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山河风月两万里(四十三)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 秦巍。

山河风月两万里(四十三)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 秦巍。

独克宗古城

 

独克宗古城以龟山为中心,形成的以藏式民居为特点的城区。

“独克宗”是藏语发音,意为“月光城”和“建在石头上的城堡”。独克宗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之一,曾是唐代神川都督府,即历史上著名的“铁桥东城”所在地。

独克宗古城依山势而建,街道路面就地势铺筑石板,自然起伏。

传说当时建城时设计者在古城对面山头遥望,发现龟山犹如坐在莲花上一般,故古城建设布局形似莲花。白色的石砌的古朴藏式木屋一幢接一幢,犹如多重莲花瓣,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地围绕在大龟山周遭。那千千万万片褐色的木瓦,起伏的木楼,古旧的色调不加任何雕饰,反倒折射出岁月的沧桑与珍贵,仿佛一首壮美的凝固的音乐。

大佛寺就建在龟山顶之上。寺里正中一座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朝阳楼”,高耸入云,宏伟壮观。朝阳楼左侧有一个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硕大无比的转经幢,幢高 21米,总重60吨;筒身为纯铜镀金,筒壁上高浮雕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下层为佛家八宝:法螺、经轮、宝伞、百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筒内藏有经咒,六字真言124万条和多种佛宝16吨;筒顶为直径大于筒身的圆形“伞盖”,筒座安装巨型轴承。据说转经幢须4个壮汉才可转得动,每转一周,相当念佛号124万声。

仰望金碧辉煌,庄严肃穆,伟岸神圣,悠悠运转的转经筒,感觉自己只是芸芸苍生中的一棵小草。

相信任何人在这一方圣洁的天空下,阴霾的心间都会被照亮,浮躁的灵魂会得到释然。

跟随着游人顺时针推动三圈,心中默默祈祷,希望在蓝天白云间不停地转动的转经幢,永远护佑着这片美丽的世外桃源。在那一瞬时,想起仓央嘉措一句诗词:那一天,我转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不为来生,只为你的温暖。

我的亲人们,我亲爱的各族同胞们,你们都在我温情的许愿里!吉祥如意、扎西德勒!

龟山下有一个独克宗月光广场,广场中央是眼千年流淌的古泉,直到今天泉水依然潺潺不断,清凉无比。广场右边是香格里拉博物馆,左边是红军长征纪念馆。

博物馆记录着香格里拉的远古。馆藏文物1500多件,有民族服饰和民族饰品,佛教文物佛像、唐卡、佛教法器、佛教乐器、羌姆舞面具及服饰、隔板画、东巴经书、东巴纸牌画等。工艺品有直木酥油盒、糌粑盒、杨章木糌粑盒、羊皮革囊、熊掌箭包、牛皮托包、鼻烟壶、弩弓、明代瓦饰、砍刀、疙瘩木碗、疙瘩木酥油盒、豆腐渣木碗、茶桶、彩绘大糌粑盒等。

纪念馆记录着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经香格里拉,留下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事迹。展厅里有序陈列着当年红军进香格里拉时使用过的船只、枪炮、标语、文件书籍以及马灯、药箱、粮袋、水壶等生活用品,还用大量的图片介绍了长征中鲜为人知的故事。纪念馆里还有几个爬雪山过草地的立体声光景观,把当年红军的种种艰辛表现的非常逼真,感同身受,感慨良多。

站在月光广场回望龟山,天空中悠闲的云朵用它身躯做背景,裂开的云缝里,阳光呈现出“光芒四射”的效果。龟山上殿宇巍峨,巨大的经幢金光闪闪,直刺蓝天。

从月光广场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延伸出几条街道,街道绕山而建,弯曲蜿蜒,似乎永远也看不到尽头。历经岁月磨砺而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泛出幽幽的光,总让人有种迷失其间的感觉。走在街巷间,处处都能感受古城那悠久历史的气息,仿佛能听见几百年前茶马古道上马帮们浑厚悲怆、高旷苍凉的吟唱。

