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故事不知从何处就开始
这是很久,很早以前的旅行。
但过时的只是时间,还有王家卫的凤梨罐头。我在云南15天的时间里,游走的每条街道,看过的每一眼蓝天,遇见过的陌生人,感受过的恬静淡然,种种,都像是公司发放的工资那样,几乎每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翻滚,热烈。
当然,想到工资卡的数额涨的有点慢,那种热烈就哐当的冷却到像西伯利亚。
(拍摄于 大理洱海的环海西路北路段,一艘小船,野渡无人)
做攻略时看了一些游记,不得不惊叹,写出那些优秀游记的人,基本都被我当做徐霞客,他们的游记细节多,拍照好看,那种优秀饱满、栩栩如生的程度,以至于让我有时免不了为地方政府瞎操心,如果要做城市风物志,不从优秀游记里去找内容就纯属暴殄天物。
但就我而言,旅行,更重要的往往不是攻略,而是功课,有关当地人文、历史、风俗、建筑这些。建议行前看抽几天看看书,这是最政治正确的方法。
欢迎关注公号 [鲤游星球],一起聊事、撩人,在路上去旅行。
欢迎关注 [鲤游星球]公众号。
这次游荡云南15天,文青一点的总结就是:
莫问旅行的意义,
莫提归期和工作邮件,
我来自我的家里,
我游荡春花秋月十数里,
只遇见那些
与我无关的陌生人的故事,
只记得三两景致,
只游走在风吹过的小路上,
只沉睡在湛蓝天空下,
从云彩之南,
到我在朝九晚五的心里。
(拍摄于 大理海舌生态公园)
第一章 大理古城
第1节 大理很普通
大理,如果只是闲逛一天,大理只是普通的大理。
大理,如果哪儿热闹就往哪儿去,大理只是普通的大理。
大理,如果只是想去网红景点,大理只是普通的大理。
大理有的,其实别的地方也有,拼凑一下总会齐全。
大理很多时候普通到,距离我们平凡熟悉的都市生活就差一点点。
差的就是那么一点点时间。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给朋友们推介大理,绝不会发拍得很好看的照片,不会去讲当地的人文故事,不会如实记载那些大家不曾有过的新鲜体验。
这些其实都在别人的攻略里,都在视频里。
但是都不在朋友的心里。
欢迎关注公号 [鲤游纪],一起聊事,撩人,在路上去旅行。
我只有这么一句话:去大理,至少要三次。每次最少四五天。
三次都嫌少。
十次绝不算多。
我站着说这话,这样不腰疼。
我也相信这是很多人的想法。我也相信这是很多人的遗憾。
都遗憾于没有这样的机会和时间。毕竟花样多的支出与体量小的收入,始终会在你请假的时候,让你颤抖着少写一天,接着再少一天。
旅行就是总停不了掰着手指头计算过去一天就少一天的心理路程。
(丽江玉湖村,初夏里春光依然浓郁 )
第2节 火车越来越轻,我越来越重
旅行的起点从来都不可捉摸。旅行的终点本就不应该提起。
一个从深夜到凌晨的长度的时间,在绿皮火车的晃悠中哐当哐当的流逝而去。
昆明到大理,最流行夜间这一车次的绿皮,常常满载游人,如果车上发现空位置,多半是去了换热水、泡面、抽烟。
(阴雨天里的沙溪镇)
摇摇曳曳,晃晃悠悠,哐哐当当,连带着夜色和月亮、星星都不安稳,总觉得会有星光被摇落。睡的卧铺周边,总有人相当兴奋,看着车窗看到两眼麻木,最后心有不甘地睡去。
有些人更加兴奋,彻夜不眠,玩手机、吃泡面、换热水,来回走动,或者如前那般断断续续看够一两小时的车窗外。折腾到清晨六七点,终于困倦不堪,将欲睡去。
然后,一个停顿,火车到达大理。
下了火车,站在月台那里,站了好一会,目送那列绿皮火车哐当着摇曳离开,那一刻,我觉得它的背影相当臃肿。
与之作为对比,我只是身负两个背包,一个略大,装些简单衣物,一个略小,随身背着。
(拍摄于 大理环海西路--向阳溪村附近)
可能我站立太久,以及表情略微浮夸,一个站务大叔走过来说,没赶上?
