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天崩地裂究竟是啥个场景距离汶川大地震震中4公里 真实现场惨烈还原。

天崩地裂究竟是啥个场景距离汶川大地震震中4公里 真实现场惨烈还原。

追寻大熊猫栖息地,整个综合科考的第三天起,我们正式进入无人区。前一天我们穿越成都无人区大崩山、历经“悬空密集滑梯群”+“水上漂”磨难,终于抵达既定宿营地——龙洞子。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龙洞子夜幕尚未开启,小雨依旧淅淅沥沥。一些队员穿着冲锋衣围着火堆,开始对进入无人区后遭遇的种种艰险懊悔。有人甚至开始对早晨离队返回都江堰的个别队员,羡慕嫉妒恨……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但的确不能怪他们娇生惯养不能吃苦耐劳。基本没任何户外经验的队员们,压根儿就没想到此行竟如此艰难。比如,队医,几乎就没携带户外急救用品,携带的感冒药仅仅“象征性”,队伍还在缓冲区时,感冒药就基本消耗殆尽。御寒防治感冒的红糖、生姜,用了一天红糖没了,第五天大本营,最需要生姜的时候,没了。其他诸如葡萄糖粉、有效的蛇药、过河专用器材、酒精棉等等,一概没有。穿越无人区,前两天都在巡护区和缓冲区,即使艰难,大家貌似还能忍耐。但是第三天正式进入无人区,一路所遇几乎猝不及防……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夜幕和雨幕叠加笼罩的荒山野岭,的确不好玩。8点不到,大家都无奈钻进睡袋。

除全身继续被乱石“伺候”,外,最悲催的是,噩梦开始具像。尤其通过大小崩山和凌冰断崖的一幕幕,一直被大脑自动循环回放,并且被剪切PS成不同场景的失手坠崖……

被惊醒N次,每次都清醒地在思考:天亮还得继续前行,不管你愿不愿意。随着海拔的不断抬高,路越来越险,如果梦想成真……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天刚蒙蒙亮,大家都不约而同钻出睡袋。不是不想睡,是无法睡。因为,睡袋、睡垫,都被雨水浸湿。一大早,一条条蓝色淡黄色的睡袋睡垫,都在主人的呵护下围着火堆,算是景观一枚。

这是我们徒步进入成都都江堰市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人区的第二天,也是整个活动的第四天。路线:龙洞子——筷笼子沟口。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沐浴着小雨,8:30,进发。出发前,赵队告诫:此行河水更深更急,次数估计更多。请大家把照相机、摄像机之类的东西装入防水袋。没记录不要紧,关键是要确保器材安全。更重要的是,防水袋里的空气被封闭后,袋子自然鼓起,万一落水,可当浮漂……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因为大地震,这里山川变形,部分河流改道,峡谷更陡,水流更急。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队员的双腿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承受水流的巨大冲击。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水流因为强有力的拍击巨石,激起汹涌白浪,仿佛要将人吞噬。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前拉后拽,以扭曲的身形艰难渡河。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他俩险些落水,全身湿透,估计腿上也被水中所藏礁石刮的伤痕累累,终于惊险涉关。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这一双双手,就是队员们的救命稻草。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渡河数不胜数,水温不仅接近零度,而且大多齐腰深。

按我们常规想法,海拔越高,峡谷更陡,但越接近河流源头,河水应该更浅,但一天行程下来,不仅反复体验了更深更急的河流,而且,我们终于在地图名为“大干沟”的地方,完整见识了汶川大地震的另一面——

 汶川大地震,留给世人的印象,一句话概括:惨绝人寰。因为这个印象的形成,盖源于紧急救援抑或新闻报道,都是在地震破坏的人类活动区域展开。随着2008年6月10日唐家山堰塞湖泄洪、7月14日、9月24日接连发生的雷霆暴雨,地震发生后人们记忆中的山崩地裂原始形态,悉数被泥石流掩盖,比如2008年512期间全世界都熟悉的北川县城、青川东河口、彭州银厂沟、安县茶坪乡、绵竹清平乡等。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汶川大地震原生态地震遗址一角。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汶川大地震原生态地震遗址一角。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海量巨石阵,,仅仅一角,也足够震撼!

随着时间的流失和山地灾害的频发,汶川大地震造成的自然伤痕,已经在人类活动区域开始逐渐消失。尤其青川东河口,人类迄今为止地震学科所掌握的地震形态学术描述:断裂、崩塌、褶皱、塌陷,它那里原本清晰可见,但现在已经逐渐模糊。

那地震发生后处于地震带上的无人区,情况如何呢?

