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有古老厚重的巴渝文化,有大江孕育的码头文化,有坚韧顽强的抗战文化、有上下千年的三峡文化、有诱人垂涎的美食文化,更有兼容开放的移民文化,在这座古老的都市中有太多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品读的文化,今天,渝帆来与大家聊聊渝中区的湖广会馆,以及这个会馆背后的移民文化。
湖广会馆位于渝中区长江边的东水门正街4号,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它包括广东会馆、江南会馆、两湖会馆、江西会馆及四个戏楼,以及广东公所、齐安公所等建筑,是目前已知全国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
重庆湖广会馆建筑规模宏大,占地近3万平方米,里面的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殿宇巍峨壮观,琉璃瓦戏楼飞檐翘角,楼面遍布山水、城门、几何图案,刻戏曲人物,二十四孝故事等精美雕刻,在全国各地会馆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会馆开始于明朝初年,发展于明朝,兴盛于清代,衰微于民国时期。其类别主要有三类,同乡会馆、商人会馆和科举会馆。同乡组织为“会馆”,同业组织为“公所”,而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群里既有同乡性质的会馆,也有同业组组的公所,比如广东会所及湖北古齐安籍人建的齐安公所。
据《重庆会馆志》中记载,重庆是我们会馆建筑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有各类会馆近千座,几乎遍及所有的区县城乡,一般县城、场镇、水陆要冲之地皆设有不同籍贯的会馆。如江津支坪、塘河、石蟆、西湖、几江;铜梁安居、西河、巴川、平滩;巫山大昌、龙溪、福田;綦江东溪;潼南双江、玉溪、柏梓;酉阳龙潭、巴南木洞……等地,皆存有不少当时的各省会馆建筑。
重庆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会馆建筑呢?据湖广会馆的工作人员介绍,重庆(乃至四川)之所以建有大量的会馆,主要与元末、明清时期政府实行的“移民实川”政策和采取的移民运动是分不开的。
都说重庆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元朝的蒙古铁骑挥师亚欧大陆,几乎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然而在重庆却遭到了最为顽强的抵抗,整整三十六年硬是久攻不下,最后其最高统率蒙哥大汗也在钓鱼城受伤战死,导至元朝合大势力为争夺皇权而回撤,并由此迅速的走向衰落。但在这数十年的顽强抵抗中,重庆也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青壮年男子几乎全部战死,人口也急剧减少。
元末明玉珍从湖北率军10余万人入蜀,后称帝于重庆,建大夏政权,这批人多定居四川、重庆,加之大夏国皇帝明玉珍的轻徭薄赋政策,也感召了不少两湖老乡入川,即为较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之始。
经过元末战乱及明末清初的动荡,重庆(乃至四川)的人口急剧减少。据《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到康熙二十四年作人口统计时,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包括现在的重庆)仅余人口9万余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明代官府开始实施“移民入川”的政策,到了清朝不仅延续了这一政策,而且“湖广填四川”的规模更大、持续的时间更长。从清初到嘉庆的百余年间,清政府鉴于四川长年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废、税收无着等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全国十余省的民众大量入川。此间,重庆人口从几万发展到近300万人。
“秦人入川”、“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大量移民分别从北方的陕西、山西,东面的江西、湖北、湖南、江浙、安徽,西南边的云贵、东南边的广东等省份,通过水路到巴渝落业生根,使重庆成为以移民为主体的城市。
这些从外地迁徙而来的各地人民,在重庆扎根以后,开始兴建各类会馆,所以重庆上千座会馆便是这样来的,其中位于主城的会馆最多,且大多都集中在渝中区下半城,就是今天湖广会馆所在的一带,一直到原朝天门、翠微门、东水门、人和门、储奇门、金紫门的沿长江一线。然而,遗憾的是,不少会馆先后因重庆城市基本建设以及抗战中被日机轰炸和火灾等原因而毁失殆尽。
现在的湖广会馆包括湖广会馆、广东公所、齐安公所、禹王宫、八省会馆、移民博物馆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自2005年对外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文物建筑保护、文化研究挖掘,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分别会举行“禹王庙会”、“禹王祭祀典礼”、“非遗文化展演”、“联谊会”等重大活动,已经成为一张重庆历史文化遗产的亮丽名片。
重庆的移民文化始于明清,但在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皆有发展,比如作为陪都的时候,全国各地的人民都向重庆迁徙,虽然后来有的又离开了,但也有不少都留了下来,再后来,三线建设期间,又有大量的工人向重庆转移,所以重庆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移民城市,是一座非常包容、不排外的城市,而湖广会馆就如同一座移民文化的丰碑,只有你真正了解它,你才会明白,重庆为什么会不惜封桥、封路,宁愿本地人堵堵车、绕绕路、克服一些困难,也要为外来的游客创造更好的旅游条件,而且重庆很多景区都是免费开放的,即使收门票也不贵,就是敞开大门,欢迎大家来玩!这一切都是缘于重庆的移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