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凌云景区南门,沿江边走不远有一座桥,跨过桥就到了一座小岛,小岛就是一座山——乌尤山。
乌尤山
乌尤山即古离堆,相传秦孝王时蜀郡守李冰,以“避沫水之害”,开凿江道,引部分江水绕乌尤山而下,使之成为水中孤岛,也称之为青衣别岛。 现山上有“离堆”石碑。
乌尤山与凌云山相对,自唐以来都是蜀中游览胜地。本来两个景区可以合而为一,以大佛提振乌尤的知名度,以乌尤加深大佛景区的有趣度,相得益彰,可以大大提高乐山的旅游业,可不知什么原因,两个紧挨的景区单打独斗,各自为战,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乌尤山四面环水,孤峰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绿荫重重,景色幽静雅致,无论是三江春潮,还是烟雨秋波,乌尤山皆清秀俊美,极富诗情画意。
乌尤寺坐落在乌尤山顶,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乌尤寺原名正觉寺,创建于唐朝,为唐代名僧惠净法师所建。当年诗人岑参在嘉州作刺史时,与惠净相交甚密,并作《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一诗:“诸岭一何小,三江奔茫茫。兰若向西开,峨眉正相当。猿鸟乐钟磬,松箩泛天香。”之佳句。
北宋时,改正觉寺为乌尤寺,以山名寺。乌尤寺在明清时两度毁于战乱,现存建筑大多为清朝末年和近代所建。
乌尤寺寺门正中书写“乌尤寺”三个大字,两侧的对联为:寺门高开洞庭野,苍崖半入云涛堆。
山门上还有“青衣别岛”、“慈云”、“法雨”等题字,使气氛顿然庄严、静穆。
入寺门为天王殿,新塑有四大天王像。穿过天王殿,迎面是弥陀殿。弥陀殿立于岷江断崖旁的参道上,依崖而立,风格迥异,内供一尊高约5米的阿弥陀佛像,泥塑金身,左手持金台表示接引众生,又称接引佛,身后有48尊塑像,代表着阿弥陀成佛前所发的48愿。
弥陀殿后面为弥勒殿,清末咸丰年间重修,正中供奉弥勒佛像,两侧分列着四大菩萨。弥勒殿后为韦驮殿,正中塑韦驮像,左右两侧为伽蓝、神龙像。
再后是寺内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1913年所建。殿宇系单檐式建筑,高广合度,结构严谨,檐廊排列四根两人合围的楠木柱。大雄宝殿上覆碧瓦,下介朱槛,两相辉映,富丽堂皇;正中“大雄宝殿”三大字为清末名书法家黄云鹄所书,笔势雄健庄重,骨韵兼胜,与匾额和堂柱上各式对联相辉映,益发典雅华丽。殿门上雕刻的花卉构图大方,工艺精湛,皆出自当时名家之手。 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文殊和普贤三尊佛像,每尊都高达4米,系香樟木精雕而成,全身贴金,衣纹飘洒自如,神态慈祥肃穆,具有唐代塑像风格。
殿外左右分立着八角双檐的钟亭和鼓亭。钟楼内悬钟为明代永乐年间所铸。殿左的厢房现辟为文物陈列室,展出自汉朝至清朝各种文物近千件。
大雄宝殿后为如来殿,为清末同治年间重修,双层结构。上层为藏经楼,藏有《频伽藏经》、《日本续藏经》各一部,约万余卷。殿前两个撑枋上,雕有凌云、乌尤两山的全貌,玲珑剔透、巨细尽致。殿正中供五尊如来像,代表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又称五方五佛,分别为阿閦佛、宝生佛、弥陀佛、成就佛和毗卢遮那佛,这属元代密宗风格;两旁为二十四尊护法天神木雕像和十八罗汉泥塑像,表情动作风趣幽默。
