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成都日记丨东门市井。

成都日记丨东门市井。

  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喝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儿童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幺姑儿说闲话。

  “端起这碗‘邓幺姑豆花饭’,品的是老成都城里城外的风云际会,而这一碗茶,佐的就是中国近代史这桌大餐了。”——这缕成都市井味儿,正是来自东门市井里“菱窠茶舍”的袅袅三花茶香。——菱窠茶舍(以李劼人故居的雅号为名)穿斗结构开放式回廊,老虎灶,蓝底白字茶幡,竹编工艺水瓶,竹椅实木茶桌,盖碗,铜壶,老三花茶,幺姑儿豆花饭无一不保留着老成都的传统和情怀。“老三花”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都人的最爱,只是时过境迁已慢慢淡出市场,成为人们心头无法抹去的记忆。

  从盐市口上车,坐 47 路,在川师大北门下车,往回走几步,沿着劼人路,一会儿便可到达东门市井。——偌大的成都,西门有宽窄巷子,南门有锦里,东门一直缺乏以文化为基地的场景化消费街区。成都人对东门的记忆是市井味江湖气的,因此东门市井借李劼人这一文化大家,整合现有资源,塑造出了街区的风骨。街区最大的一栋公馆建筑,是上世纪 50 年代的老房子。二期的东门市井,还将打造一个李劼人公园。届时,故居、街区和公园将一起成为成都东门上一个“文化+消费”的新地标。

  在东门市井,很容易找到李劼人小说里描绘的场景,或者他本人的生活场景。沿着小巷悠然漫步,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小洋楼、灰砖青瓦的川西民居和店铺映入眼帘,传统而古老的拼接式门板,青石板铺设的路面,颇有久违了的旧时代氛围。在东门市井,“菜市坝”、“天回镇”、“水津街”这样的老街名和地名引人注目,沿街可见的怀旧浮雕和老照片引人浮想联翩——补锅匠,木匠,纺织匠,剃头匠,打铁匠,曾经存在于街头小巷的民间艺人,又再度出现在古老的街市。下沉市集广场,铺板小馆,老式茶铺,凉亭水榭等,都真实再现了李劼人笔下的老成都市井生活场景,也让人穿越百年回看了邓幺姑、罗歪嘴的生活。李劼人曾经营的“小雅”餐厅将作为街区的代表餐饮门店,在街区的戏台上川剧《死水微澜》也将上演。虽然街区的建设尚未竣工,9 月 28 日的开街也未带来如潮的人流,但这里依然悄悄火了起来。

  李劼人故居就在菱窠茶铺旁边,人在茶铺坐,抬眼便是“菱窠”。李劼人是著名的川籍作家,抗战时期,他为躲避日机轰炸,于 1939 年在成都远郊的菱角堰侧修建了泥墙茅屋,谦称“菱窠”,意为“位于菱角堰旁的鸟虫巢穴”。直至七十一岁离世时,他在菱窠居住和从事创作了二十六年。

  李劼人被郭沫若称为中国的左拉。李劼人先生的代表作品,主要以成都为历史舞台,尤以称之为“大河小说三部曲”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为世人所熟知。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