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寻找香格里拉。

寻找香格里拉。

  那是九八年夏天,一个名词“香格里拉”剧然升温。其实那已经是本世纪第三次寻找香格里拉热了,只是前两次我国广大人民没有那条件,寻找热一般只限于外国人和国家专门的研究机构和探险队的人员。时间进入八、九十年代,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旅游、探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业余爱好的一种方式。也许是从商业的角度考虑,我国旅游大省云南省又出新招,由政府高层亲自出面,再次把那个话题提出来,并组织专门人员考证,提出:“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迪庆”的观点。一时间国内国外的人们趋之若骛。对旅游有着狂热爱好,喜欢探险、猎奇的我一得到这个消息,就下决心要去那神秘美丽的地方看看。

                 

  七月是去那里最好的季节,我很想找一个同伴一起去,但一直没找到,最后决定一个人也要去。那天我正在办公室准备打电话订火车票,一个其他办公室的女同事(就是上次跟我一起从大连坐船到威海的那位)闯进来激情洋溢地说:“李熙,我们一起去一个地方,美丽惨了!”我忙问:“哪儿?”她无比神往地说:“香格里拉!”一边说还一边做出陶醉的样子。我平静地说:“那好,我们马上就打电话订票好吗?”她一下楞住了,以为我在开玩笑。我一边真的拨通了票务公司的电话,问她订几张?她楞了半天,看我不象是开玩笑,就认真思考了一下,问其他人:“还有去的吗?”别人都说:“除了你还有谁敢跟李熙走那些危险的地方!”她想了想说,她自己是很想跟我去的,也不怕别人说什么,但还是回去问问她先生。她叫我给她一天时间,说明天回答我。

                 

  第二天,她垂头丧气地走来说:“去不成了,她先生不允许。”我看她眼圈都红了。我以一个男子汉的英雄气概,当着她的面拿起了电话,打给票务公司,说:订一张到攀枝花的票。我看见她难过得眼泪都快流下来了。她只对我说:多照点照片回来,我想要!说完就低头跑了出去。

                 

  次日,我就一个人背上了旅行包,又孤身登上了南下的列车。

                 

  (一)丽江

                 

  经过一天一夜到达攀枝花,为赶时间,又马不停蹄地搭上了到丽江的夜班车。在半夜两点多钟到达丽江,却被安排在城外一个部队招待所。那时要不住都没法,因为人生地不熟,四周一片漆黑,司机说什么也不走了。于是只好住下。

                 

  第二天天刚亮,为赶去看那梦中的古城,我起了个大早,一个人就上路了。朦胧的晨雾中,前方一大片密集的房屋,远处是霞光下的玉龙雪山,我独自懵懂地向它走去,真象是在梦中。早上人们可能还没有起来,又是在郊外,别人给我指的是一条小路,不是大马路,我一个人背着背包挂着照相机在那谜宫一样的狭巷中走着,在清晨的微光中,我紧握着裤袋里的跳刀。

                 

  其实是我多虑了,后来才知道,那里的人们纯朴善良,犯罪很少的。随着越走天越亮,人声也出现了,多是些背背篓赶早路的纳西族老人和妇女,那深蓝色的披星带月的民族服装(纳西族服装背上有一个披肩式的东西,上面有月亮和星星,意为披星带月),和那写满沧桑的脸,给清晨的古城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我向一位纳西族老大爷问了问路,方向没错,走了一会就看见丽江古城的一个旧城门了(我后来才知道,那是以前进丽江的老路)。

                 

  进得城门去,丽江古城展现在眼前:古老的石板路,纵横交错的小巷,房前屋后清幽的流水,和水边依依的垂柳。水面上有很多用一根木板搭起的独木桥,一个桥就通向一个门洞。所以丽江也有“东方威尼斯”之称。那水是城外不远处的玉龙雪山的雪水融化了流下来的,是先流到一个叫黑龙潭的地方,再由黑龙潭分三支流向丽江城里,在城里再分一些分支流到一些小巷和人家。丽江的水是一个系统,很科学的,具体由谁设计的,什么时候设计的,我没去考证,只知道,每周可以放水把全城冲洗一次,我去是刚好碰上,那行人全站在狭窄的象人行道式的边上,说是象人行道,是因为它不是,它整个街道都是人走的,没有车。那类似人行道的边,比下面的路高出半尺左右,使得水流不上来,那水来了,小街就象纵横交错的河了。过了一阵,水冲完了,街道清洁光滑,走在上面十分清新。

