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是我此次出游的重点目的地。瑞丽没有直达丽江的汽车,要到大理转车。7月7日下午6点从瑞丽发车,第二天清晨5点到达大理的下关车站,大理还沉睡在夜雨中,气温较低,司机让大家继续在车上休息。大理到丽江的车多,豪华车9点发车,为了赶时间,我坐上了8点发车的依维柯,4个小时后我就走在丽江街头了。
先得找个住的地方,我想应该买张票住到古城里,住到外边每次进古城还得买票。过去游苏皖赣古村古镇的经验是,进村进镇先买票。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票价一定不菲。可是令人意外的是,我在古城入口处怎么也找不到卖票的地方,原来进丽江古城不用买票。这样住在哪里都一样了。
在古城里转,古民居中的客栈吸引了我,小门小巷大院明,雕木雕砖楼栏静。庭院比较轩敞,比较透光透气,比较平民化,比较人性化。不像皖赣古民居那么富于官气或商气,那么沉重,那么沉闷,那么好看而不好住。为了体验古城,我选择了玉河边积善巷76号小峰青年客栈阁楼上的一间小屋,住宿费挺便宜,一晚才15元。白天,拉开窗帘可以俯瞰下面的景色:走廊上吊着黄的玉米、红的灯笼;院子里有一、二十盆花散放在一、二十个根雕做的支架上;两只大白猫躺在藤椅上,一只小白狗正在朝猫走去……晚上,拉上窗帘可以卧听夜雨和玉河的流水声。
丽江是纳西族聚居的地方,也是滇西北各族人民交会的地方。到丽江,纳西古乐是不可不听的。古城是有形文化遗产,古乐是无形文化遗产。在客栈里订了当晚8点纳西古乐演奏会的票,100元和80元的可以在中间对号入座,我买的50元票是散席,要自己在边上找位子坐,我差不多提前一个小时去,在台边上占了一个位子。不少人来半是听古乐,半是想一睹会长宣科的风采。我也如此。
8点不到,内着蓝花长衫,外穿红花或蓝花背心的一群老先生,手执民族乐器,在中青年演员的搀扶下,颤巍巍地登上台来。为了千古绝唱,这么多古董级的民族乐手端坐台上,令人肃然起敬。全场热烈鼓掌。
8点整,宣科登台。他像一位中年人,颇壮实,脸微黑,戴眼镜,穿一袭蓝色长衫,看不出他其实已经74岁。他扫视场中还有一些空位,幽默地说:“音乐面前人人平等,演出现在准时开始。”面对场中有些外宾,他又用英语重述一次(以后每次他都用双语讲话)。他说纳西古乐并不仅仅属于纳西族,内容主要还是汉族宫廷音乐,明代洪武年间传到纳西,纳西族世世代代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听了他的介绍才知道这里演奏的不是一个边远少数民族的小家碧玉,而是中华民族几乎失落的灿烂明珠。他风趣地说他不知道自己算那个民族,所以姓宣,是因为祖辈在明代从安徽宣城来到这里。应该算汉族,但是在几百年间有多少其他民族的人进入他的家族,他不清楚。他只知道他的祖母是藏族。他说中国的各民族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一支乐曲《八卦》,作者李隆基。”他问台下“你们知道李隆基是谁?”没有回答。他说“就是杨玉环的爱人。”下边没有反应。“就是唐玄宗,唐明皇。”下边反应活跃起来,不少人会心地发出“唐明皇”。“好,演出开始。”
一个苍老的声音从乐台深处传出:《八卦》。演奏开始,青年人演奏得很神气,中年人演奏得很沉稳,有些老先生则闭着眼睛轻摇着身子演奏,他们沉醉于演奏的乐曲中。乐曲演奏得气势恢弘,庄重欢畅。于有着道教色彩音乐的神秘中传达出当年李隆基为太平宫落成而欢庆的心情。
“第二支曲子是《浪淘沙》,词作者李煜。”宣科介绍了李后主文学艺术的成就和他悲剧的一生后,着重谈了先曲后词,即按照一定曲子的要求填词是非常困难的创作,现代有位大家都很熟悉的会填词的艺术家李叔同,他有一首歌《送别》是用一支外国曲子填的词,既尊重原曲的节奏,又严守词的规律,很难得,很受欢迎。接着宣科轻声唱起了《送别》:“长亭外,古道边……”全场都跟着唱起来,气氛十分热烈。在演奏前照例由那个不露面的苍老的声音在乐台深处报幕:《浪淘沙》、《一江风》、《山坡羊》……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沧桑感。
