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山河风月两万里(四十四)香格里拉松赞林寺 秦巍。

山河风月两万里(四十四)香格里拉松赞林寺 秦巍。

松赞林寺

松赞林寺又称归化寺,位于香格里拉以北3公里的佛屏山下,是五世达赖和清康熙皇帝敕建“十三林”之一。它不仅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群落,还是川滇一带的黄教中心,被誉为“小布达拉宫”,是藏民心目中的圣地,远近不辞劳苦徒步前来朝圣的信徒源源不断。

松赞林寺于公元1679年兴建,于公元1681年竣工,距今三百余年,五世达赖喇嘛亲赐名“噶丹松赞林”,“噶丹”是佛语中的“喜天足”,表示一种佛法境界,“松赞”是指天界帝释、猛利和娄宿三神的游戏场所,“林”即寺。该寺的汉名叫 “归化寺”,是清雍正皇帝所赐。

该寺依山而建,外形犹如一座古堡,集藏族造型艺术之大成,有“藏族艺术博物馆”之称。

松赞林寺的旅游接待站在香格里拉市,验票后有专门的客车把游客送到松赞林寺门口。

站在松赞林寺门口广场,抬首仰望:灿烂阳光照耀,一片湛蓝的天空里,几抹微云;噶丹松赞林寺一组庞大的建筑群,参差错落地排满了佛屏山南坡上,金顶、黑垛、红楼、白墙,依山就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山顶上气势宏大,雍容华贵而又庄严神圣的扎仓、吉康两大殿泛着一层神秘的金光。

寺门建在山脚,进门正对着是几百级的阶梯,顺沿山势而上,直达扎仓、吉康两大主殿。从寺门到主殿,虽不甚高,因为地处高原,奋力登上,觉得有些气喘,一但登临绝顶,坐在佛殿前洒满阳光的台阶上,顿时产生一种妙不可言的释然。

扎仓、吉康两大主殿并排建于最高点,居全寺中央,巍峨雄壮,伟岸轩昂。

两主殿座北向南,均为五层藏式碉楼建筑,又具汉式寺庙建筑风格。红墙高耸,墙上端有黑色香柴垛墙,饰于铜徽,观感庄重大方,比例恰当和谐,色彩美观悦目。前面是宽敞的门廊,挂有巨大的绣有法论的布帘。顶部歇山重檐,镀金铜瓦,殿宇屋角兽吻飞檐。窗描黑框,窗檐宽大。飞檐上挂满了绸布,风一吹过,布浪传送。

两大殿下层大堂,可容1600人趺座念经。跨门进入大殿,殿内光线昏暗,气氛庄严、肃穆,一切显得安静、平和遥远。一百多根柱楹,代表佛家吉祥数,全用绣龙毯包裹,雍容华贵。从殿顶垂下许多经幡,绣工精美。左右墙壁为藏经“万卷橱”。

扎仓殿内绘有佛本生画像的主龛中莲花座上,端坐8米高的释迦牟尼镏金铜像,后殿供有弥勒佛、七世达赖铜像。许多喇嘛坐在殿中趺坐念经,鼓咚镲咣,海螺呜咽。殿内气氛庄严肃穆,置身其中,无不为之感染。

吉康大殿里则供奉有宗喀巴和五世达赖的铜像,其后排列着著名高僧的遗体灵塔。供桌上点满了酥油灯,烛光淡黄,纹丝不动,盯着看会,很容易让人迷离发呆。

两座大殿的墙壁上,浓墨重彩地画满了菩萨和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个个神态夸张,视觉上造成强烈的冲击。

大堂和厨房之间有楼梯,顺梯而上,上面是些厅室,分别为诸神殿、护法殿、堪布室、静室、膳室等。楼上长廊里设有一排转经轮,活佛经常在此为人摸顶祈福。寺的顶层正楼特设精舍佛堂,供奉五世达赖、七世达赖佛像,以及贝叶经卷、唐卡和传世法器等。我进去时,空无一人,略微驻足便觉惶惶,急忙退了出来。这种地方,这种氛围,随时都会从你内心深处生出一种神圣敬畏的感觉出来。

松赞林寺内历代珍品众多,有五世达赖和七世达赖时期的八尊包金释迦佛像、贝叶经、五彩金汁精绘唐卡、黄金灯,有《丹珠尔》十部,其中两部为金汁手书,以及各种精美鎏金或银质香炉、万年灯等。

