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天府之国”自驾游之八:天府之源——都江堰。

“天府之国”自驾游之八:天府之源——都江堰。

        昨天游览毕棚沟结束后,入住景区隔壁的枫庭月榭酒店,房间有地暖相当暖和(阿坝州这边四星酒店以上一般都有地暖)。晚上在酒店内用餐,蔬菜是酒店自种的,非常新鲜,牦牛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一、汶川地震遗址之一“漩口中学”

        早餐后出酒店,天气阴沉沉的。今天将离开阿坝州,前往成都游览都江堰,顺道参观汶川地震遗址。

        沿4217国道行驶,国道旁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岷江。

        近汶川县绵虒镇时,国道旁红枫绚丽夺目。

        在“映秀北”高速口进入映秀镇。

        将车停在映秀镇地震体验馆旁停车场,步行前往映秀地震遗址之一的漩口中学地震遗址。

        汶川县映秀镇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所在地。经过十三年的重建发展,新城镇欣欣向荣、美丽安逸。

       漩口中学是阿坝州的一所重点中学,原在汶川县漩口镇,因修建紫坪铺水库搬迁至映秀镇。

        走进漩口中学,十三年的时光在这里宛如静止——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

        虽然在电视里看到过地震遗址,但直击现场触目惊心的断壁残垣,倒塌的地下还埋着学生,所有人的心都会被深深刺痛,忍不住落泪!

        斑驳的墙、扭曲的窗、倒塌的楼……不敢想象当天是什么样一种情景,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绝望!

        2008年地震发生时,有学生1527名、教师133名。有45名学生、8名教师、2名职工在地震中不幸遇难,据说这在映秀镇是集体伤亡比例最小的。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也是自救、互救和援救的奇迹。

        眼前倒塌的教学楼便是当年地震后的真实模样,整个学校都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

        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展开了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工作,海内外及港台澳同胞、世界人民及国际组织给予了援助支持。

        曾经的漩口中学现在是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是“5·12”特大地震后,全国各地党员自愿缴纳“特殊党费”捐建的新学校,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建筑设计院联合设计,两院院士吴良镛担任设计顾问。

        漩口中学参观后,来到近旁的映秀镇。

        曾经几乎被夷为平地的映秀镇已焕然一新,主街上开设着客栈、酒店,方便游客吃住行。

        我们在镇上简单午餐后,驱车前往成都“都江堰中心国际酒店”。

二、成都都江堰景区

        都江堰中心国际酒店位于都江堰大道2号,紧邻都江堰景区,从酒店步行前往。

        都江堰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与长城比肩的伟大工程,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战国末期,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已经日益强大,有了一统天下之心,并且认识到巴蜀之地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秦昭王便委任李冰为蜀郡太守。

        李冰上任后,从满足军事上的水运之需,决定在岷江上游建立一个既能引水又可防洪的水利工程。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率众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此蜀地不再是非涝即旱的状态,肥沃的土地造就了当时的鱼米之乡,也为后来秦国一统各诸侯国提供了强有力的后援。同时,都江堰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1、都江堰-离堆公园

        白墙、大红边框加拱门,古色古香。从离堆公园处大门进入景区。

        进门不远处有个类似“喷泉”的建筑,看标牌得知名叫“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

        “卧铁”之后是“堰功道”。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游道,讲述着都江堰长达2200多年的传奇故事……

        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江堰的社会功效与日俱增,这不仅要归功于李冰的科学选址、设计、施工,更要感谢从秦汉以来的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

        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堰功道,左右置放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加固维修,才使得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

        堰功道首右侧,铭刻有都江堰著名作家马瑛所撰《堰功道碑记》:公元2000年11月,时逢都江堰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际,堰功道始建於此。

        堰功道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龙吟沟,共有248个大小龙头向沟中吐水,沟内之水直流到卧铁之下。248个龙头,其实是体现了道教思想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演八卦之说,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意。

        堰功道的每尊塑像中间都伴有古桩银杏,古桩历经风雨沧桑,其实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十二尊青铜雕像与伏龙观里陈列的东汉时期李冰石像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长达2200多年的历史画卷。