这些地方,一切,都还是谜。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几匹大山轰然倒塌的遗址,场景之惨烈,无法想象!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雨下不停,加上巨石本来的青苔,湿滑无比,每踩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如果是一个人徒步此间,估计很难翻越这样的地震遗址“天险”。

这天,科考队员们惊奇地发现:保护区腹心地带距离震中仅仅四公里。我们距离腹心地带还有一天路程,但此间山崩地裂遗留的地震形态,不仅完好如初,而且与我在地震灾区的所见所闻情景迥异——2009年地震一周年纪念,作为《百媒穿越地震带》活动领队,我与很多记者,不仅走遍四川12个极重灾区,而且一起到过汶川地震最惨烈的自然遗址回访,诸如北川县城;青川东河口、马公乡等五大爆发点;地震震中爆发点映秀的牛眠新沟;安县茶坪乡以及千佛崖;彭州银厂沟大小龙潭……的确,没有一个地方的地震自然遗址形态与这里相同。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没有双手配合双脚借力、支撑、稳形的“四轮驱动”,任何人想凭借“两驱”通过,根本没有可能。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匍匐于巨石之上,没有手套和裹脚布,手脚必定割得鲜血淋漓,几乎无法全身而过。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这些基石断面锋利,要么尖锐凸起,在加上小雨风飞,行走其间,可谓“刀尖”上跳舞。

因为地震,这里山川变形,部分河流改道,峡谷更陡,水流更急,渡河数不胜数,水温不仅接近零度,而且大多齐腰深。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见识了汶川大地震闻所未闻的海量巨石阵!

这段巨石阵,是一座山整体垮塌的现场,几乎填平了此段峡谷,所不同的是,它很离经叛道,并没规律性地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许是地震瞬间,无数几千吨的巨石率先铺底,并抗住上面亿万吨N次方重量的挤压,给河水涌动留下了宝贵空间?这不是我们猜想。因为,行走巨石阵,分明能听到清晰的流水声,却寻不见河流踪影。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人在巨石锋尖上“跳舞”,水在耳边哗哗直流却看不到水,可谓另类奇观。

还有更奇怪的是,它不像汶川地震后大家司空见惯的泥石流,这里泥不见踪影,所见海量堆积物,几乎清一色基岩!这些基岩组成的巨石阵,最小的,肉测也是几吨重,最大的,起码上千吨。它们都有一个特点,要么断面锋利,要么尖锐凸起,在加上小雨纷飞,行走其间,可谓“刀尖”上跳舞——没有双手配合双脚借力、支撑、稳形的“四轮驱动,”任何人想凭借“两驱”安全通过,几乎是妄想。即使“四驱”,你还得讲技巧:因为过河后,裤子腰以下全湿。这湿裤很粘皮肤,如果一步跨度太大,腿被湿裤扯着,很难迈出,如果动作过大,很可能瞬间变成开裆裤……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这段巨石阵,是一座山整体垮塌的现场,几乎填平了此段峡谷。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这些基岩组成的巨石阵,最小的,肉测也是几吨重,最大的,起码上千吨。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这里泥不见踪影,所见海量堆积物,几乎清一色基岩!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凛冽的山壁,像一面巨大又沉默的墙,让人望而生畏。

后来知道,这天和紧接的第二天行程,我们的体力,大部分被这样的“路段”消耗。GPS显示,这 “路段”,总长达5公里!

在一个又一个乱石阵“接棒”的交界处,呈现出典型的次生形态。植物学博士高云东说,这些区域处于明显的恢复期。其中最为常见的植物为菊科植物黄鹌菜、蒲耳根、鼠鼩草、蓟属植物,马鞭草科多种醉鱼草,玄参科沟酸浆等。这些都是新生开阔区域的先锋物种,表明该区域的植被已经恢复。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在一个又一个乱石阵“接棒”的交界处,植被呈现出典型的次生形态。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地质学家孔纪学教授正在用GPS定位。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经过5小时翻越通过海量巨石阵,河流再次出现——此为先头部队的路标:继续向前。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路标表示:从这里过河。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过河后,这样的路,根本找不到下脚的地方。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岸壁陡峭无比,徒步比走乱石更为艰难。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沿着河流,翻越一座座陡峭的乱石崖。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瓦寺

经过近10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抵达今天预定的宿营地——筷笼子沟口。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