再攀梯而上,至殿顶,可览全寺。殿顶盖有鎏金铜瓦,屋脊上装有铜宝幢、宝瓶、卧鹿等,屋檐上雕饰有法轮、宝盘、云纹、六字真言、莲珠、花草、法铃、八宝吉祥等图案。屋脊宝瓶之间和屋檐下悬挂铃子,风吹时铃声四传,悦耳动听。整个建筑显得富丽堂皇,张扬炫耀,这与汉人讲求内敛的传统不同。寺顶有巨钟,不敢敲击,恐惊“天上人”。一群乌鸦,黑色的精灵,在寺的上空盘旋,时不时栖息于殿顶,发出寓言般的叫声。乌鸦在藏民眼里是神鸟。

从高处望下去,山下是一个小盆地,有一片静谧的小湖,湖中央有座小岛,岛上有一座塔,湖对面的山岭上树木葱茏。

当年五世达赖选址时,占卜得神示:“林木深幽现清泉,天降金鹜戏其间”。

这里果然是风水宝地,美如仙境。

据说,当地藏族人去世前,喇嘛用船把他载到湖中小岛上,在喇嘛的诵经声中去世,这是一件极为幸福的事情。人死后会成为天空中翱翔的苍鹰。藏族人就是这么豁达,把生死看得如此淡然!

 

远远的能看见寺的西头立有一白塔,是一座藏式喇嘛塔,须弥座,覆钵体,上圆下方,富有变化。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极其醒目,以表示“佛法”如日、月光芒四射,永照大地。风很大,一条条从塔顶斜拉到地面的,五颜六色的经幌被鼓吹起来,哗啦啦飘扬,似乎是在叙说生命的神秘莫测。据说经幌摆动一次,就等于一次祈祷祝颂和念诵经咒一遍的功德。塔下立有许多刻有铭文的石片,铭文是藏字的。

从殿顶下来,站在两大殿前的平台上可以看到,通往扎仓、吉康两大主寺石阶梯的两侧又分布着吉迪、洋塘、卓、乡城、绒巴等副寺。这些寺中之寺又叫“康参”,是代表香格里拉各地区的寺庙,供养来自各自的地区民众。平时僧人在各自的分寺里念经,做功课,只有全寺有活动时,才会集中到扎仓、吉康两大主寺中。

副寺旁是许多土夯墙筑成的禅房静室——平顶小楼,有的还有个小小的院子。房舍极有特色,屋顶是凹形,正中有一槽,可聚取雨水和雪水以日用。这是当地藏族村落为本村的出家人建造的,村里会把愿意出家的少年送到这里,他的衣食住行,都由村落民众供奉。每个村落富裕程度不一样,僧房也贫富不同,有的精致漂亮,有的富丽堂皇,有的简陋破败,有的甚至已坍塌颓废。 

目前松赞林寺有僧侣700余人,分为活佛和普通僧人“扎巴”两类,普通僧侣按学历及资历又分为格西、格弄、班卓等等称谓。

寺庙里有许多游客,更有一步一磕头虔诚的藏族香客。藏族香客要从家里一路磕等身长头到达这里,膝盖和手掌绑着厚厚的棉垫,风餐露宿,蓬头垢脸。有一首诗写道“路上遇到一步一磕头,前去圣地朝拜的藏民,我停车让他们上车,他们摇摇头:‘车是去不了那里的!’”。这首诗一直震撼着我,也让我对藏民的信仰佩服的五体投地。据说他们一路乞讨,步行磕头到寺里,在佛的面前,往往会从怀里摸出一个小包,一层层打开,里面居然是一颗光彩夺目,价值连城的巨大红蓝宝石或者绿松石,他们把宝石恭恭敬敬奉献给佛。这颗宝石需要他们把家里的所有牲畜变卖掉,甚至是他们一生的积蓄。听到这样的说法,我真想趴在地上,给这些真正有信仰的人磕一个长长的头。人一生可以不信宗教,但一定要有真正的信仰。

寺里的喇嘛不仅仅是诵经礼佛的僧人,也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

洋塘康参(寺)的大殿里,一老喇嘛坦然坐在地上,旁若无人地专心整理身旁成堆成捆的藏经。

披红毡的青年喇嘛,会在拜佛的人脖子上打个红绳金刚结,意喻广结善缘。如果你还有耐心和足够的兴趣,喇嘛还会教你认真地念六字真言:噢嘛呢叭咪哞。

主殿右侧是厨房里,十余个青壮年喇嘛在里面忙碌,大锅大铲,锅内炖着满满的牦牛肉,热气腾腾,肉香扑鼻。藏传佛教不戒荤腥,跟汉和尚吃素不同。

独克康参正举行法事,一位年轻的喇嘛指点说,可以上去看看。沿着黑暗陡峭狭窄的楼梯,爬上了二楼,那里正在举行的是祈求丰收的火供仪式。寺院把为百姓祈福当作应尽的义务,这样的祈福仪式是寺僧和百姓一起完成的。

