。1976年秋,阁楼宝顶被雷击落,发现宝顶内藏清康熙戊辰年历书等物。据此获得建筑断代依据,证明现存文昌阁大木构架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于三十一年(1692 年)告竣。从目前贵州已知的现存木结构楼阁建筑而言,文昌阁当为最早者。

 

贵阳老城墙在历史上先后建有“九门四阁”。随着历史的变迁,贵阳老城墙和“九门”已淹没在时光的尘埃之中,不复存在。贵阳城原称顺元城,系一土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镇远侯顾成、都指挥使马烨将顺元城改建为石砌城。周围九里,城高二丈二尺,设五门。东称武胜门,南唤朝京门,西曰圣泉门, 北叫柔远门,次南名德化门。即贵阳人口中的老东门、大南门、大西门、北门、次南门。朝代更替,岁月流转,老五门中仅老东门武胜门残存了一小段城墙,整容后就成现在这个样子。在城墙下仰视文昌阁,文昌阁与城墙浑然一体,通高十米上下却势同壁立万仞。

 

历经战乱的浩劫和岁月的洗礼,文昌阁仍然屹立于贵阳的东门,成为贵阳九门四阁中保存最完整的历史遗迹,武胜门遗址,俗称老东门,其规制与其他四门基本相同,上建门楼,外筑月城,与文昌阁毗邻,对于老贵阳人有着特殊的感情。武胜门城墙上留有“胜武门”三个大字,现在的武胜门虽为复建建筑,但还是残存了旧时石块,就是这些写满沧桑的石块,粗糙的古城墙砖,错落有致地堆砌成墙;缝隙处经过多年雨水冲刷,长出了碧绿的青苔,让铜墙铁壁般的城墙多了份古旧沧桑,城墙另一头,还有日晷和老东门遗址的牌子,诉说着这一门一阁的前世今生。现尚存的有老东门月城上文昌阁下有20个垛口的一段和大西门三元宫内存有约20米一段,旁边有两扇门,一扇写着“文经”,另一扇写着“武纬”,这里寄托了古人文治武功的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城垣一段段被高楼大厦吞没,惟有这一段城墙,保留着古老的记忆。

 

文昌阁楼古朴雄伟,阁下庭院幽雅,青砖黛瓦、木门铜锁相得益彰,塘底金鱼、抽芽绿植互为裨益。雨后的泥土气息弥漫在空气里,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让人心境平和、梦回前朝。百年岁月倏忽过境,文昌阁始终保持着缄默,静观筑城发展,是繁华闹市中一片难得的静土。文昌阁看着一代又一代居民尝尽辛酸苦辣,将人生百态反馈进了阁楼的历史画卷之中。文昌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是这片土地由各种力量凝聚而成的璀璨瑰宝。繁华城市中的文昌阁,依旧保持着独特,是一处给人们传承着文化清修之地,虽然久远,但并不孤独。

 

我之所以对文昌阁这样的古建筑有着强烈的兴趣,每每遇到都会驻足游览,只是这兴趣并非来自于想了解它的文化底蕴,而是想感受它在岁月沉积中透着的沧桑,站在其中幻想着脚下也曾是古人踏过的地砖,幻想着也许在这儿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感受着虽然物是、但已人非的岁月变迁,感受着客观事物还在,但生命却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怅然。也许在很多年后的某一天,也会有人站在我站过的地方,做着和我同样的事。真是想独立阁前,长叹一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或许这就是历史文物的意义所在,它能鉴证历史,能让人看见历史,能使人感受岁月不尽,能让人知晓中国传承的文化渊原。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