街道两旁是古老的藏族民居店面。这些建筑,结合了汉族和藏族的风格,粗犷而不失精细,豪放而充满风情。房子毛石垒砌的屋基,壮实的上薄下厚的夯土墙,土墙上面搭着长长的屋檐,结实粗壮的木柱,屋顶是用一片片木板代替瓦片。房子正面,吸收了汉式建筑的风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极尽精雕细刻之能事。门是建筑中最精致的地方,门框雕刻好几层,回纹、阴松果、阳松果、万字不断头;门楣上刻有奔巴瓶,海螺、法论,金刚杵、龙、凤、火焰等;门檐更是重重雕刻,莲花、牡丹、狮子……重彩浓抹,金碧辉煌;不少门楹雕出一个正面的龙头,少了几分威武,多了几分慈祥,这些充满了藏族艺术风格。

据说在明朝崇祯时,陕西焦氏被木氏土司聘到建塘兴建衮钦寺。焦氏认真向藏族木匠大师学习藏房建筑工艺,藏族木匠康珠亦向他学习汉族木作技术,经过两人的精心研究,共同创造了汉藏一体的碉楼木屋,将前楹改为走廊,屋顶由平顶改为两面坡,三面夯土筑墙,一面全木精细构造,这种新式房屋后来成为迪庆藏区独具特色的藏族民居。

林林总总的商店,有许多卖藏香、唐卡的。唐卡是藏传佛教寺院中的三宝酥油花、壁画、唐卡之一。四方街边有一家唐卡店,主人是一个西藏来的小伙子,边现场作画边卖画。我好奇地问,他很热情地给我讲解。每一幅唐卡就是一个故事,看多了就有了一些了解。虽然一幅也不买,他仍是高高兴兴,似乎宣传这些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沿着四方街向东走,有一座白塔。白塔附近的店里除了传统的天珠、绿松石、牦牛肉、酥油茶外等传统的藏家产品外,还有各地各民族的特产,大理白族的扎染、丽江纳西族的手工围巾、缅甸的翡翠、尼泊尔的花瓶、印度的檀香应有尽有。

古城里最吸引人的要数皮匠坡了,皮匠坡离四方街不远,东西向,巷子不长,但坡很陡,从东端向西端看要仰着脖子,只见蜿蜒的房子似乎要延伸到蓝天上。皮匠坡两边的商铺多是西餐厅,大多是外国人开的。在这个几百米的地方,有十几家西餐厅,还有很多音乐吧、迪厅聚集。

古老的藏房里,沙发的浓艳和红酒的幽红,造成巨大的视觉冲击。

咖啡和酥油茶的香味,藏歌的悠扬和摇滚乐的激烈各行其是。商店上的各种牌匾,有汉文的、有藏文的、英文的。来自五湖四海的黄头发、黑头发、棕色头发的人,大家各取所需,相安无事。

古城像一个万花筒,每个人都有喜欢它的理由,只管自己去品味古城,融入古城。

悠深而宁静的小巷,沐浴在高原的阳光下,柔软而闲散。在林立的店铺间穿行,你会看到坐在店门口的藏族妇女,尽情享受着灿烂的阳光,手工慢慢制作围巾、牦牛玩偶、钱包、首饰、酒具、玛尼石等等旅游纪念品,一边做一边卖。游客走马观花看那各式的藏银,选购各样的物品,累了就靠在街心的白塔边晒太阳,闲看天上流云,静听云间鹰啸,或者在牛棚改装成的酒吧呷上一杯青稞酒,看一眼阳光下对面屋顶木瓦上游走的小猫,听土楼阳台上藏女高昂的歌声……