《浪淘沙》是边奏边唱的,表演完了,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宣科还独唱了《浪淘沙》的结尾部分,受到热烈欢迎。在演奏中穿插有合唱、独唱、合奏、独奏等,宣科介绍了这些古乐走向世界,到过几十个国家,增进了各国人民对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的了解,受到各国人民和政要欢迎,得到各国舆论高度评价的情况。有外国报纸说这是真正没有受到污染的音乐,有的认为这是和平之音。使大家大开眼界。
节目中还安排了一位84岁的老先生吟诵周敦颐的《爱莲说》,很有节奏和韵味,给人以美的启迪和享受。宣科对这种古老的读书背书方式情有独钟,他也吟诵了《长恨歌》的一部分。大家在传统文化的熏染中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
纵观整场古乐演奏会,真正的主角和灵魂是宣科。他也是台上的一名胡琴手,但他主要的作用是以年轻和开放的心态解说古乐,解说乐器、解说历史、解说古乐会、解说自己与古乐结缘的心路历程。是他架起了一座古乐走向听众、听众接受古乐的不可或缺的桥梁。他一站起来全场就兴奋,他不断和听众互动,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宣科作为古乐的整理者,作为古乐会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他的成就与他坎坷(阶级斗争年代他曾冤狱21年)和传奇的人生、与他对人生的感悟和理念、与他传奇的家族历史、与神秘丽江的人文环境都密不可分。对我来说,这个夜晚是:感悟古乐,感悟历史,感悟人生,感悟丽江。
了解丽江古城,不能不关注纳西的历史,不能不关注在丽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曾经统治丽江几百年的纳西土司木氏家族。9日上午,我去了木府——纳西土司木氏的宫殿。现在的木府主要是97年后重新设计修建的。老木府大部分毁于清代初年,剩余部分则毁于文化大革命。现在建设的木府既有历史资料的依据,也有今人对木府的理解,当然也少不了旅游事业的需要。大约400年前,徐霞客曾经来访,发表过“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慨叹。新建的木府正是着力体现这八个字。须知在封建社会,等级极为森严,不是王者要“拟于王者”,是要掉脑袋的。为什么当年木府能够修得那么气派豪华?徐霞客认为“盖大兵临,则俯首受绁,师返则夜郎自雄,故世代无大兵燹,且产矿独盛,宜其富冠诸土郡云。”这段话的大意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木氏土司奉行和平发展的政策,所以成为那一带土司的首富。这是其一。其二:纳西族一直同中央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且深得中央的信任。纳西族有两千多年历史。东汉有白狼王献诗洛阳,晋称摩沙夷,唐立越析诏,以钳制大理的南诏,宋号花马国,元置丽江路,明代赐姓木,世为土司长。老木府就建立在明代。明代是纳西木氏土司的鼎盛时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木氏土司在文化上大力吸收和推广当时先进的中原文化。木公非常重视学习汉文化。徐霞客来了,木公请他帮助修改自己用汉语写的手稿,并亲自命题:《雅颂各得其所》,请徐霞客教自己的四儿子写文章。徐霞客还记下了当时滇中最大的孔庙在丽江南边的鹤庆,鹤庆孔庙就是丽江木公赞助一千两白银修起来的。当徐霞客以一介寒士的身份来到丽江时,木公在解脱林寺接待,亲自出二门揖迎。席地而坐时,请徐霞客坐在木板上,自己则坐在木板下。如此尊重知识分子说明他真正在身体力行儒家的礼教。徐霞客当年和纳西人交往还要通过“通事”(即翻译),我们今天直接交往毫无障碍,木公如果有灵,一定会感到欣慰。,