我回了一句,是有东西落在火车上。
大叔抬起目光遥看那一点点绿色色块,那就可惜咯。
我微笑别过大叔,回头再看时,火车已经看不到踪影。
这趟火车呜呜的开往前方,每到达一站,都会清空一个车厢数量的旅客;
我背着背包,每到一个去处,都会装上不止一个背包的新的记忆和旅行体验。
于是火车越来越轻,我越来越重。
旅行就是总能让你找到一个莫名可以装逼格的小事情。
(沙溪镇郊外的一座小拱桥)
第3节 我的小仪式感:初到贵宝地
火车上一夜半睡半醒,踏上大理的时候还迷迷糊糊着,以至于我要在火车站外站了好一会,才能渐渐清晰的感知到,我看到的第一眼的大理,还处于灰蒙蒙、淡蓝蓝的清晨与天空,略微冷清清的气温。
空气似乎带点清新微甜的感觉。火车站外能有这样的空气,自然让我大惊小怪。
后来回想,不过是终于来到了大理,难免狂喜,看周遭一切,各种熟悉如常的建筑物、马路、汽车,各种行人,电线杆,还有牛皮廯,都觉得愉悦美妙。
(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蒋公祠)
带着期待和愉悦去看一切,看一切都愉悦。
如果终于踏上了一个想去的地方,竟然未能让人欢喜,不如掉头就走。
我向来都喜欢记载以及回忆初到贵宝地的第一感觉。这是我自己的一种小小的仪式感。
旅行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仪式感集合。
(诺邓村去往沙溪镇途中的藤桥)
第4节 古城都是四方街,以及我的井字街道
去往目的地最好莫过于自驾,在目的地了最好莫过于闲逛。
四方街是云南很多城市古镇都有的街道。不少民谣歌手都把四方街写进了歌里。
我个人比较钟爱钟立风的《傻瓜旅行》,“四方街中央站着两个女孩/等着第一辆马车带她们离开/短头发的那一个有张俊俏的脸/好似我的姐姐”。
他的歌多半带有叙事诗的节奏和结构,充满了理想主义。
但大理古城,没有四方街这条街。
古城最重要的四条街道,在地图上画出来,就是井字形状。
如下图,红色是人民路,绿色是玉洱路,蓝色是复兴路,橙色是叶榆路。
时间若是不太够,逛完这四条街道基本就能完成所谓的古城一日步行旅游,就能对大理古城了解了1/10。
这个井字组合街道,被我视为古城的四方街。
不过对于我这个路痴而言,古城所有街道都像是四方街,四面八方都是青石路板的街道,连接四方,每条路都一定是通向不相似的美好。
只需闲逛,人民路、复兴路、玉洱路……时时驻足,处处留情啊。
在古城,必备玩法便是漫步,可以有目的地,或者探店的安排,但真心建议不要超过三四处。
世间事,总要留点余地给未知。
那些节次鳞比的小店,随着带有坡度的街道整齐排开,各有卖相和特色。商品自然足够琳琅满目,各种奇巧。虽然知道有不少商品来自义乌,但也看的津津有味。毕竟我没去过义乌,知识上的那一点点的优越感,并不能填补见识上的那无限大的自卑感。
走走停停间,几乎每家店铺都走了进去一趟,几乎是沿着一条路的两边来回走几遍。偶尔也会在路上心血来潮,找找角度拍照。
旅行本来就是停停走走复停停、进进退退还进进的琐碎过程,我总不能质疑大海不是水。
(那时候的做头发,是真的做头发,弄个脏辫子~)
(古城两大特色小吃之一:乳扇,刚烘烤完毕)
(古城两大特色小吃之一:鲜花饼,正准备入炉烘烤)
古城的街道足够宽广,哪怕游人如织,到了夜晚,反而显得宁静许多。
很多游客可能都有了合适的去处,用来消磨慵懒的夜晚。
人民路上排满有情调的小酒馆。酒馆里都有驻唱的民谣歌手,歌艺不错,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遇到一位流浪的民谣歌手,用沧桑的旋律讲述他的故事。