只要脚踏古老的街道,抚摸斑驳的老墙,或者仰望高远的天空,让阳光洒在身上,心就会温暖快乐起来。

独克宗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时间变得舒缓的地方,是一个能让人找到安然的地方。她没有丽江那么热闹红火,婉约妩媚,没有大理那么风花雪月,风情万种,她是一种古朴甚至粗糙的美,是一种裸露出本色而真实的美。

有人问古城的管理人员,为什么不学着大理古城一样,引来一条河水绕城一圈呢,他淡然回答,古城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呀。

古城坚守着藏族的不矫情,不做作,豁达开朗的品格,不为世道沉浮所改变。其实这就是独克宗的美之所在,是独克宗能够平复疲惫,沉淀浮躁的内在源泉。

来自经济大潮中逐名追利的人们,面对独克宗会有些汗颜,也许,他们根本不能领略这份极致的美。

白天的月光城是阳光的天堂,夜晚才是月亮的领地。

夕阳的余辉散去,附近的庄园里早已架上烤全羊,倒满酥油茶,街中心的四方广场摊位尽撤,人们堆起篝火,跳起了奔放古朴的藏族舞蹈锅庄,欢快的弦子发出特有的 “吱咕吱咕”声,越来越快的节奏把舞蹈推向一个个高潮。游客们忘记了旅途的疲劳,情不自禁的投入到队伍中去,和姑娘小伙们手拉着手,亦趋亦步,腾挪起舞。

直到深夜,月光才让“独克宗”回归了清凉的静静的银色。

“独克宗”的历史与发展离不开马帮。独克宗是茶马古道的最后一站,是茶马古道重镇,至今,石板路上甚至还能看出马蹄的印迹,这是岁月久远的马帮留下的证明。当年商贾云集,马帮汇聚。马帮将大量的茶、松松(银币)、火腿、红糖等物资销往西藏和印度,又由印度购回咔叽布、香烟、靛青颜料等在本地销售或运往丽江、大理、昆明;藏区及迪庆的土特山货、盐井沙盐、药材和矿产等也得以被运往思茅、孟海和昆明等地。

当时,最好的马帮来自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西藏芒康,另一个地方就是云南的香格里拉。

清末到民国初年,中甸马帮已经发展成为云南最大的20家马帮之一,每年入藏货物有七八千驮,每年有200吨茶叶运往西藏,仅此项就需使用三四千匹骡马。噶丹松赞林寺驮马最多时有数千匹,一般马帮多则二三百匹骡马,少则也有30匹左右,几乎村村寨寨都有马帮。

赶马的人被称为马脚子,马帮负责人被叫作马锅头。马帮规矩严格,有专人负责敲铜锣,以锣声长短缓急和声数为号令,以统一行动。领头的骡子叫头骡,脖子上挂有大铃,二骡挂有串铃。长途运输时,马帮常联合行动,三四百匹马队,穿行在山间蜿蜒曲折的驿道上,场面非常壮观。

后来随着交通的发展,人们不再使用骡马驮运物资,茶马古道慢慢荒废了,“独克宗”也日渐冷清。到20世纪末,独克宗变成了一个荒草萋萋,瓦砾落寞的地方,残破的土墙,无人问津的街道。

近年了,热爱自然,返璞归真,崇尚自由自在之风兴起,第一眼看上独克宗而留下来的外乡人,开始在这里建起他们孤独的梦想,重新使古老的“独克宗”焕发青春,成为香格里拉一道靓丽的风景。

牛棚酒吧,把原来藏房牛圈里的粪便清理干净,放了些似乎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家什、物件和一张台球桌,以外就只剩下酒和音乐。这里没有隔阂,没有界限,接待着天下的人。而今牛圈已经变成一幢很大的房子了,只是店里还挂着当年马帮前辈出门在路上用的酒口袋、糌粑口袋。那都是皮子做的,表面的毛都磨没了,因为很多年不用,已经僵硬。