                 

  丽江的房屋多是纳西族的象四合院似的木楼,一般两层,里面有天井,最大的特点是家家都栽花,走在小巷中,随便一抬头,从那窗台或者墙头,就会垂吊一些花枝下来。随便进一个门,迎面就是一大排重叠的盆花。

                 

  那环城的水上,还有一些古老的石桥和木桥,临水边,全是饭馆茶楼和酒吧。实际上丽江已经成了一个商业休闲中心,临街的房屋全成了店铺,街道全是步行街,到处都挤满了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人们。

                 

  我提着旅行包在街上走着,早就听说住旅馆要住在旧城内的纳西族私人旅馆,才能体会那古城的味道。一个年轻人走上来问我:是要住店吗?我说:是的。他就说带我去一个旅馆,满意就住,不满意就算了。我就跟着去了。就在古城中心四方街边上的一个很漂亮的纳西族私人小旅馆,绿树和鲜花掩映中一片红墙碧瓦,墙外窗下小巷就是流动的水。我十分满意,就住下了。一会,那年轻人又带了一个青年进来,刚好与我住一室,一问,姓王,是海南的,也是要到香格里拉去,于是成了朋友。

                 

  白天我与小王逛丽江城,逛累了,就找一个临水的小酒吧坐下,喝喝啤酒、饮料,消费也不高,很有情调的。特别是到了晚上,那一排排的红灯笼从树枝间伸出,倒影在水面,于水光中泛着迷幻的色彩,岸上是露天酒吧的灯红酒绿,杯影交错间密集的人群。没有城市的喧嚣和嘈杂,没有汽车的轰鸣和喇叭声,只有一种闲适,一种自然、古典与现代完美的结合。

                 

  有人说丽江是小资的主题公园,此话不假。有些外国人拖家带口来到丽江,一住就是十天半月,国内的也有些人多次到丽江休闲度假。因为消费也不高,玩的内容丰富。丽江的小巷很多,你随便选一条走去,都有不同的风景。你还可以随便走进一户人家看看,那独具特色的院落和生活场景,丽江的人热情好客,是不会给你难堪的。在城里玩够了,可以租个自行车,骑到郊外去闲逛,除了那美丽的风景和清新的空气外,那些附近的村落,也许你会找到纳西族真传的文化和原汁原味的风俗民情呢。

                 

  (二)石鼓镇、长江第一弯、虎跳峡

                 

  第二天,我们刚起来,昨天那个年轻人就来了,他是从我们的言谈中知道我们要到香格里拉去的,他说是来征求我们的意见,有三个广州姑娘也要去,要是我们一起可以五个人合包一个小面包车去,那样又自由,又便宜,我和小王一听觉得很好,就马上收拾好旅行包与他去了,到了一个旅馆,果然看见三个年轻的姑娘站在那里,我们都双方好奇地对望着,微笑着打了招呼,以后我们就是同伴了。一会,那年轻人又去打了个电话,一辆小面包车就开来了。是一个中年司机,我们看见他拿出一百元钱给了那年轻人,我们上了车,与年轻人愉快地作别,这么不费事还真的多亏了他。后来从司机口中知道,他就是专门做这种联系的事的,该是一种什么职业呢?不知道。但我觉得他真的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也给自己带来了收入。

                 

  小车驶出丽江城,沿滇藏公路向香格里拉进发。第一个沿途要去的地方是长江第一弯和石鼓古镇。小车开出一段高原山路,拐向了河谷地带,沿金沙江逆行,到了一个地方,司机停车叫我们下来看,我们站在山腰的公路边上往上流远方看,果然在那天边有一个晶亮的U之形的玉带,那就是万里长江第一弯。那金沙江从雪域高原流来,一路南下,浩浩荡荡,在横断山脉的的高山峡谷中穿行,直到了丽江附近的石鼓镇才在云贵高原的大山阻击下掉了一个U字形的一百八十度的弯向北流去。看着那壮观的场面,我不由心潮澎湃。