木府的建筑、水系、广场、园林无不经过精心的设计,木府的牌坊、宫殿、楼宇、亭台、长廊,集当代古建筑之大成。到处是石雕、木雕、砖雕,还有精美的绘画书法和体现朝廷意志以及木公理念的匾额,可说是一座反映木氏土司政治生活、文化兴趣、家庭生活、以及纳西与当时中央政府关系的综合性博物馆。值得仔细观察、品味。好在我没有跟团,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导游吆喝,可以从容不迫,可以流连忘返,我在里边待了四个小时,如果不是腹空难熬,真想待上一天。
到木府,从光义街经过关门口、天雨流芳牌坊,来到一个小广场,广场西边有一座两层结构的大型石牌坊,上层中央是金字“圣旨”,下层的大号金字是圣旨的内容:“忠义”。四只石狮蹲踞在牌坊前,威风凛凛。木府就在牌坊后边。木府的朝向是座西朝东,与一般古代官府座北朝南不同,木府是朝向皇帝所在的方向,体现着“忠”。
进了大门是一个大广场,左右是钟鼓楼,穿过广场步上三层平台是一座巨大的宫殿式建筑“议事厅”,土司木公在这里办公,厅前高悬三块金匾,是明太祖、明成祖等三位皇帝赐给木土司的,内容都是“诚心报国”,既是褒奖,也是希望。
议事厅后是座落在水中央的三层的“万卷楼”,木土司藏书学习的地方,环境清幽,门窗木雕精美。万卷楼的后门上是嘉靖年间皇帝赐的“忠孝文武”匾。
往后去是“护法殿”,据说这是木土司处理家事的地方,中间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和土司祖先的画像,后门上挂着“乔木世家”匾。寓意只有按当时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来处理家务,才能使家族兴旺发达。
护法殿后,一条街道把木府分成两边,靠过街楼连接,从后门进入光碧楼,楼上陈列着丽江古往今来的杰出人物的画像照片,有古代的清官、支持蔡锷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的近代地方民主革命领袖、帮助过红军在此渡过金沙江的社会贤达、现代的纳西艺术家、纳西民族学家……借木府展示这些地方人物,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丽江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光碧楼的后边是亭亭玉立的玉音楼,演奏乐曲,接待来客,应该是一座很快乐的建筑。但是看到二楼后边悬挂的一块匾就快乐不起来了,匾上写着“天威咫尺”,意思大概是不要以为山高皇帝远,如果过分放纵自己,忘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那么灭顶之灾顷刻就会降临。这是一位名叫木增的土司对后世子孙意味深长的警示,要求后世子孙千万要加强自我约束。
木府最高处有座道观,三清殿掩映在狮山的古柏深处,这是木府的家庙。具有浓厚道教音乐色彩的纳西古乐得以世代相传,恐怕与木府信仰道教也有一定的因缘。
从北边的长廊向下走,拐个弯便进了木家院,堂屋中央挂了一幅木增的草书,这幅土司的书法作品保存至今很不容易,里边是不是还有什么故事呢,不得而知。木家院里还布置了一些不同身份的人的起居室,布置了反映纳西服饰和风俗的展览。院门口是重建木府时从地下挖掘出来的老木府的一些建筑构件,如巨大的石雕柱础等。使人们在中断的新老木府之间建立起近似同一性的联想。
结束参观,正要出大门,抬头看见四个大字:“辑宁边境”,又是明朝皇帝赐的匾,有些事在历史上是很难讲清楚的,不过丽江木府的爱国土司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确发挥了辑宁边境的作用,人民可以认同,历史在此是公正的。
吃了中饭,回客栈休息了一会,便打算去逛老城的老街。其实此前此后,我一直在不断地逛。丽江最古最美最真实的景物在老河老桥老街,所有来此旅游的人都把逛河逛街当作最主要的活动。