如来殿右侧西廊尽头为观音殿,重建于1925年。殿内观音菩萨像,高3米,造型优美,仪态万方。如来殿左侧东廊尽头是方丈室。方丈室为一四合小院,幽静雅致。
方丈室四壁嵌有不少匾联题词,其中宋代名士张方的诗,写出了乌尤山的气势:
“竹桥沙水乌尤渡,绝壁孤崖意气骄。 故与凌云分半坐,僧窗假寐见金蕉。”
在如来殿西侧有著名的尔雅台,传为汉代郭舍人注释《尔雅》的地方。台右侧临江绝壁处有明朝鼓汝实所书“中流砥柱”四个大字,字径达5米,为乌尤一景,旁有旷怡亭,是旷览江山胜迹、怡悦心志的好地方。
从尔雅台经听涛轩至山顶花园,西北角最高处有一座八角亭,这就是取义“风景这边独好”而名的独好亭。亭柱有一对联:“万象凌空乌尤胜处,三处环翠海上蓬莱。”生动地描绘了乌尤山的秀丽景色。 独好亭是观赏乐山风光的最佳景点之一,登亭向西北眺望,乐山古城尽收眼底,晚间可观壮美的乐山夜景。
乌尤寺里有一尊镇寺之宝——乌尤菩萨。乌尤为印度语之音译,汉译为面然,为佛教密宗瑜伽部主尊之一。该像造于唐代,是乌尤寺最早的佛像,系用青铜整体浇铸,高两米,重约三千公斤,造型古朴,威严生动,属印度造像风格。乌尤像面貌离奇,近似鬼王。据佛典记载:观世音菩萨至此见两河沙岸,鬼魅啾啾,就变化成观音七十二化身乌尤像,以镇妖蜮。乌尤菩萨像原置罗汉堂中,世代迁流,铜像毁坏,弃诸草莽,幸得寺院住持遍能大和尚掩藏保护,后又蒙信徒出资修复,使镇寺之宝,重现于世。我国寺院仅此一尊乌尤菩萨像,十分珍贵灵验,信徒无不争相一睹,以慰平生。
游完乌尤山,从原路过桥,在凌云山之南,乌尤山之东还有一个现代修建的景点——东方佛都。
乐山东方佛都坐落于乐山大佛景区群峰之间,距乐山大佛仅一里之遥,系仿古石刻佛像主题公园,于1994年5月建成开放。东方佛都集宗教艺术、雕刻艺术、园林艺术为一体,在20万平方米范围内,集中仿制了国内外佛像三千多尊,利用自然山体,布成了壮观的佛教画卷长廊。
佛像采用摩崖圆雕、浮雕、刻画、壁画等表现形式,选用不同材质,石雕、铜铸、泥塑、墨玉等,坐卧立飞,千手千眼..….大大小小,林林总总,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充分体现了中国佛教艺术的风格。行走园中,仿佛进入洛阳石窟,又似徜徉于西天佛国。
美中不足,也是名气不大,各自为战,外地游客直奔大佛,很少光顾这里。
从东方佛都出来,不妨到江对岸,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佛、凌云、乌尤,横看成岭侧成峰,它会给你呈现一幅别样的景致。
江对岸河滨路,嘉辉大厦一带,是大渡河与岷江的夹角,是乐山市中心,仿佛上海的外滩。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观佛、观三江汇流与远眺峨眉成为这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傍晚金色柔和的阳光,洒满了江面,凌云山、乌尤山和大佛沐浴在夕阳里,感觉分外温暖舒心。
如果有人提醒你,假如乌尤山是头,凌云山是身子,你能想象出什么?
那不是活脱脱一尊仰面朝天,躺在江畔的佛吗!