                 

  我们继续驱车直往石鼓镇而去。一会终于到了,到了长江第一弯的U字形的顶部旁边。其实有那长江第一弯的名声相连石鼓镇的名声已经足够了。但那古镇自身还是具有独特的地理和人文价值的。石鼓至巨甸塔城一带金沙江河谷地区是滇藏的重要通道,石鼓历来都是重要的交通要津,真有一个明代嘉靖年间的汉白玉石鼓立在马路旁边一个高坎上。依山而建的一大片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很有味道,适合摄影和入画。石鼓镇还是古战场和红军渡口,据说三国时诸葛亮进军西南中,“五月渡泸”就在此。其后元初成吉思汗的子孙忽必烈兵分三路从西北进军云南,其部将兀良合台“革囊渡江”在此激战。1936年,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领红二方面军长征过云南,在此横渡金沙江北上抗日。

                 

  站在石鼓镇所处的开阔地上,背负青山,面对长江第一弯的壮阔景色和浮现脑际的历史迷雾,我不由再次心潮激荡。

                 

  镇前金沙江边,柳树如荫,一条支流冲击成扇形平原,润育着两岸肥沃的土地,最难忘在镇旁边的一条金沙江支流上,有一座铁索桥,虽然没有红军走过的泸定桥那么壮观,但据说拍什么电影里的泸定桥就在它这里来拍的,还有什么武侠片在此拍过。我们在桥上走来走去,看着两岸芦苇密布,桥边古楼树影,倒还真有武侠中的场景。

                 

  我们告别了石鼓镇,告别了长江第一弯,就又驶回到滇藏路上,继续前进。

                 

  在大概位于丽江到中甸一半路程的地方,我们到了虎跳镇。它就是因为闻名遐迩的虎跳峡而取名的。我们在虎跳镇吃了中午饭就跨过金沙江上的大桥,向虎跳峡而去。在那刀切斧劈的山壁公路上,多处写有“小心此地段有飞石!”的警示标语。有的司机不愿意开进去,怕车被石块砸坏,宁愿叫游人们拿生命去冒险,当年长江漂流时,一个青年记者就是在这条路上,被一块鸡蛋大的石头击中头部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的车开过时,有时能听见碎石敲击车顶的声音。我们也看见一些步行的游人,一边走一边看着上面,一有风吹草动,就赶忙跑到路边凹进的地方躲避。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处呢。

                 

  我们终于到了虎跳峡最狭窄段——虎跳石处。从那陡峭的山壁沿羊肠小道下到谷底。那情景真是壮观:两边是垂直高度三千多米的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海拔都是五千多米),谷底是不足三十米的金沙江狭窄处,在那最窄的地方,一块七、八米左右的大石头突立江心,把江水又阻隔分成两股,石头下方,是一个十多米高的大跌水,那喘激的江水咆哮着奔腾而下,在峡谷中激起惊心动魄的回声,溅起的水花和水雾在十几米高的地方弥漫。当年长江漂流时,尽管作了很好的准备,但还是在这里付出了几条长漂好汉生命的代价。面对那险峻的峡谷,我不由对那些为征服它而献身的勇士肃然起敬。

                 

  为拍摄那峡口的气势,我下到了离江水不到一米的地方,那江水在虎跳石上激起的水柱超过了我人还高,岸边是被水雾打湿了的光滑的岩石,我真怕脚下一滑跌了下去就完了。

                 

  想到就是这条江,流到我的家乡重庆时是一千多米宽的江面,而我眼前站立之处却只有二、三十米,不由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三)走进香格里拉

                 

  告别了虎跳峡,我们就全速向香格里拉进发。途中经过一座金沙江上的大桥,迎面一幅大幅的标语:香格里拉欢迎你!

