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重庆、四川是一个人口密度非常大的地区,97年分家前,四川盆地人口就接近一个亿,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现在突破上亿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大家可曾知道,历史上巴蜀大地在明末清初人口最少的时候,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不足10万,用历史的表述是千不存一二,那惨状真是不忍回顾。
当时的巴蜀大地为什么会那么惨?后来又怎么样了呢?在重庆湖广会馆里面,有一个名为”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的博物馆,详细记录了这一段令巴蜀儿女刻骨铭心的历史,下面请随渝帆的记录与文字一起来回顾这段关系着几千万巴蜀儿女身世的移民大迁徙。
根据《四川通志》记载:“巴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清朝康熙年间,经历过兵荒马乱,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员也开始走马上任了。于是他们于康熙二十四年在四川进行了全面的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这数据是否真实,渝帆无从考证,但当时人口稀少却是事实),相比现在超过1亿次的人口而言,相当于不足现在万分之一的人口。
这是移民博物馆里面拍的一张图,写的还是明末清初,这里的记录是当时四川盆地尚有50-60万人(与前面的9万余人虽有矛盾,但同样稀少得可怕),上面描述:民无遗类,地尽抛荒,重庆为督臣驻节之地,哀鸿稍集,然不过数百家,成都更是”城中绝人迹十三年“!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据后来人们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宋金、宋蒙之间战争,在四川军民尽最大努力坚持了长期的抗金战争,终于取得了使金兵未能进入四川盆地的巨大胜利之后,又坚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蒙古军先后曾三屠成都,而蒙古大汗蒙哥也被击伤而死于钓鱼城(今重庆合川)下。长期的拉锯战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的记载。
第二个原因就是元末、明朝、清初的农民起义,从元末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四处燃烧,原来属于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率军攻入四川,之后在重庆自称陇蜀王,再改元大夏国而称帝。明玉珍是湖广随州(今湖北随县)人,他的军队也基本上是湖北地区的农民。明玉珍不仅带来十几万军队,也有大量少田缺地的农民随之进入人少地广的四川地区开垦务农。这应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的开始。
第三个原因就是清初的战乱,在明末清初,巴蜀大地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争之中,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沈荀蔚在《蜀难叙略》上说,由于清军进剿追击,张献忠乃毁成都,清政府说张献忠不仅杀人如麻,还在他杀人的地方立了个碑,碑上写有:‘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 杀、杀、杀、杀、杀、杀、杀’。1650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激战;
1660至1664年,清军镇压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军平西王吴三桂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时七年。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多年,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鸡犬不留”。“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这是1649年清政府屠四川时的命令。
另外就是瘟疫灾害,在连续几十年的大规模的战争中,不断地轮番拉锯厮杀,尸横遍地,瘟疫随战乱接踵而至,“大头瘟”、“马眼睛”、“马蹄瘟”、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所以才出现巴蜀人口仅有几万、几十万的历史记载。
到了康熙年间,巴蜀才刚刚平定,面对这样的局势,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 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当时康熙帝正为全国的税收和重建问题焦头烂额,他接二连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折,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于是浩浩荡荡的移动运动正式启动,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
湖广移民入川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北沿水路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尤其是湖北的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其原因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
有了大量移民进入四川以后,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所以慢慢四川盆地才恢篮繁荣。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很感概,四川如此辽阔的地域面积人口最少的时候竟然只有几万到几十万人,也就是说现在的四川人、重庆人,绝大部份的先辈都是从全国各地移民过来的,真正的土著可谓少之又少,加上后来又有陪都移民、三线移民、三峡移民,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重庆人如此的包容、从不排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