这尊睡佛五官分明,四肢齐全,体态匀称,佛头由整个乌尤山构成,山上的石、翠竹、绿荫、山径、亭阁、寺庙,分别似巨佛的发髻、睫毛鼻梁、双唇和下颚;佛身由凌云山构成,山上九峰相连,犹如巨佛宽广的胸膛、浑圆的腰和健美的腿;脚板翘起的佛足,是龟城山的一部分;著名的乐山大佛不偏不倚,端坐在巨佛心脏部位,凌云宝塔恰好似雄性的象征。
这尊大自然神斧鬼工留的杰作真可谓似真似幻,美轮美奂。此刻他正沉睡在晚霞落日,白云碧水之间,悠悠万年。
夜幕降临,世上的喧嚣归于平静,这时候,你可以坐在江边,目光游走于那层峦叠嶂的远山,大佛依稀的身影,夜空浩瀚星移,耳朵聆听滚滚水流,徐徐江风。如果恰逢十五,一轮皓月从江面腾起,惊飞了沙洲芦苇中的野鸭,照满了踏波夜航的风帆,此刻可以从另一角度体会什么叫乐山,乐水,乐在其中。
据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这片三江汇聚之处,要举办乐山龙舟会,那是另外一番风景。
数十万乐山人民欢庆端午佳节,观赏嘉州风采。江岸上彩楼林立,彩灯高悬,旌旗飘摇,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场面。千姿百态的各式彩龙在江面游弋,舒展着优美的身姿,有的摇头摆尾,神采昂扬;有的喷火吐水,威风八面。
信号弹划过上空,龙舟夺标开始了。广播声,乐曲声响彻江面,大鼓震天,铜锣紧促,号子高昂。龙舟如箭脱弦,飞流而下。每只龙舟上,身着一色的十四名健儿分列两舷,激浪高歌,使劲猛划,奋力冲刺。两岸呼喊如同海啸,滚起阵阵“加油”声。“千顷水面琉璃滑,百艘龙舟竞争先。”
传统的抢鸭子竞赛也是龙舟会上精彩纷呈的项目之—,是白天活动的高潮。一只只鸭子抛向空中,嘎嘎叫着扑腾到水面,龙舟上敲着急促的锣鼓,桨手奋力击水,围追堵截。据说,抢到鸭子的小伙子可博得姑娘的青睐。
晚上的夜游活动堪称热闹。乐山上空礼炮轰鸣绽放,探照灯交相扫射;岸边张灯结彩,华灯齐放;河面船上无数彩灯璀璨夺目,漂灯点缀河面,似万点繁星 坠落人间,众多的龙舟如银河流星,顺河而下,奇光异彩,交相辉映,水中倒影,闪烁迷离,一时间,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四川是美食之乡,乐山也不例外。最为有名者为西坝豆腐。
乐山的豆腐好,以致有了“不尝豆腐宴,白来乐山转”的俗谚。乐山豆腐又以西坝豆腐为正宗。
西坝是乐山下游岷江边的一座千年古镇。西坝镇中有一井曰“凉水井”,从深井中取出的水清冽甘美,用此水磨制出的豆腐具有洁白如玉,状若凝脂,清鲜柔嫩,细腻滑爽的特点,托于手中晃动而不散,掷于汤中久沸而不碎,无论蒸煮煎烧,炸炒熘拌,随心所欲,皆成名品。
乐山人深谙“豆腐无形却能塑以百形,豆腐无味却能调以百味”之物性,于是乐山厨艺家们用豆腐烹制出360多个品种,精品36种。熊掌豆腐、孔雀豆腐、灯笼豆腐、绣球豆腐、葡萄豆腐、一品醉豆腐等,把百滋百味,百品百香的豆腐珍馐,推向了极致,荟萃成饮誉中外的川菜佳肴。苏东坡吃了家乡的西坝豆腐和米酒后,即兴吟诵出“流水清风乍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雪沫乳花浮玉盏,三杯米酒便欲仙”的诗句。
经店家推介,点了三例菜肴。先上桌的是白油型的“西坝豆腐”。哇,一尺大的白瓷盘里盛得满满的,堆玉叠雪,量极大、特实惠。尝了一口,洁白的豆腐光滑细腻,清淡中藏着鲜美,柔嫩中透着香馨,美味适口,清爽生津。豆腐佐以淡黄的鸡蛋羹和乳白的鲜竹笋,不仅色泽娇艳,且味道和美。第二道菜是“灯笼豆腐”,系豆腐小方块里包上河虾馅,炸至金黄后浇汁,色泽红亮,汁稠味浓,咸香鲜嫩。吃到嘴里外脆里嫩馅鲜,集多种口感于一体,是佐酒的佳肴。正吃的酣畅淋漓,深感乐山豆腐文化博大精深之时,又上来一道“豆腐盅”。端起盖碗茶盅,揭开青花瓷盖,但见碗里是浮在红油上的雪白豆花,油亮水滑,煞是好看。用小勺盛进嘴里,麻辣油香、水嫩细绵的豆腐花带着鸡汤鱼羹的鲜香滑进肚里,顿觉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豆腐给人的印象总是素常、清贫、平淡,没想到在乐山豆腐竟跨过朱门高槛,进了大雅之堂,成就了誉满中外的乐山豆腐宴。乐山之行让我对豆腐有了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