那个遥远又历历在目的夜晚,我在大理古城的第一个夜晚,我走进鸟吧酒馆。我不知道那位在台上留着长发和短胡须的民谣歌者,是不是也有很多大起大落的过往,歌喉和歌曲都略带伤感,我在台下听着,与柔和伤感的氛围共醉。
有时会羡慕台上那些自弹自唱的人,这种羡慕无关个性与酷,无关才华,单纯的就是觉得生活需要音乐,能够沉浸在演唱的氛围里是很幸福的事情。
如果想清净一点听歌,个人推荐大理99民谣吧、鸟吧,还有出名的清风酒馆,都适合去消磨一趟。如果想偶遇民谣大腕,可以去九月酒吧,那里唱歌的人,多半是周云蓬、马雪松这个级别。
旅行可能就是在他乡听一首别人热情投入的live,自我陶醉。
(南门城墙上,夜色开始朦胧,华灯渐次装饰起暗蓝的夜幕)
第5节 古城的集市
第二天赶早去了一趟古城的集市。我非常认可去到一个地方,先去看看当地的集市。
这个市集没有遗落的景致,仅仅是一个聚居地必须存在的地方,在几乎都是旅行者的古城里,它可能就是当地人生活的浓缩,而市集转悠往往也是网红玩法、装逼打卡必备选择之一。
在这个地方就比较少见到其他的游客。来往不绝的基本是本地人,他们的口音相似、交流亲切熟稔,而我大概基本都听不懂。这样恰恰相映成趣,我看他们平凡自然的生活和劳作,他们偶尔瞟到一个傻瓜。
听不懂真是一种乐趣。
路上遇着赶集的几位大娘,背着篓子,我跟在身后走了一段路,她们走路带风,步伐的均匀摇曳、篓子的轻微晃动像是在哼着山歌,自带节奏大师光环,这个比喻不明觉厉,真是一流。
走了一大圈,经过农作物市场,走到大栅栏围墙的角落,看到有一对中年夫妻卖早餐,卖的是南瓜米粥和油条。其实是不是南瓜米粥我已经不太记得,看着像,油黄色浓稠液体,拌着点炒花生的碎末。
我买了一份,蹲坐在路边角落的矮桌子边上,慢悠悠的吃,慢悠悠的看来往路过的买卖。
一对年逾五十的夫妻买了份早餐落座,拿起勺子进食,一言不发,吃东西的频率和动作保持着一致,真是几十年修得这默契的夫妻相。
最后卖早餐的老板笑骂着把我赶走,毕竟我都坐那里快一小时,他的早餐差不多卖完,准备收摊回家。下次有人过去可以给我带个问候,地点在博爱路的集贸市场,也许老板还记得当年那个像个傻瓜似的大龄姑娘,在他那里买了一份3元的早餐,然后蹭座位蹭了四十分钟,最后为表歉意,我买了老板剩下的三份早餐。
在这一个生活气息鲜活浓厚到日常的市集,吵闹反而让我安静下来(就是轻易的累了...),静坐下来,静坐到日头爬升,摊贩退场。
有些事情,可能在常年定居的城市,做不来,在一个所谓远方的小镇,可能就傻不拉几的做了,比如坐了。
但这事其实毫无意义,就算有,也是多么的浅薄,但于我而言却是很私人的小欢喜。
旅行就是各种私人的小欢喜的大集合。
(大理天主教堂,位于古城新民路6号)
我随意随性的走走停停,走得慢,停得久,也不辨认方向,也不去记住每条路如何转向,最后自然也没记清楚,哪里是人民路,哪里是护国路,哪里是玉洱路。只有想睡觉的执念让我记住了入住民宿的位置。
(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蒋公祠 某个角落)
下次如果有人叫我带路,向我问路,或者结伴同游,我应该只会说,古城就是四方街,哪儿都是街道,足足可以让你花几天时间去逛。
我只记得,人民路很艺术,无论是酒馆还是其他小店,还有很多昏黄的路灯一角,特别像时光隧道的入口。未必让你穿越过去或到达未来,如果都是有心人,可能在灯光下,你的时间会更加细微,更加缓慢。
旅行就是终于找到借口把时间花式变缓慢的过程。
第二章 大理环海西路
第1节 海上咖啡馆
第二天,开着小电瓶车从北门离开古城,经中和路驶入月华路,不到十来分钟,便能到达月华路与环海西路的十字交界处。
往右,环海西路南段,去往龙龛码头风景带。
往左,环海西路北段,风光密集,沿途有柴米多生活农场,喜洲古镇,海舌生态公园,蝴蝶泉........