                 

  我们知道,是进入了中甸县境内,也就是进入香格里拉的区域了。

                 

  按照云南政府的划定:香格里拉由云南的中甸和德钦两个县组成。这两个县组成迪庆藏族自治州,又叫迪庆高原,州府所在地在中甸,因此香格里拉的中心就应该是中甸了。

                 

  我们的车行驶在中甸境内,随着高度的攀升,高原牧区景色逐渐呈现出来:那广阔的大草甸,阳光下珍珠般撒落的牛羊,独具特色的臧民的房子,房子周围飘动的经幡,还有那高大的搭晒青稞麦的架子。近处有起伏的丘陵,远处有终年不化的带着雪冒的雪山。天上是高原特有的兰天白云和灿烂明媚充沛的阳光。草地上和马路边跳动着耀眼的红头巾(这是这里的藏族同胞服饰的一大特色,那粉红色的红头巾十分醒目)。空气中弥漫着清新(这也是迪庆高原与其他高原不同的地方,海拔三千多公尺居然氧气充足)。

                 

  我们兴奋地大声呼叫,那三个女孩是摄影的发烧友,频频喊:“师傅停车!”我们急切地跳下车去,拿出照相机就是一阵“扫射”。那草地上开满了各种颜色的野花,与那周围的麦地,远处的山峦构成的变化的色块,使人感到是一幅幅油画。马路边还有一些藏民搭着一个木架,上面挂着带角的牛羊头骨在卖。也偶尔有一两个红头巾坐在地上,摆出一小包土特产,这些都是卖给过路的汽车上的人的。上去问价,感觉淳朴善良,毫无奸诈欺诈的感觉。我是不好带,要不都成全他们,多买一点了。

                 

  那样走走停停,终于在傍晚时才到了中甸。

                 

  我们就走进了梦中的香格里拉的中心了吗?我们走在那小县城的马路上,有些不相信地问自己。那半旧半新的县城,其繁华和现代没法与我们的城市相比,但也在受着现代化的影响,建起了一些新的现代建筑,我们住的中心大街上的香格里拉饭店,也只能与我们城市的二星级相比。不同的是与所有的民族地区城市一样,街上有很多穿民族服装的人。

                 

  那一晚上做了很多梦,梦见进入了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里的香格里拉。半夜在兴奋中醒来后,我看着窗外的月亮问自己:就是在这里吗?

                 

  第二天,去碧塔海,司机一大早就来催我们,说早点去,要不没有马匹了。

                 

  碧塔海是一个高原湖泊,是以生态保持完好而著名。一个小时后我们就到达了,司机叫我们先去租雨靴和雨衣,还在臧民的家里喝了一些酥油茶,说是抗寒,然后骑上马,我们就沿山间小路向碧塔海而去。那时还没有修木栈道,我们骑着马在根本看不出路的溪间、林中和沼泽似的路上走着,那天上一会出太阳一会下雨,有人说,在碧塔海边,妇女大声说话都要下雨,所以我们才感到司机叫我们租雨衣是正确的。

                 

  两个小时后到终于到了碧塔海边。那是一个美丽的高原湖泊,七月正是水草丰富的季节,那四周群山环抱中一泓清澈透明的湖水,四周森林茂密,湖边大片的水草。

                 

  碧塔海边最有名的是“杜鹃醉鱼”和“黑熊抓鱼”。说的是每年四、五月份,杜鹃花漫山遍野的开了,花瓣落如湖中,湖中的鱼纷纷争食后,由于那杜鹃花瓣里有麻醉的成分,鱼吃多了,就被麻翻了,纷纷翻着白肚皮,半醉半醒。要是不去管它,一般过一阵子它就醒过来了,是不会死的。但那林中的黑熊,每到这个季节,就喜欢跑到湖边来抓那些醉鱼吃。只是随着人迹的大增,那样的景象少见了。

                 

  我们穿着雨靴在那水草丰盛的湖边走着,一些地方象沼泽一样,海南的小王一个不留意,膝盖长的雨靴全陷下去了,我们帮助他拔出来后,他回到岸上提着雨靴往外倒泥,苦不堪言。

                 

  到了那自然的地方,心情放得很开,为了追求一种豪放,我把上面内衣全脱了,只空心穿一件牛崽装,并不扣纽扣,让胸前敞开露在外面,在脖子上挂一串臧族的天珠,象一串硕大的项链。那天林中只有几度,还真有些引人注目,那些臧民都问我:“你冷不冷呢?”也许喝了酥油茶的原故,我真的不觉得冷。

