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盘桓苍洱间的13天之6周城的建筑。

盘桓苍洱间的13天之6周城的建筑。

第五天:10月10日,周四,晴,周城。

向北出发,过大理古城、喜洲,大约30公里抵达周城。早餐吃得晚,还不对付,一样一样地排开了,两句三句闲聊着天,再加上这段车程,这时已经11点多了。穿过稻田,房屋越来越密,已经是街道了,车也多起来,S说:你们先下,沿着道上去,我停了车,追你们去。大街上起落,在农村是寻常事,四下环顾,喏,大青树!隔着一片房子,我们看了它的树冠,原来,这里是周城的村口。朝着树走肯定是进村的路,几步之后,有亭翼然,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院背后,那院的门楣上镶块勾着白边的蓝色铁牌,普通的门牌,但名字是现在不用的道路名“滇藏公路”。

牌子很旧了,查了一下百度,西藏交通厅的网站写得比较简洁:滇藏公路(国道214部分)1976年建成通车。百度百科很复杂,新线旧线,南线北线。其实百度地图上就很容易看到:白字红底的G214(公路编号,这些天总是被S、X两位新大理人提起,因为他们家出去就是这条线)又标出了“西景线”几个字,这是公路名称,即西宁至景洪的线路。G214向北直到香格里拉、德钦,进西藏在昌都还与著名的G318并行一段,那都是另外的话,说眼前,这块铭牌钉上去时应该是1976年或以后,但肯定在2007年国家新命名编号之前。

周城戏台的侧面,钉着“滇藏公路”门牌的小院门就在左侧。

小院锁着门,我觉得应该是那“亭”的后身,转到前面,是面向村口大青树的一座戏台,这是南北方村落经常出现的场景,周城的这座确实比较大且精致,不仅有两翼照壁,还有双层檐柱,特别是外层檐柱完全是石头,是因为这里产大理石吗?所以其上的对联是刻的,而向后向里的两根内檐柱则是木头的,上面的联用红纸书写贴上去。

周城戏台的基座

周城戏台的藻井

刻的联:周常尚文礼乐宏模新景运,城不名武弦歌雅化庆升平,上题年款:光绪乙末年夹钟月上浣吉旦,下款:邑人段凌云撰并书。乙末年的“年”字用的是上“禾”下“千”的异体字,夹钟月,用的是乐律纪月法,1895年2月,很有些年头了。这位段姓当地人应该很有文化,上句取“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句用“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扣住两句的头一个字组成“周城”,这藏头法倒是常见。写的联:喜笑庆佳节展示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欢欣竖火把纪念柏洁夫人忠贞不渝。没上下款,内容质朴,书法也无可观,书写者的关注点,在民俗而非正统的儒学教化。

大青树下、戏台前,是村庄的集市。

下午,大青树下有了闲在的老了。

戏台的“观众席”最好的位置就是两株大青树,树的背后便是周城的门洞,像天安门似的门洞,当然只有一个,我很怀疑这门洞是新修的,当然也可能是仿旧的样子。村庄有门,在过去很正常,印象最深的是坐火车去山西,沿着一条干河床,枯燥的窗外,忽然远远孤零零地矗立着一个砖木门楼,它在河床边,有一条道从它的侧旁上坡去,通向更远处的村落,道上行进着一辆拖拉机,这准确地记录了传统道路格局被新的交通工具所结束。

门洞以里有个大宣传板,大标题是:大理市喜洲镇周城大充古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简介,慢着,“周城”不就是个“村”吗?我们脚下的路叫“大充路”啊!这行政区划乱的,“大充”应该是“周城”行政村下面的若干个自然村之一。宣传板下部贴有不少手写的关爱老人的宣传文字,都落款老年人协会(简称老协),还有一张打印的2019大理州“敬老号”夕阳红旅游活动的通知,近的昆明,远的北京、上海,更远的新马泰,文化城市有西安、成都,自然风光有长江三峡、三亚海滨,真是卞之琳的互为风景的不浪漫版啊。

最关心扎染的人,抬着绳编不歇脚地往上走,怕走丢了的我,远远瞄着她们,渐渐落了下来,不敢顺着横出的小巷偏离主街,只能抓到街边的建筑,匆匆捏几张,便去捕捉越来越远的同伴背影。刚到小院子那天,觉得像个村落,但由于一幢幢房子过于相似了,无论时间还是造型,感觉不自然,在周城,尽管我只走了一条街,历史感就扑面而来,每幢民居新旧程度都不同,单单一个大门,就翻出许多种不同的样式来(就算是新建的,也随心选择样式)。

砖拱门楼

简约的木门

结构不“豪华”但新修的总要气派些。

新的“三滴水”砖木门楼,但地方比较局限,尺寸不得不小些。

还是因为地方小,顾了照壁,门楼就得简化些。

看似无序,但却塑造了一个浑然的自然村落,无论从哪个位置切入,无论什么背景的人切入,都可以有熟悉点、默契点,有同情、理解的可能。比如,许多房子是几经改造的,这个不十分壮观的入户门,结构被加盖的二层楼破坏了,但依旧挂着“经魁”的匾,乡试头几名啊,肯定当时也是十分轰动的大事,为这个不算气派的门楣增光无数。还有,原先旧式正门都是不是大街面上的,但开墙打洞,不是这几年的新发明,瞧瞧这斑驳的油漆、歪斜的框架,肯定有不少年头了,应该是二三十年前为了做小买卖改造了旧屋,如今为了美丽乡村、旅游发展关闭了吧,或者人少了不再需要了?