隔海对岸,便是环绕洱海另一半的环海东路,以及布满路上的著名的双廊镇、杨丽萍酒店、小普陀、南诏风情岛。
不过当时都还在修路政治,就没打算过去。
而往前,继续直走,便是洱海景区带和才村码头。
图示:往左绿色线,往右蓝色线,往前是红色线。
往前,复回,再往右。就这样,花费了我一天的旅行余额。
月华路段,遥看环海西路那一带的山峦、蓝天。
一路经过不少村庄,依然是干净的道路,在蓝天似乎没有移动过丝毫的感觉里,小电瓶车哼次哼次到达了才村码头,一批衣服颜色鲜艳的游客在排队进场。
从码头进入,就是湿地公园。
这个倒没引起我多大兴趣,掉转车头右边走小路,也不知道前路会有什么,也许什么都没有。
毕竟这种路不好做攻略。
走了不到几百米,看到几座房子,房子外是几颗大榕树,榕树旁又是一条小道,看这个往外延伸的方向,多半是通向洱海。
去看吧,也不算是什么决定,随意点,然后我把车子丢在榕树下。
(曲径幽深,通往洱海,在才村码头外围)
走到尽头,其实算是一个海堤,下有小石滩,叠放着乱石,大的有小货车般大小,适合居高远观以及借来拍照,小的如有喜欢也可以揣兜里,多少有些形状圆润好看的。
然后,看到了远远那座延伸到海面上的建筑物,整个造型高低起伏,应该是个店铺或者研究院,又觉得像是一个渡口。
那时候就觉得,这个海平面就不显得那么孤单了,毕竟对面的山峰看着比较贫瘠,丢失了颜色。
后来才知道,那便是很有名的大理海上1969咖啡馆。
在这个地方,可久留,可看海,如果觉得海那边有山未免碍眼,可以躺在树荫下草地上看蓝天,如果觉得蓝天无垠到让你觉得空旷无聊,也可以听听风吹来拂动树叶的声音,也可以闭目听歌,间或会从另外的地方传来一些欢声笑语。
如果不赶时间,就这样待到你自己认为自己都很傻的时候,就可以起身离开。
我就是在这个觉悟下起身离开,前往那座海上咖啡馆。
骑着小电瓶,晃悠穿过路旁的芦苇荡和不知名植物,再把车子停好,走过小木板路,然后就来到咖啡馆的铁门前。看似无人,冷冷清清。
门半打开着。
能够想到在这里开一家咖啡馆,绝对是天才的想法。
当然,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不太看好,这里的客流量说实话是真的少的可怜。
可能咖啡馆下面,海里,有矿,老板发现了这个秘密。
这个地方值得推荐。时间允许的话,又可以开始慵懒一两小时。
第2节 龙龛码头取景地
离开咖啡馆,原路折返,回到了月华路与环海西路的十字交界处。
这回就是转右,去往龙龛码头路段。
才前行不到百米,就看了一片黄色的海洋,一棵树孤独的伫立着。
这个画面必然少了些生动的戏份,我决定加戏,一个人孤独的坐着。
(七彩花田旁边,去往龙龛码头的路上)
一路上经过的大多数都是村庄,随意拐进几个村庄,又随意的拐了回来,恕我愚钝,目光短浅,暂时没有发现或者挖掘到什么景致、惊喜细节。
心里头期盼着能遇到的,其实没遇到。
到了龙龛码头龙下登村,在村庄的巷子里,我一直都期盼着一部电影的取景拍摄地。
这电影,是宁浩导演的。
自然也是喜剧。
出演的两位,喜剧界的扛把子,黄渤和沈腾。
黄渤演的一个屌丝,或者还是事事遇挫、自带心酸BGM的人物形象。
黄渤和沈腾他们俩动过手,浑身伤痕。
黄渤还在电影里骑过车。
徐峥也是有出演的,演特别重要的角色。
这么一说,这不就是2019春节上映的《疯狂的外星人》吗?
