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的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一大片区,就生活着一个姓的家族或几大家族,这些家族大多建有公共建筑来祭祀祖先、开会议事,供族人举办婚、丧、寿、喜等事务,这种建筑人们通常称其为祠堂。
“祠堂”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后来到了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家礼》中为祠堂立制,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而且汉族民间不得立祠。直到明代嘉靖年间,才放开“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解放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量的祠堂遭到严重的破坏,慢慢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只有少量当时被作为它用的祠堂幸运的保留了下来,位于重庆市潼南区龙形小学校内的唐家祠堂,当时便是学校的一部分,所以至今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我们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在龙形小校的后面看到了这座藏于一片大树之间的唐家祠堂,由于学校已经修建了现代化的教室,所以看起来比较“老旧”的祠堂便闲置了下来。
我们在现场看到,唐家祠堂由门厅、正厅、及两侧厢房组成一个四合院,据当地唐氏人家介绍,祠堂建于清朝,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具体的年份,他们的族谱中并没有记载,可能建筑的一些梁柱上写有修建的年份,但是里面锁着大门,我们无法进去细看。
唐家祠堂的门厅设计为一个精美的戏楼,系歇山式的木结构建筑,屋脊有少量精美的灰塑,戗脊高翘,气势不凡,屋檐处有瓦当和瓦滴,看上去十分考究。
整个戏台的宽约8米,中间位约4.7米,两边有柱,柱边各有1.65米,中柱前后各施有四架缘栿,前悬双乳栿,后施搭牵,通高约8米。
祠堂的东厢房有五间(西厢房已不存),为单檐悬山顶建筑,正厅坐南朝北,面阔三间,均为榫卯结构的木质悬山顶建筑。
虽然两百多年过去了,但是建筑的檐口、撑弓、雀替、挂帘的雕塑皆十分精美,而且大多依然完好,人物、花鸟栩栩如生,生动逼真。
据同行的当地朋友介绍,这些雕塑蕴含了很多传统故事,包括唐氏家族的起源、名人故事等,他说:唐姓在中国古代有两支,一支是尧帝的后代,尧又称唐尧;另一支是周朝皇室。《吕氏春秋·览部》中有个故事叫‘桐叶封弟’,周成王封给胞弟叔虞的地方在哪里呢?就在唐,所以叔虞又称唐叔虞。
名人辈出,比如唐朝曾大败吐蕃官兵的宰相唐休璟,明朝著名画家、文学家唐寅(字伯虎),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子”;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宋代医学家唐慎微……名人辈出,比如唐朝曾大败吐蕃官兵的宰相唐休璟,明朝著名画家、文学家唐寅(字伯虎),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子”;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宋代医学家唐慎微……
在这些雕塑中,有的是唐氏家风、家训的故事,用以警示后人,有的是唐氏先祖的名人传奇,但是具体哪一个雕塑,蕴含的什么故事,则需要慢慢的去考究,大家从这些雕塑中有看出什么故事吗?欢迎在后面留言评论。
我们注意到,除了房梁上的木雕、灰塑十分精美以外,下面柱础上也有漂亮的石雕,而且保存相当完好,每一个柱础皆为八角形,每一个面都有不同的浮雕图案,这些图案以花鸟居多。
唐家祠堂无论在建筑方面,还是在艺术层面,都有较高的价值。所以在唐家祠堂的外面,我们看到一块黑色的文保石碑,上面显示为2012年4月28日所立,当时潼南还没有升区,上书“潼南县文物保护单位”,显然已经作为文物保护起来。
祠堂建筑是华夏祖先留给后辈的历史财富和文化艺术瑰宝,从祠堂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中可以品读中华几千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祖先的是非功过,这处藏于乡村小学中的唐氏祠堂虽然规模算不上很大,但对于唐氏后人而言,还是弥足珍贵的,希望对这方面有研究的唐氏后人能花些时间去看看,或许对其能有更深层次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