“经魁”匾上挂着电表,还好只有一个。

沿街的一个小侧门,很可能是根据需要后开的。

大门是不在大街上的,在侧墙上开出的门和柜台,完全是适应新需要。

真的,这周城村里人真少啊!外出打工吗?X先生说洱海边是比较富裕的地区,而且这里的人观念比较保守,不那么要钱,喜欢安逸生活,不外出打工。街道边不远会有影壁,但看门脸也不是特别繁复的,说明并非是豪门大户才有影壁,主要看有没有地方建吧。有的影壁下砌有石阶,会有老人坐着晒太阳聊天,那么年轻人都干吗去了?另一处有石条凳的地方,我觉得是井台,一块大石头摆在当间,可能是怕人掉下去。

影壁下安了石条凳,这倒是没见过。

这影壁下还种了道边灌木,完全是需要整治啊。

井边的影壁上嵌了一块碑,最上面是横排左行的“大充地方碑记”,下面竖排左行的正文,落款“大清道光二十五年岁载乙巳无射月大充班绅耆士庶仝立”,内容大意是,政府给过些银两(“理平毛银五十七两合云平五十贰两”),加上捐的,一起去放债,目前得银若干,“绅耆士庶妥议条规意欲丕振文风”,每年拿出多少给子弟读书之用,如果有赶考的,还要支付一定的马脚钱,等等。大充班,应该是个行政的区划吧?理平毛银与云平银,应该是大理银和云南银不同计量吧?无射月,又用乐律记月,这是大理人的爱好吗?

旧的门洞里多留有灯龛,而新建的民居不再需要,但门边的香插明显比过去的多了,这是为什么?

挂“经魁”匾的那个大门洞里的灯龛。

砖雕香插

铁艺香插

前面的人拐进一条横巷,我跟进,不得了,大充路82、83、84号三个院,都是大户人家。尤其以84号院为壮观,目前它是周城村党支部所在地,也是蓝续的所在地。

82号院的门楣花雕

83号院虽无花雕,但“三滴水”的规制严格,形态庄严(忽视一下四块大电表,肯定原来这里是地主家,现在若干家分住)。

84号院又是另一番气象,重点在檐下的密布昂嘴。

都是没有建筑结构意义的假昂,龙凤狮象,还有什么,太高看不大清。

屋檐下的石板

84号院应该算是典型的四合五天井,座西朝东,大门在东北角,进门处是小天井,穿过门洞来到中心天井,四围皆是二层木楼,交接处各有门洞通向角落里的小天井。各房檐下并没有廊相通(二层也各自独立,不像徽派的骑马转心楼),会加一堵墙,上面还特意加瓦片搭成的图案,这一点与北京的四合院不同,另侧的墙上被抹平,起了几个简单的勾边,大约是后来的修补。檐下的雀替也有新做的,应该是狮子和大象,颜色不同的可能比较早一些(但也不像是很古老的),雕的是龙、狮、兔,最后这个比较少见。

四合院的角上是砖墙

砖墙上开通向天井的门,余下的地方发挥艺术想象和技艺。

墙上仅有些线条,看来想省事也是可以的。

雀替之一种,应该是新做的吧,最下面是大象。

雀替的另一种,有点像旧的,最下面是小兔。

等待染绳编的空当,我又去村外转了一圈,穿过稻田,来到G214边,天好,下面是洱海。

忽然在树下看到一个小庙,才想起村子里没有宗教场所啊。其实周城还是有庙的,只是我没有到。这庙:几块石板围成个小龛,仅供神像容身,唯一装饰是顶板檐上的机械刻花,庙前空场上,搁两块空心砖,权当香炉,正对着小庙处扔着一只胡乱包着塑料布的蒲团,也不知道是什么芯。除了土地爷爷土地奶奶,估计不会是别的神仙了吧?

再看庙之对联,这草书很不错啊,简直不认识:龙气吹开云里路,**响入*中天,没有横批。庙的顶板上倒是贴了一张(有求有应),从纸的颜色、字的形态(还是从左向右读)看,应该属于下面那付对联的横批,下面的对联只留下四个字,上联的最后两个“西北”、下联的最后两个“秋冬”,整个对联肯定是说这个神对所有空间(东南西北)、时间(春夏秋冬)有全方位的掌控力。

认得“龙气吹开云里路”,到网上一查,下联出来了“泉水响入洞中天”,有人写的游记,说:“顺着蝴蝶泉边棕树河到云弄峰下龙王庙……一路上有山神庙三座、土地神都很和蔼”,接着就引了这付对联。就算是这小庙照抄了别人的对联,“泉水”二字倒有点像,但“洞”实在看不出来,像不像是“顿”字呢,周城人的口音,“顿”“洞”是不是有点相似?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