自然不是的, 实际上,我说的是,《心花路放》,2011年的电影。
来过大理龙龛码头,或者对这部电影特别熟悉的人,前面多半都知道我在故弄玄虚。
在《心花路放》里,黄渤和沈腾打架了。在疯狂的外星人里,黄渤、沈腾是想着对外星人动手,结果是被动了。
黄渤也确实是骑过车,心花路放里是三轮电动,疯狂的外星人里,自行车、电动车都骑了。
徐峥是心花路放里的男二,明摆着的重要角色。徐峥在疯狂的外星人里演不是人的外星人,哪怕出镜的戏份不多,但绝对是重要角色,片名都作证了。
我这纯属致敬一下《心花路放》,人家也在片子里玩了好几把故弄玄虚。
最明显的,就是看似很有宁浩特色的多线叙事,实则上,是两条不同的时空线的交叉叙事,绑在一起,让所有人都错以为,黄渤演屌丝代表耿浩,与袁泉饰演的大龄文艺女青年康小雨,要在风花雪月的大理,来一出浪漫的邂逅。
结果,宁浩还真搞了个琼瑶式的剧情,来安排男主女主相遇,耿浩对不起康小雨。
人家玩的真是高级的叙事技巧。
康小雨这个角色,在剧情安排里明明都已经开始婊化了,但是整部电影里,几乎展现的还是一个文青以及独立女性的人设。宁浩这个小心思真厉害,袁泉也演的够洒脱,让人心生向往,遇上了便心花路放。
一路无话,开往取景地。
自在的开到了自在客栈,开到了梧桐客栈,但梧桐是没有的。
电影刚上映那会就知道是在这取的景。
现实中,下面第一张图的是自在客栈,下面第二张图的是云渡客栈。
两家合起来,在电影里就是夜色酒吧、梧桐客栈。
黄渤就是在自在客栈这里跟扮演夜色酒吧老板沈腾打的架。
琼瑶剧情就在这个梧桐客栈里上演,耿浩餐桌上对不起康小雨。
我到的这回,自在没有营业,梧桐还开着门,但似乎也颇为冷清。两边不得而入,只能外面转悠几圈。这边景色也好,好到习以为常。更多时候我是在看着两处建筑物,脑补心花路放里的场景,脑补着当时怎么拍摄。刨去演员的高收入、受万千粉丝宠爱等吸引点,有时候特别羡慕演员的一点就是,可以借着演戏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风景。
我们体验了,那叫花钱去浪。
他们体验了,那叫赚钱工作。
而跟着电影去旅行,也是很多人的一个喜好。我觉得顺路就可以了。不是资深影迷,也很难在取景地翻出什么浪花来,拍拍照,跟友人回忆一下剧情,再消磨会时间,然后就该心满意足离开。
我只有一个疑问,袁泉是咋样在梧桐客栈的二楼,不小心地,把手机掉落到夜色酒吧那儿去的?