                 

  碧塔海的价值主要还是科学上的,那保持着原始生态的环境,是科学研究的不多的地方了。但随着游人的大量涌入,它的生态已经在发生变化了。

                 

  (四)香巴拉并不遥远

                 

  第二天,我们去纳怕海和松赞林寺。

                 

  纳怕海是一个季节性的湖,每年雨季来了,就成为一个湖,到了干季就变成一个大草原。我们去的七月正是雨季,山色空朦中,一片清澈的湖水。在天边透出的变幻莫测的霞光下,闪着绮丽的光,美丽极了。那突入湖中的浅滩上很有特色的小木屋,那水边大片的芦苇,那湖边的山坡上象珍珠般点缀着的雪白的羊群,那湖畔一群群掠过的候鸟。

                 

  相对于碧塔海的群山环抱,我更喜欢纳怕海的开阔。它本来就比碧塔海大得多,它的旁边就是呼拉草原,使其看起来视野很开阔。我最喜欢那独具特色的搭晒青稞麦的架子,在呼拉草原上很多。以前在一些油画上看到过,觉得很新奇,后来到过一些臧区好象都没有看见,结果在香格里拉看见了。在那高原特有的兰天白云下,自然宁静的氛围中,那高大的木架更增加了一层原始古朴的色彩。

                 

  纳怕海的科学价值也不容忽视,每年雨季,都成为候鸟的天堂,更重要的是我国珍稀保护的鸟类黑顶鹤越冬的地方。

                 

  告别了美丽的纳怕海,我们就到我们计划的香格里拉之行的最后一站——松赞林寺。

                 

  半个小时后我们就到了一片开阔的象油画色彩的草地前,司机停车叫我们下来远眺松赞林寺的全景。我们下车一看,在那草地对面的山坡上,层叠着一大片密集的房屋,从坡脚一直到坡顶,那很具特色的黄色土墙、红色屋檐和金色的屋顶,还有在黄昏中寂然矗立指向天穹的佛塔,无不给人一种气势和庄严的感觉。我们拍了全景,立即驱车开到了那寺庙脚下。

                 

  这就是迪庆地区最大的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松赞林寺。它不光是迪庆高原有名的寺庙,还与香格里拉有密切的联系。

                 

  一九四二年,一架美国航空特遣队(又称飞虎队)的运输机为给远在缅甸抗日的中国远征军运物质,在飞越驼峰航线时(经过喜马拉雅山、高梨贡山和横断山脉),在离迪庆中甸三十公里的吉迪、朗格拉一带坠落在群山中,两名飞行员受重伤,被当地藏民发现并送到离中甸县城不远的松赞林寺求助。在当年热心的救助者中,有一个叫桑哥达的,他有一个年仅13岁的女儿七林央宗,每天都跟着父亲去照顾两名受伤的飞行员,两名飞行员在淳朴藏民的悉心照料下,迅速康复,在他们离开中甸时,把一盒胶卷送给七林央宗父女作记念。这个盒子被七林央宗当宝贝一样保存了下来。七林央宗现在已经70岁,不断有寻找香格里拉的人们去找她,询问那时的情景。

                 

  而就在坠机事件9年前,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根据一个英国驻印度的外交官日记而写成的纪实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讲述了一个与此惊人相似的故事,那小说中记述的香格里拉,经考证可能是中甸藏语“心中的日月”之意,这是藏民心中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那书中所描写的金字塔般的雪峰、古堡群般的喇嘛庙、被岩石堵塞的冰川、幽深险峻的峡谷、独有的红土高原和三江并流的壮观景象,以及湛蓝的高原湖泊和鲜花盛开的草甸全部被在中甸找到,因此经专家推断,香格里拉极有可能就在中甸。

                 

  我们要告别香格里拉了。走在中甸的大街上,看着县城中心到处打出的香格里拉的字迹,我不由在心里问:香格里拉,你究竟在哪里?我找到你了吗?这时,一个藏族女孩迎面走来,唱着那首藏族女歌手德乾旺姆的歌:啊,香巴拉并不遥远,它就是我们可爱的家乡——

关于作者: 李熙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