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通古镇位于四川成都下辖的崇州市,走成温邛高速约40多公里,驾车1小时左右便可抵达。知道这个古镇纯属偶然,源于成都的朋友带我去吃崇州当地一款川味名吃天主堂鸡片,当时听名字还以为是外国传教士发明,实际上因为最早经营地点在崇州天主堂侧面而得名。很多老成都人对其情有独钟,会专程来崇州吃。
言归正传,那次品尝完天主堂鸡片后,一时兴起想要到当地古镇转转。崇州最出名的是街子古镇,朋友说跟早些年来时已相差甚远,古朴味道少了些,生造了很多商业楼盘,不如到相隔不远的元通古镇看看,说不定能发现意外惊喜。
在开往元通古镇的路上,我查了下资料,这座古镇依水而筑,发源于龙门山脉的文井江、味江和泊江在此汇合,历史上曾是一个重要码头,距今已有1600多年。据传唐代此地有一圆通和尚修为甚高,人们后来架桥建寺来纪念他,元通的地名也就因此而来。
元通古镇被外界关注,已是2000年初的事情了,那时距离古镇不远的街子古镇、怀远古镇已经在朝着商业方向发展,尽管它们构成了崇州古镇“金三角”,但唯有元通古镇依然冷清,基本都生活着当地人。我甚至能够想象出如今元通古镇的样子:地面开阔,水势平缓,烟火味十足。
停车场下车后,走不久就来到元通古码头,放眼望去,古塔、古桥与滚滚江水相映,似乎向游人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水陆码头故事。
提起古桥,元通古镇居民很是自豪,他们说元通被称为“小成都”,自古就有三绝,一绝是三江汇流的微缩“清明上河图”,二绝是旧时大宅黄氏故居,三绝便是清嘉庆年间的永利吊桥。
永利桥为青砖拱桥,横跨于江面上,将古镇的御龙街与长寿街连接起来,显得蔚为壮观。但眼前的这座并不是原先的永利桥,最早的已于1938年毁于洪水,后由当地民众集资再建。桥栏石柱上的鸟兽、雕花等装饰物与原貌相差无几,透露出贵古之气。站在桥上看江水东流,让人不禁感叹逝者如斯夫。
沿着江岸行走,一楼一底式的吊脚楼很惹眼。就地取材打造的全木结构,长条门板拼接起来的木门,木柱撑起吊脚楼,糊着白色窗纸的木窗......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们大多是茶楼,喝茶对于古镇上的人来说,可是头等大事,有空就会来这儿点杯茶嗑点瓜子花生,一坐就是半天。
我也像当地人一样,顺着咯吱作响的木楼梯上到二楼,选了张面对江水的桌子坐下来喝茶。此地视野极好,端起盖碗茶饮上一口,听着江水滔滔,吹着悠悠凉风,巴适得很,总有一种老成都的感觉。“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这里也应该算进去。
像大多数川渝古镇一样,元通古镇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蜿蜒曲折,斑驳的围墙上飞檐翘角。走在石板路上,似乎还能听到当年来往的商贩牵引着的马蹄“嘀嗒”作响。而这里听不到其他古镇的喧嚣和拉客叫卖商品的声音,街道两侧安静如往昔,偶有搓麻将的老汉、缝缝补补的太婆们在摆龙门阵,不经意间就沉浸在这祥和的氛围中。
麒麟街是古镇的正街,也是最热闹的一条街,街上的铺子一家挨着一家。虽说古镇有三绝,但其实街道上古建筑很多,罗家大院、王国英故居、天主堂、古当铺等都坐落在这条街上,盛满了故事彰显出古香古色。
当看到黄底黑字的匾额和一株高大的梧桐树时,黄家大院就到了。这座建于1914年的大宅,为川军旅长黄润馀故居,现存的完整建筑有经楼和正厅两座,黄润馀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会在经楼吃斋念佛。据传他因为征战常夜不寐,解甲归田后为求心安,就建造了此经楼。
在院子里随处转转,花木环绕,能够感受到院子的古朴大气。正厅也是一楼一底,精美浮雕,彩色花窗,堂皇富丽。在门栏上还雕刻着古时崇州八景白塔斜阳等景观,极为传神。院与院之间设有幽静小道,并各有封火墙环抱,在麒麟街上拱脊高耸,足以见得当年主人的身份地位。
而在麒麟街的东侧,天空豁然开朗,面前耸立着一座砖石结构的牌坊,这就是建于1903年的天主教堂。它是由法国传教士谷神父在当地教徒的协助下修建的,除了十字架、门柱、哥特式西式风情外,更多的具有中国传统元素,不仅浮雕上有中华传统的瓜叶花果等装饰,而且门柱上还提到了孔子。就算不是天主教徒,单这精美的古建筑也值得驻足揣摩一番了。
从麒麟街继续往夏家茶楼走,还有一条叫增福横街的小巷非常有特色。两侧店家专卖各种竹编制品,多为居家日常物件,有竹斗笠,有竹椅,还有草鞋、挎筐等,都是小时候才见到的东西,如今在城里已经很难买到了。
元通古镇平日里游客不多,所到之处,除了麒麟街较为热闹外,其余的街巷都是本地居民。宽大的屋檐下小孩子追逐打闹,晒菜干的老人与狗狗蹲坐在地上,古镇浓重的历史感都被这里市井生活包围着,游人可以随时加入其中,早已忘记自己是一个外来者。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个较为冷门的四川古镇,不仅是4A景区,而且还免费开放。如果有空,不妨放慢脚步,亲自来领略它的悠远与从容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