        堰功道的尽头是“伏龙观”。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制服岷江孽龙,将其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后人依此立祠祭祀。

        伏龙观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所雕的李冰石像。石像高2.9米、重4.5吨,造于东汉灵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

        正殿之中有一尊飞龙铁鼎,顶上有八条飞龙和云纹花卉,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铸造精品。据说这件文物是武则天的孙女、唐睿宗第八个女儿玉真公主和金华公主的,俩公主不满宫廷中相互倾轧、争权夺位的生活,离宫出走,来到幽静的青城山出家修道时炼丹用的。

        伏龙观后最高处建有观澜亭,可凭栏远眺鱼嘴、岷江激流、西岭雪峰。

        站在观澜亭旁,可以看到“宝瓶口”。

        从伏龙观出来,沿花洲栈道近距离观望“宝瓶口”。

        虽说现在已是深秋时节,但离堆公园里以常青树为主,郁郁葱葱,完全看不到萧瑟的气息。

2、都江堰-渠首工程

        ⑴ 宝瓶口引水道

        作为长江上游第一大支流的岷江,水势大而湍急,洪水决堤时,整个成都平原成为一片汪洋;而遭遇干旱的时候,又是赤地千里。水旱双灾成了阻碍成都发展的最大障碍,而改变这一现状的正是千古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渠首工程,由渠首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道三项工程组成,采取“分流导江、筑堰引水”的科学办法,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伏龙观建在“离堆”之上,三面悬绝。离堆这个区域在没有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前,与玉垒山是连在一起的。李冰为了解决水患,采用火烧水浇的办法凿出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宝瓶口,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这样,既解决了岷江的泛滥,也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用水问题。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离开伏龙观,穿过索桥进入都江堰大坝,大坝修成了游步道。

        在游步道旁,可以静静地观赏离堆、宝瓶口。

        深秋枯水期,青绿的岷江水仍然奔腾不息。

        ⑵ 鱼嘴分水堤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顺江而下的是外江,河道宽而浅;流入宝瓶口的是内江,河道窄而深。枯水季节水位较低, 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

        ⑶ 飞沙堰溢洪道

       为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稳定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漩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⑷ 岁修制度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2200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

        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

        ⑸ 安澜索桥

        安澜索桥位于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都江堰建成了,但沿岸百姓之间的交流来往还只能依靠渡船,湍急的岷江水依旧是道阻碍物。于是邑人何先德便在此以木板为桥面建立了索桥,让两岸行人能够度过波澜,因此叫做“安澜桥”。

        据说最开始索桥是没有护栏的,而索桥的修建影响了渡船的利益,在有人从桥上摔下水淹死后,修建索桥的何先德竟被官员处死。他的妻子为了给丈夫雪冤而想尽办法修了栏杆,因此民间为了纪念何氏夫妇,便把安澜桥叫做“夫妻桥”。

3、都江堰-玉垒山公园

        下了安澜索桥,一座古建筑几乎被淹没在玉垒山绿荫丛中,那里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秦堰楼。

        沿陡峭的石级向上攀登,穿过堰功堂,仿古建筑秦堰楼出现在眼前。

        秦堰楼因都江堰建于秦国而得名。这里以前是个观景台,又称“幸福台”,是因伟人毛泽东于1958年3月21日曾站在这个位置仔细观看都江堰。1993年在观景台址建“秦堰楼”。

        登上秦堰楼极目眺望,岷江、鱼嘴、外江内江、安澜索桥、飞沙堰、二王庙、古驿道、玉垒雄关、岷岭雪山、青城群峰尽收眼底,甚为壮观。

        楼上有茶室,便与先生喝茶小憩一会儿。

        出秦堰楼往左走便是二王庙。是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

        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末民初所建,山门“二王庙”3个金字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手笔。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二王庙依山势布局,穿插于山林之间。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上下重叠交错,雕梁画栋,宏伟秀丽,环境幽美。