在偌大的法堂里,右首几位喇嘛,盘腿坐在台子上,地位显然较高;中间是主持法事的喇嘛,头戴彩色法帽,他的前面燃着一堆大火,不时有喇嘛往火里撒着粮食;左首一溜喇嘛端坐在地上,手里也拿着各种法器;靠我们的一方则站着坐着一些藏族民众,其中,有两位年长者正随着法器奏响的节拍不停地磕着等身头……

寺庙间的巷道里,几位穿着红色僧服的喇嘛蹲坐在门槛边,在他们前方的空地上,三五个七八岁的小喇嘛穿着肥大的猩红僧袍,围拢一起,兴趣盎然地看地下。走近一瞧,原来是一窝住在石缝里的蚂蚁。幼童天真稚嫩的笑脸,令人感到无比亲切。

松赞林寺的主持崩主活佛,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1956年,崩主被选为转世灵童,进入松赞林寺,1966年被遣散回东旺,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一待就是20年,1981年,重返松赞林寺,后前往西藏,1985年曾前去印度修持,1986年回到松赞林寺。

命运跌宕起伏,饱经磨难,崩主活佛磨砺成为举止稳重,待人谦和,德高望重,修业高深的活佛,在信教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现在,崩主活佛已是松赞林寺院管理委员会主任,迪庆藏族自治州佛教协会副主席,迪庆州政协常委,香格里拉人大副主任。

活佛就住在松赞林寺大殿后的一所小院里。如果活佛在寺里,每天下午都要出去,沿松赞林寺四周的山野小路转经,有时会顺路去附近藏民家里走走看看。你在松赞林寺四周的山野小路或许就能碰到这位令人尊敬的活佛,你也可以在门口和求福的藏民一起等待,他回来会耐心地为每一个等待的人摸顶赐福。见过他的人形容道:“白发沾霜,银丝如雪,藏袍飘袂,神情安祥,醉心于那只永不停息的转经筒,轻轻摇动,为众生祈求。”

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藏民在松赞林寺举行以“跳神”为主的格冬节,气氛神秘而热烈。

格冬节是藏传佛教诸神及护法亮相人间的盛大法会,喇嘛们带着面具跳神,庆贺当年丰收昌顺,祈求来年太平昌盛。

在节日前,跳神的喇嘛要念了很多天经文,言语要充满虔诚崇敬,跳神的时候身上才会带着佛的灵光。

格冬节时,寺院大殿前的广场上,彩幛锦缦,香火缭绕,法号鼓乐此起彼伏,气氛庄严神秘而欢快,成千上百的藏族同胞及来自四方的游客团聚在殿广场,翘首以待。密宗诸神的依次展现,手舞足蹈,形态各异。一出出的神舞,演绎出一段段的历史,一个个的故事。面具多种多样,有马、鹿、猴、牦牛、狗、乌鸦、猪、虎等,制作精美。舞蹈有唢呐、鼓、跋等器乐伴奏, 给人神秘虚幻的感觉。 川流不息的转经队伍,出没于桑烟弥漫,香火缭绕的寺院内外。寺院内的大小殿堂中飘摇闪烁着酥油灯海,酥油灯火苗在微风中舞动,整个世界似乎都充满了酥油的清香气息。

松赞林还与红军有一段不解之缘。

1936年4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在贺龙、萧克等领导下,在长征中转入云南中甸。5月1日,贺龙等人在中甸县城经堂会见了松赞林所派代表夏那古娃及其随从乌吕丹巴喇嘛等。

松赞林寺开3个粮仓,将6万多斤青稞出售给红军,喇嘛藏商也将盐巴、红糖出售给红军,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准备了给养。这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绝不容许的。贺龙等军团领导40人赴松赞林拜访感谢活佛和僧众,并将写有“兴盛番族”的红绸锦幛赠给松赞林,该锦幛至今珍藏在松赞林寺。红军从中甸离开时,松赞林八大老僧还赠给贺龙茶叶及红糖各两驮,大米和猪肉各3驮,沙盐一驮,但贺龙坚持支付了银元。红军与藏族僧众,彼此敬重,兄弟情深,留下了一段佳话。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