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底,万众瞩目的十八梯开街。
从9月30日到10月7日,十八梯接待游客超百万人,单日最高接待量超十五万人,而原有重庆三大顶流景点洪崖洞、磁器口、长江索道累积在一起也就近百万人次,毫无疑问,十八梯出道即顶流。
十八梯 摄影/范晓东
但随即铺天盖地的负面声音却淹没了十八梯,诸如:
“游客太多,体验感不好”、
“没有了原住民,没有了灵魂”、
“商铺品质不高,和其他景区同质化严重”、
“商业味太浓”
等等评价甚嚣尘上,而更多的重庆人则表示,这不是他们心目中的十八梯了。
热闹的十八梯 摄影/范晓东
回想起来,这一幕的上次出现,是在2006年,洪崖洞刚刚建成的时候。
从诞生之日起,洪崖洞就背负了一系列骂名:“山寨”、“过度商业化”、“不伦不类”……,恶评如潮。本城人对它不屑一顾,一句“有锤子个看事”是对它的终极判决。甚至连专家都觉得这是重庆建筑史的一个耻辱。
洪崖洞 摄影/陈云元
可以说,在重庆骂洪崖洞是另一种政治正确,正确指数几乎和赞美火锅持平。并且由此形成一个鄙视环:去洪崖洞耍的不是乡下人就是穷屌丝。
但谁也没料到,时代变幻的速度比龙卷风还快。从负面满身到顶流,中间仅仅十年时间。
这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几乎所有的旅游城市,在改造老街形成旅游风貌区的时候,都被口伐笔诛集火成筛子,几乎没有例外。区别只是在北京这个名字叫南锣鼓巷,在成都这个名字叫宽窄巷子或者锦里,在西安这个名字叫回民街……
在很多人的眼里,没有修缮过的十八梯,才是最有风情、最具备原教旨主义美感的重庆生活。
改造升级前的十八梯 渝中文旅委供图
但我相信,如果你身边有曾经居住在十八梯过的朋友,亦或是亲人,他们也许会对你胸中升起的熊熊文艺火焰嗤之以鼻。
十八梯虽然在重庆母城历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但从上世纪90年代末,南纪门成立劳务市场,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和十八梯,大部分原住民逐渐搬离,十八梯片区成为落脚城市。
改造升级前的十八梯 渝中文旅委供图
所谓“落脚城市”,来自于加拿大学者道格·桑德斯的概念。它大概是指由乡村移民和城市平民构成的城市飞地。条件不好,但物价和消费水平也相对较低,才开始进入城市的人们可以在此中转,社区市井气烟火气浓郁——廉价旅店、茶馆、掏耳朵、饭馆、拔火罐、麻将馆等消费场景,就随着这些落脚者应运而生。
与烟火气和物价低廉相对应的,则是整个居住环境的恶劣:龙蛇混杂,治安问题突出,房屋年久失修。而过分的合租和群居现象,使得在里面的人很难有什么隐私,卫生和消防也成为居民和管理者最为头痛的难题。
被文艺青年和单反相机们“朝圣”的十八梯片区,却是日常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心中的一块淤血,一根锈针。
改造升级前的十八梯 渝中文旅委供图
不得不说,那些无视十八梯居民生存状态,把他们当成观光风景,并且在改造之后还认为只有那种形态才算风情的人,是不道德的。
人文情怀不是密如蛛网的电线和没有空调、厕所的房间,而是让人住得有尊严。
十八梯改造升级施工图
从媒体的记录上我们可以看到,十八梯的建设改造是2017年5月正式动工的,整个施工时间跨度四年时间,而且迄今为止也并未全部完成——ABC片区于2021年9月30日开街,DE片区仍在建设中,要到明后年才会陆续建设完成。
仅仅从建设时间以及十八梯的地形就能清晰判断出来,这里的修缮其实是难度很大的。
十八梯导览图
由于十八梯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施工道路单一,十八梯南侧只有一个出口,并且需要与市政道路项目共用,路段单行通行不便。其中,AB区施工道路穿行B区,C区南北高差大、东西跨度大,导致ABC区不能平行施工,只能由北向南批次逐步展开。后来随着南侧市政道路及E区剩余区域土方开挖后,材料运输更加困难,严重降低施工效率。
而在那些极具重庆特色的小巷中,因为建筑密度大,地形复杂,巷道狭窄,为了保护现场百年石梯不受损坏,大型机械根本无法展开作业,这些都给施工带来不小的阻碍。
于是,数吨重的石头、数百公斤的钢筋水泥、数百根甚至上千根木料以及其他各种建筑材料,由建筑工人们肩挑手扛着进入到这些小巷中,现在矗立在我们面前那些充满了川东风格和陪都风格的小楼的每一块砖和每一根木头上,都凝结着建设工人的汗水。
十八梯一角 摄影/范晓东
无疑,这里描述的汗水不是比喻。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精细的修缮过程中,十八梯原有的黄葛树、青石板,甚至原有的堡坎、陡坡等地形地貌都保留了下来,而且“七街六巷”的基本形态都几乎按原有格局复原,在我的认识里,这是设计方和施工方对重庆母城文化的尊重。
十八梯的黄桷树 摄影/范晓东
十八梯是基于重庆原生文化的旅游风貌区,这决定了它的审美就是基于原生的川东民居形态和陪都时期的建筑风格,这是由城市性格和现实所决定的,是随机应变又出其不意的。
十八梯的建筑 摄影/范晓东
美如抒情诗的风格并不适合城市性格暴烈的重庆,就如不能让张飞去绣花,让林志玲去喂猪。
正因如此,重庆才足够“魔幻”。
十八梯建筑 摄影/范晓东
十八梯可以更精致,但那却不再重庆。
来自于网络的声音还有关于十八梯商业同质化的吐槽,不得不说在走入十八梯后,我也感同身受。然而,在细致搜索后,还是发现了不少宝藏小店,诸如朱炳仁的艺术博物馆、S1949会馆、大冰的小屋等等。
十八梯特色小店 摄影/范晓东
有时候,经过寻找才能获得的,才是具备美学概念的。
我们也许可以给十八梯更多一些时间,我坚信伴随着时光推移以及DE区的建成开放,这里出现更多宝藏小店的可能性。
夜色下的十八梯 摄影/范晓东
夜晚的十八梯,壮丽辉煌,极具梦幻色彩,无论从1949天台还是城市阳台俯瞰,都美得极具层次感。而重庆的独有地形,更决定了十八梯的美是不可复制的。
它的美同时是具备当代性的。在一切都是景观,一切为了社交的时代,十八梯代表着一种高值的社交币,值得反复观看、拍摄、分享出去。
“这是现代的一种神奇艺术,可以和我们童年时代的焰火相媲美。”
摄影/陈云元
- END -
文字 | 莲二爷
排版 | 柒颗陈皮咸话梅
图片 | 范晓东、陈云元、张坤琨、
部分图片由渝中区文旅委、十八梯供图
原创不易,未经许可谢绝不请自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