        大殿祀李冰,后殿祀二郎,此外还有送生堂、圣母殿、老君殿、魁星阁等。

        观澜亭下,一排丹墙石壁上镌刻着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等,被称为“治水三字经”。

        出二王庙往南走约5分钟路程,便是“松茂古道”。

        松茂古道起于都江堰、终止于阿坝州的松潘县、茂县古城,全长700多里,是成都平原连接松潘和茂县的惟一通道。历史上,都江堰市和松潘县分别是内地和西北两地的物资集散地,松茂古道既是我国西部的一条经济大动脉,同时又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曾经在我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如果再往前延伸,这条古道与吐蕃沟通,一直可以抵达尼泊尔和印度,这就是著名的“麝香之路”。同时,松茂古道又与古代丝绸之路相衔接,成为以西安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年长达700余里路的松茂古道,如今已经只剩下都江堰景区内短短的不到2公里的古道。

        今天,我们只能站在斑驳的古城墙上远眺历史的背影,松茂古道早已消失在大山深处,隐隐传来几声羌笛的残音,繁华不存,雄关犹在。

        玉垒阁,是近年来新建的景点,据说是都江堰景区的最高点,登顶后可俯瞰都江堰全貌。

        幽静的游步道上出现一座城楼及城墙,是宣威门和古城墙遗址,现在都江堰老城区是古代的灌县,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内江以北,古城墙是灌县古城的部分遗迹。

        灌县和都江堰的历史都离不开一个“灌”字,因为这里是岷江出水口,所以古时称为“灌口”,后来又叫灌口寨,明洪武年间改灌州为灌县。

4、都江堰-灌县古城

        穿过宣威门不远,便是灌县古城西街,与伏龙观隔江相望,是一条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街,南方丝绸之路入藏的起点,典型的茶马古道,也被誉为古代茶马道上的第一街。

        这是一条石板路面的老街,街两边的建筑多为一至二层的木结构。在这里可以看到典型的老四川城镇生活,较完整地体现了清末民初的历史风貌,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旧成都风貌。西街是都江堰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

        西街上保存的一段老城墙——明城墙。

        天色已晚,挑选了一家名为“宝瓶楼”的酒店晚餐。酒店位于“宝瓶口”之上,临江一面设有餐桌,对面就是“伏龙观”。

        就餐中与老板娘闲聊,得知晚上7点伏龙观会亮灯。可等到快7点半了还未见亮灯。精干的老板娘打了一通电话,7:37时伏龙观竟真的亮起了灯!万分感谢“宝瓶楼”老板娘!

       酒店下侧约100米处是著名的“南桥”,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横跨都江堰内江之上。南桥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原名为“普济桥”,桥长约133米、4排5孔,曾多次损毁;1958年重修后正式定名为“南桥”。

        南桥民族建筑特色浓郁,桥头阔面三间,牌楼式三重檐桥门厅型,筒瓦屋面,泥塑各类脊、瓜角、走兽、人物等,桥头有木雕、吊爪、龙头、过江花板、木雕挂落等,桥廊饰诗画匾联。整座桥恢宏大气,古朴美观,是典型的巴蜀建筑风格,飞檐翘角比其它地区的古建筑“翘得更高”,弧度更大,木雕、彩绘等细节更加精美、考究,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

        沿内江走回酒店。途经“仰天窝水闸”,是都江堰内江河上第一座调节分流的重要水利设施。

        水闸上的桥风延续巴蜀建筑风格,各种彩绘、雕梁画栋、书画楹联溶为一体。

        灌县古城宣化门。

        上善若水,山河如画。只有亲自在都江堰上走一走,你才会理解每到清明节,当地人会在都江堰举行盛大庆典,祈福风调雨顺,敬拜先人李冰。

        望着奔流江水,不禁感慨千年不过一刹。从早期为满足军事需要而建,到后来让成都从水患泽国变为“天府之国”,都江堰的修筑汇集了古人的超绝智慧,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正是由于顺应了尊重自然的哲学理念,都江堰才能屹立两千年而不倒!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