玉龙雪山雄峙于城北的天空,玉龙桥扼守老城的入口。导游说,在丽江没有地图不要紧,顺着河流的方向走下去,就是老街老巷老民居。从黑龙潭流来的玉河到此一分为三:东河、中河、西河,它们在穿街走巷往前流的时候还会分岔,小的支流忽而潜入地下,忽而涌上地面,在小街小巷边形成哗啦哗啦的激流,像猫狗在追逐嬉戏,十分有趣。河流和支岔结成了水网,这里的水网很密,支撑着丽江老城几百年的发展;这里的河都比较小,不通航船;这里的河都是活水,在形成落差的地方,水流很急;这里的河都很清,清得水中游鱼历历可数;这里的河都很亲近人,没有高高的堤岸,房屋与河没有距离,到处可凭栏,河水触手可及。不论坐在屋里还是走在街上,总有一种感觉:流水就在身边或脚下。在灯红柳绿的街边或桥头,河水形成倒影,会给人带来一些美丽的幻觉,云在水下飘,人在天上游。
河流挡不住人的脚步,在人要走过去的地方总能找到桥,连接街道和街道的有石桥、钢筋水泥桥,连接店铺和街道或者人家和街道的有木桥、石条搭成的桥、铁焊的桥。老城老桥多。最老当数七一街和崇仁巷连接处的万子桥,徐霞客曾经在上面走过,当年叫做万字桥,至少400年历史,桥栏的巨石已经被岁月蚀剥得满身孔洞,苍老得失去原来的形状。桥头有块石碑,年代久远字多漫灭,桥面铺的大石块也很不平整,桥身两边长满荒草,但是荒草遮不住没有变形的拱形桥洞。河水流过,唱着古老的歌。
最能给人神秘感的是老街。老街里藏着茶马古道,七一街边有块碑记述着古代驮着普洱茶和各种物资的马帮从大理经过这条街去香格里拉、拉萨乃至印度,马蹄声从黎明至夜幕低垂不绝于耳。老街里还藏着许多明清古民居,在百岁桥附近我找到一处丽江重点保护的明代民居刘家大院,深巷导引,庭院广阔,楼宇四合,木雕精美。丽江人比较开放,对人态度友好,即使在居民区,不少人家都开着大门,让外地游客进去看。
老街上有不少茶马古道留下来的古老店铺,我们不知道它们过去曾经经营什么,现在则和那些新开的店铺一样,不是卖旅游商品就是经营客栈或饮食店。这里的旅游商品颇有特色,一是带有纳西文字、丽江风情、高原印记,如丽江木刻、牦牛肉干,让游人把丽江带回家;二是自产自销边产边销,游人可以看他在T恤上写上纳西文字或画上纳西图案,可以看他在木片上刻丽江风光,这就增加了商店的可观赏性;三是注重满足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喜欢神秘的朋友可以选择某个神秘图案的样品,让他给你做一个;四是兼顾纪念性和实用性,这里的手工艺品许多具有实用价值,手缝的马帮皮帽子可以戴,木雕的纳西脸谱可以做房间的装饰。丽江人很精明,他们知道游客只会为买别处买不到的有丽江特色的而且货真价实的东西才掏腰包。
云南人喜欢怪,有个旅行社的名片反面印的是云南十八怪,丽江老街的店名也有些相当怪,围绕四方街走一圈,不难发现“一间木虫”、“一米阳光”、“最后部落”、“今生有约”、“在水一方”、“雨后初晴”、“无言斋”、“暗地”、“臭皮匠”、“土木匠”……不论雅俗,只有怪才能引人注意。只有先占领人们的视觉空间,才有可能占领人们的钱袋空间。从这里又可以看到丽江人的聪明和风趣。
老街也是藏龙卧虎的地方。不经意间走进了东大街的“和志钢书斋”。徐霞客记载明太祖在给丽江纳西人赐姓时,“官姓为木,民姓为和”。和志钢看来是一位纳西的民的后代。这可是一位全国知名的年轻人,第14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他11岁被电击失去双臂,不向命运屈服,学会自己穿衣做饭,喂猪放牛马,学会以口代手写字,读完高中。他在残疾人运动会上先后获得32块金牌,他的口书书法作品获得世界残疾人书画展金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书法展览,外国人说从他身上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他不但自食其力,而且通过办书斋为十来位健全人提供就业机会,还先后为社会慈善事业捐款十多万元。中央电视台和台湾电视台都为他拍过专题片。人们称他为“纳西魂”。在他卖自己书法作品的“书斋”门口,还挂着一块牌子:“丽江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果说丽江的过去充满神秘,丽江的今天则充满神奇。(0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