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圣寺三塔
南诏、大理国唯一留世的建筑不是大理古城,而是崇圣寺三塔。崇圣寺位于大理古城北3里处,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经历代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了颠峰,有“基方七里,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享“佛都”之美誉。
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闻名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元代高僧圆护手书的“佛都”匾、明代三圣金像。据当年来过崇圣寺的徐霞客描述:“ 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
当时的崇圣寺为皇家国寺和政教中心,历史上曾有九位大理国国王在此出家为僧。这么多国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因而,吸引了内地香客和东南亚、南亚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名寺”。骠国(今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星逻(今泰国)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拜佛,大理国王都以佛牙、玉佛相赠。
今天五大重器仅存三塔,而一代名寺“南中巨刹”崇圣寺与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毁于历代的战火及自然灾害。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先建的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是中国现存砖塔最高者之一,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二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黔国公沐英后裔沐世阶题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庄重雄奇,颇有气魄。东塔门距基座平面2米,西塔门距基座平面近6米处。塔身的第一层,高13.45米,是整个塔身中最高的一级,塔墙厚达3.3米;第2至15层结构基本相同,大小相近,第16层为塔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的全貌。
千寻塔建成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
千寻塔每级四面都有拱形龛,也就是常说的供俸神佛的小阁子,龛内都有佛像;而南北小塔,每级的八方都有形状各异的佛龛,各层塔身都有浮雕作为装饰。
崇圣寺三塔的级数都为偶数,而其它地方佛塔的级数一般都是奇数。
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古藉记载修三塔“役工日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
三塔建成千余年来,饱经风霜,遭受了历史上多次强烈的地震。史载:明正德九年大地震,千寻塔“裂二尺许,形如破竹”,后“旬日复合”。1925年地震,塔顶震落,残破益重。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1961年将三塔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对三塔进行了精心维修。值得庆幸的是,在维修过程中,于千寻塔塔顶和塔基内清理出南诏、大理时期的佛像、写本佛经等文物600余件,其中一尊金质造像,重1135克,高0.24米,此外还有刻字铜片,佛经,各式铜镜,各种药物,如朱砂、沉砂、檀香、鹿茸、珊瑚、云母等。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为研究南诏、大理时期的历史、宗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塔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是大理最美胜景之一。它背靠雪峦万仞,妆银洒翠的苍山,面临波涛万顷、横练蓄黛的洱海,鼎峙而立,远远望去,玉笋标空,卓然挺秀,俊逸不凡;近看则撑天柱地,高耸入云,雄浑壮丽,十分震撼。三塔前有一方塔影池,池中观塔,云移光挪,三塔影绰,虚实变幻,时光恍惚。
2005年大理耗资1.82亿人民币恢复重建崇圣寺。新建的崇圣寺,占地600亩,把千年三塔囊括其中。沿着这座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汉传佛教寺院的中轴线依次建设了大鹏金翅鸟广场、山门、护法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十牌坊以及寺内的木雕艺术馆等,规模宏大,依顺坡势,层层抬高,雄壮华丽。寺庙建成后,请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师为方丈主持。
新建的崇圣寺殿宇高畅巍峨,殿中佛像更是金碧辉煌,精美崇高。罗汉堂里五百真人大小的金身罗汉,神态各异,变化万千。据说随便从哪里开始,只要按自己年龄数到那位罗汉,可以根据该罗汉的神态来判断自己的命运吉凶。
阿嵯耶观音是白族特有的男观音菩萨,男身女相,细密的秀发,上身袒露,下身穿着一件轻纱,佩有璎珞,项圈,手结“妙音天印”,体态匀称苗条,细腰优美如柳,面部清秀慈祥,而中原的观音菩萨大多是雍容华贵,典雅圆润的女性。
这里的阿嵯耶观音好几层楼高,我爬上阿嵯耶观音阁最高处,仔细端详和亲近阿嵯耶观音的面孔,一种中性的美,令我久久不忍离去。从阁顶层走到阁外的平台,本来浓云密布的天空,裂开缝隙,阳光破云穿雾,金线四射;远眺洱海,一片片云影,一片片阳光,青、蓝、灰、铅,变幻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