第3节 常有关不住的歌声飞出来
第三天,开着小电瓶车从北门离开古城,经中和路驶入月华路,不到十来分钟,便能到达月华路与环海西路的十字交界处。
往左,一路驶向不知最终目的地的环海西路北段。
路途开阔,两旁都是广袤的草地、农田,远处便是葱绿的山峰,层层叠绕的白云似乎也没有掩饰对这片大地的欢喜,忍不住低下身子缓缓游近,在山峰半腰描上两条光影的条纹。不用抬头便是蓝天,抬头放眼量不尽,风物在这片天蓝下,都染上各自的色彩和风情。
这里的气温刚刚好,穿上防晒的衣物,在凉风吹送里,空气让人觉得温暖。
连续不断的会遇到一些小野花,从路边一直花枝招展到小河边上,偶尔还能看到野花在河里的倒影,随着涟漪,晃动成别的样子;以及小蜻蜓互相嬉戏,几根小草流动。
骑行一段,随着道路的蜿蜒,渐次出现一些低矮的树林,稀稀疏疏,然后变得密集起来。在树木相映扶摇生长的缝隙里,偶尔会看到一些阳光和鲜花在其中摇曳。
车子开得不快,时间显得缓慢。是真的慢,几公里,我开着小电瓶车也能花半小时。当然这车不是憨豆抢来的那辆。
环海西路北段让我最烦恼的一点是,景致处处皆是。
也不是没见过田野,没见过蓝天。但这里的一切,都把每个单独的词语,蓝天,白云,青山,小河,田野,野花,草地,凉风,暖阳,等等,所代表的极美景致,都融合到了一起。
所以,几公里后,我便忍不住愈发的期待前路的景致,就像沃勒描写的那样:从开满蝴蝶花的草丛中,从千百条乡间道路的尘埃中,常有关不住的歌声飞出来。
人间多值得。
歌声自然是没有的,最多有风的声音,海浪拍岸的声音,偶尔会听到鸟鸣的声音。
在道路靠海的一边的树林里。
往往前行不到几十米,便会不由自主的停下。飞鸟投林的形容,可能也适合雀跃的我。
林间已经有许多被人走出来的小路,我沿着往前走。
这一带或是滩涂或是海堤之处,疯狂生长的大树们,无一例外,都是歪歪斜斜,无一例外,都是向洱海靠近的姿势。
同样的造型排列,你让十来个身段妖娆的舞者来摆弄,估计也不见得优美,但这些树,真是自然的奥妙啊。奥妙啊…….看吧,不多读书,我只能用奥妙来奥妙去的赞美。
后来我灵思妙想迸发,看到这一张拍摄到的十数颗大树们,它们排列的位置和营造的错落有致的空间感,让我想起了杜琪峰导演的站位影像。不知道在树先生的世界里,它们靠海错位迎风展示,正在诉说什么故事。
前行,又停下。所见的一颗树先生,更是不得了,发展到直接投入洱海的怀抱。
可能风是媒人。
复前行,又停下。
看到一艘绿皮的铁制小艇,安静的躺在海面上。
野渡无人舟自横?
野舟横渡水初晴。
古时名家醉心于山水,有感而发便作诗。我等人啊,多半是看见不错的地方,就会抓紧拍照。
以这艘船的场景,周边的色调等而言,摄影大师们应该能够创作出更好的照片,有更好的拍摄理念,角度,主题。
我只能站上去,表示我也拍了。
前行复前行,驻足又驻足。
最爱的一张,仿佛田园诗,仿佛魏晋时期的踏春郊游,我戴着小草帽,背着小背囊,一副远足的样子。
这是我唯一记得的地段的名字,因为旁边树立了村庄名字的路牌。
游客也开始多了起来。
第4节 海舌生态公园
一条整齐宽阔的水泥路通向目的地,两旁是狂野茂盛的玉米林,远处依然是高配1080P的蓝天。
步入海舌,便是一条夹在竹林间的路。看着宁静悠远,但再仔细琢磨,意境怕是完全丢失,越来越像楼盘广告的画面,画一些植物带,添置几个行走中的人,好像栩栩如生。
海舌生态公园于我而言, 有茂密的野草,有枯黄的草絮铺成的乡间小路,有清澈的海水,然后,还有水里如同艺术品一样的半截树木带。
是一个野餐的好去处。
(以上小路,百度街景地图里也能看到。)
若是可以,也希望在此小酌几杯,到了夜晚,估计也能如同唐温如那般,发出“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感叹。
第三章 喜洲古镇