乌鸦酒吧,画着巨大乌鸦的门帘是它的招牌。乌鸦酒吧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酒吧,渐渐声誉鹊起,已经成了独克宗的一个地标。乌鸦门外,有一块长方形的小平台,常有一些外国姑娘小伙儿,衔着烟,抱着吉他,哼唱着他们心中的歌谣,阳光洒下来,一身金色的光辉,看着像童话。

阿纳作坊的主人阿杜和艾敏已经生了女儿梅朵,梅朵已经四岁了。

昆仑客栈的李炼和妻,他们在院子里凿池立石,种树植花,养狗养鱼,他们的江南风格在这里扎下根,生长开来。

每个古城都少不了美食,独克宗古城也有自己独特的味道。

早晨,第一缕阳光洒到独克宗屋顶的木瓦片上,藏族人就会在自家屋顶的煨桑台上放几小捆松枝、几把五谷,烧给神明,保佑家人学业有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保佑家里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松香味的青烟带着五谷的熟香升腾到空中。

不久,藏式早点香味就开始在街上弥漫:香甜的酥油糌粑,浓浓的奶茶,炸油饼……

中午,可以品尝藏包子,烤琵琶肉。琵琶肉是香格里拉藏族和纳西族家庭加工的食物,是将整条去掉内脏和骺骨的猪放入花椒、草果、沙盐等佐料后缝合,压上石板腌制而成的,不仅味道鲜美,还可以存放四、五年不变质。

晚餐一边喝青稞酒,吃有牦牛肉干巴、蔬菜、马铃薯、豆腐和各种野生菌煮的藏式火锅,一边观看歌舞。吃喝得满腔热辣,晕晕乎乎,不由自主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去,尽兴狂欢。

傍晚,除了在独克宗欢度良宵,也可以到香格里拉大剧院广场去观看藏族广场舞。好几百号人围绕广场中心,转圈而舞,从耄耋老人到蹒跚学步的儿童,手舞足蹈,且行且舞,远远看去,仿佛银河落地,群星旋转,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藏族人是天生的舞者,举手投足,随性大方,热情奔放,一点没有汉族人舞蹈时的做作僵硬,扭扭捏捏。

藏族的舞蹈讲究一个大字,手臂要大抡大摆,身子要大晃大摇,腿脚要大跳大跺,大而不乱,快而有节,一场舞下了,舞者酣畅淋漓,热血沸腾;观者情不自禁,跃跃欲试。观看这样的群舞,就如沉浸到欢乐的海洋,每个人都会被感染,都会荡漾传播笑容和美好的心情。

藏族最有名的舞蹈叫锅庄,“锅”是圆圈,“庄”是歌舞之意,它是藏民们围着圆圈跳舞的一种集体舞蹈。香格里拉县将锅庄舞分为古锅庄“擦尼”和新锅庄“擦司”两种。“擦尼”相传是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古老歌舞,其内容较多地反映了原始宗教形态,带有浓厚的祭祀性质。跳古锅庄时,只能跳专门的动作和唱专用的歌词,其动作舒缓、稳健、古朴、庄重,多为宗教界人士和老年人喜欢。“擦司”多为新编的歌舞,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其舞姿和歌词内容比较灵活,歌词内容可即兴创作,具有清新、活泼、浪漫、抒情的特点,是深受青年人喜欢的舞蹈。 

迪庆各地的锅庄舞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德钦奔子栏一带的锅庄舞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凝练深沉,拖腔多而长,犹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洒脱,像雄鹰展翅。香格里拉一带的锅庄曲调轻快活泼与豪放相济,跳舞时,参舞者皆弯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稳缓慢,临近结束时动作小巧迅速,变化较快,歌舞都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德钦的锅庄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除序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时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后再跳下一道程序,一般程序为:锅庄序歌、招福锅庄、迎宾锅庄、赞颂锅庄、相会锅庄、辞别锅庄、挽留锅庄、锅庄结尾歌。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