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巴南有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叫丰盛古镇,曾是长江上著名的旱码头,它曾是重庆去南川、涪陵的重要驿站,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古镇至今仍较完好的保存了明清时代的石板街、四合院、雕花木窗、各类宫、殿、堂等建筑,多种镂空、深浅浮雕均饰以花、鸟、鱼、兽,广布于檐额、窗栏等。丰盛古镇仅有东、南、西、北四门方能进出,各自东往涪陵、南出南川、西行木洞、北到洛碛。青砖黛瓦、榫卯木结构、单檐房山式屋顶、二层楼双重挑檐、雕花木窗的福寿街、十字街、半边街散布于古镇之中。
古镇上众多的建筑中,有一个名为仁寿的茶馆特别引人注目,因为看上去非常古朴,雕梁画栋,尤其是门口处的两个门档特别精美,雕刻的动物、人像都栩栩如生。
这外茶馆并不是单纯的茶馆,而是是晚清时期最大的三个帮派(青帮、洪门、袍哥会)之一的袍哥组织的“仁”字号堂口,是组织成员们商议事务、交流信息、解决纠纷、集会的场所,这里到处有着袍哥们留下的痕迹。
据当地朋友介绍,晚清道光、同治年间,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天地会”下属分支“哥老会”传入了四川,袍哥组织从此在巴渝地区日渐盛行。当时有很多堂口,人们所属知的《哈儿师长》里的范绍增就是著名的袍哥,然而众多的堂口中,仁寿茶馆却是重庆至今为止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仁字号袍哥堂口。
袍哥组织以“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组织的信条;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序辈,其中“仁”字辈为最高。
袍哥名称取自《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即有衣同穿、有饭同吃、有福同享、有祸同当。“袍哥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江湖义气、称兄道弟等,川渝地区有句出名的话:“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意思是袍哥们做事绝不拖泥带水,而是干脆利落。
丰盛场上曾有“仁、义、礼”三个字辈的堂口,他们有一套严密的组织制度、活动方式和礼仪范围,其成员被当地人称之为“嗨爷”。每逢赶集,巴县、涪陵、南川三地的“嗨爷”们多聚会于此喝茶聊天、谋划营生或调和民间纠纷等。
仁寿茶馆是一栋典型的巴渝四合院落建筑,穿斗木的结构是巴蜀传统民居风格。茶馆一楼为茶馆,二楼设有私密性良好的雅间,是清代茶馆的典型布局方式,极具晚清遗风。进入茶馆内部,依稀仍能看见袍哥议事的盛大场景,店内陈设从桌椅、雕花到摆件,每个细节都透着讲究,同时保留了当时的风味。
袍哥重义气,所以信奉关二爷,即便是现在,我们也在多处看到有关二爷的塑像。
原来的建筑之前已多有损坏,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是经过当地政府按修旧如旧的原则精心修缮的,还原了其历史面貌,并且收集了川渝地区大量明清古董家具及袍哥文物,建成了“重庆市袍哥主题文化博物馆”和“重庆市袍哥文化体验老茶馆”,是丰盛古镇历史文化代表性景点,也是人们喝茶聊天、听书休闲的文化场馆。
民间传言,这个茶馆以前还曾是著名重庆籍明星刘晓庆外公(刘跟母姓)的堂口,它曾是仁字辈的嗨爷,丰盛除了有这个茶馆,还有他以前住过的宅院。
如今“袍哥”已不存在,成为历史洪流中的一种城市记忆,岁月沧桑,世事如棋,但码头与袍哥文化的核心“仁义礼智信”仍深植于巴渝民间,这也是重庆之所以好客,之所以不排外的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