喜洲比大理古城要低调。不如大理古城繁华热闹、商业发达,自然的,古朴方面保留甚多。好坏也尽在低调二字上了,喜欢热闹的可能觉得这里荒凉,荒凉到有不少房屋老旧不堪,或是废弃无人居住;喜欢古朴的自然觉得这里犹如人间天堂,商店和饭馆不算多,游人稀稀落落。
但这里的居民,大抵上还是更倾向于接受如同大理古城的发展。
有钱一点,生活总能好一些。要不然,镇里许多年轻人都跑外省外市去,图个什么呢。
这次闲逛喜洲,相对没那么闲,时间有限,本来没计划在这里待一天,临近傍晚就得驱车返回古城。
喜洲保留着许多大家族的庭院。
不少后人依然居住在此。
游走在巷子里,遇到的宅院,大多数都半掩着门,我便不好意思推门而入,怕惊扰别人的生活。
走到了这家门前,门开着,给我了不请自入的理由和勇气。
里头是一位将近中年的姐姐,不知道是不是这屋子的主人。
她正在做乳扇。
自从前两天在大理古城尝到了乳扇,我便对这种食物偏爱不已,在喜洲见到,又想着买来吃。
这位姐姐待客热情,一边回复着我的各种搭讪话题,一边招呼我坐下,先尝尝她刚做的熟乳扇,又还把生乳扇推荐我吃。
我也没有婉拒,但生乳扇的味道稍微接受不了。
这里的人,待客之时的热情,断然不是都市里的客套。
我跟她说,买两斤。
这位姐姐相当惊讶,大概意思就是,乳扇也不算太重的食物,半斤估计能吃好久,保质期没那么长。
我只好很惋惜的要了一点点。
那一点点,还是没能伴随我去到下一个地方。
我也不知道我从大理带走了什么,似乎都没有。
来到了喜秀坊,大门敞开,不拒绝任何客人的到访。
庭院宽敞幽静,花繁叶茂。
阳光滑过树叶枝干,拍打过红花骨朵,落在地上就是一片又一片的阴影与光亮的罅隙。
从门口进入,石板路上散落着几片树叶,脚踩着能听到声音。
进门后左手边,有个工作的房间,几位小姐姐在那里埋头做绣,见有游客到来,都是抬头相视一笑,算是打了招呼。我问她们,是否方便参观,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便开始了自由活动。
在她们这个工作坊后面,是关于喜洲刺绣的展览室,里头有不少喜绣的成品展示,以及喜绣的历史文化介绍。在此之前,从没了解,看了就当做增广见闻。
看吧,旅行前多读书,还是有必要的。不然看了真是两眼黑。
后来的时间都是在停停走走中流逝。看了一会小姐姐们刺绣,坐在石板阶梯上发了会呆,抬头看看院子里的景致。
那时候已经临近傍晚6点。
当地向来8点才有夜色笼罩,此刻,阳光依然充盈,光线柔和到让整个院子都似乎笼罩在滤镜里。
无甚特别,一切简单。
喜洲比大理更适合过着懒散的日子。
第四章 大理,我留下很多遗憾
遗憾的是,清早我踏上大理的那一刻,我没有拍下我看到的第一眼的大理。可能晨曦里,光线不好。我还记得坐在去往古城的公共汽车上,闪过这样的念头。后续发现这个遗憾是持续的。我至今无法平衡的就是,拍照与参与其中的体验。贪图拍照,可能让我错过更多的美好的体验。沉浸体验,可能就忘了拍照,无法满足我一点点的虚荣心。多么两难。带上金箍,爱不了你,放下金箍,救不了你。
遗憾的是,我尝试去搭讪一些店铺老板或者店员,都没能聊到相逢恨晚,更多的是闲扯几十句。他们不可能赠每个游客予如沐春风,特别是很多人都只是单纯的搭讪。我一想到我也不可能做到每家店都买点东西,顿时心有戚戚焉。
遗憾的是,我还没有机会去逛逛那些为古城增添人文艺术氛围的建筑,比如大理床单厂。
遗憾的是,沿着环海西路北段路前行,到了下鸡邑村,有一个柴米多生活农场,但是当天并没有集市活动,草坪上空荡荡。还曾幻想着在这个集市里,奔走于花样百出的各色摊位,游荡回旋或者犹豫计算到日落。如果集市是下午就散场的,那我就打算在集市上买来喜欢的食物饮料,在草坪选一个靠河的位置,铺开一张带有格子图案的野餐布,一直慢悠悠的吃到日落。
可惜了。
不过我都一概欣然接受这些遗憾。
旅行就是各种小遗憾的大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