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到了重庆怎能不去博物馆,怎能不好好看看汉阙、画像石,重庆博物馆主馆位于渝中区人民路,交通十分方便。

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和城市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其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因西南大区撤销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2000年为承担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大量珍贵文物抢救、展示和研究工作,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设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乌杨汉阙(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1楼大厅,乌杨阙

        阙为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具有表征意义的楼观建筑,常左右成对。复原后的乌杨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自下而上由阙基、主阙体、下枋子层、扁石层、上枋子层、阙顶盖、脊饰七大部分构成,具有顶盖出檐宽、阙体收分大、构造简洁的特点,因而显得造型格外挺拔、巍峨。

阙身及楼部雕刻有青龙、白虎、凤鸟等纹饰,风格简洁平实。

顶盖出檐宽、阙体收分大、构造简洁

汉阙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乌杨阙是保存最好的汉阙,镇馆之宝。此外,馆里还有邓家沱阙、武陵阙以及与墓阙相伴的(泰始五年)石柱。

邓家沱阙(东汉):重庆市忠县新生镇邓家村出土,单檐单出双阙,展品为左阙阙身残件、枋子层和斗石。邓家沱阙阙身两侧及斗石、枋子层的四面均有减地浮雕的画像,内容有龙、虎、神人戏龙、神人托月、凤凰、三足鸟、朱雀、天鹿、角神等。其中凤凰、天鹿、天马等灵瑞的造型与现实生活中的孔雀、鹿、马几近相同,具有写实风格。斗石图像有凤皇(凰)王(天)马榜题。阙身还残存有篆书“故绵竹”“君神道阙门”等铭刻文字。

武陵阙(东汉),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小浪口出土,仅余阙身与顶盖,阙身下部长0.6米,上部长0.46米,高2米;顶盖长1.71米,宽1.4米,高0.68米。阙身采用减地浅浮雕技法雕青龙衔璧画像,青龙身形矫健,形象生动。顶盖保存完整,为重檐庑殿顶,连檐瓦当分为上下两层。

汉画像石是在墓室、祠堂四壁等的装饰性雕刻,在中国美术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四川、重庆境内遗存的画像崖墓、画像石棺,为其他地区所不见或少见,汉画像石不仅数量多,而且精美绝伦。

棺身左侧

后档

车马出行画像石棺: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市第一中学内石室墓出土,长2.18米,宽0.6米,高0.54米,前当为单檐独立双阙式天门,后档为伏羲女娲画像,伏羲女娲均人首人身蛇尾,两尾相交,分别一手举日、月轮,一手持规、矩。上端饰有卷云纹。棺身左侧是楼前迎宾图,画面左边楼阁高耸,一手持便面的人正迎接墓主人到来,墓主的随从有卫士及担鱼肉的杂役等人,上方为仙人半开门图以及双鸟衔珠、柿蒂纹等纹饰。棺身右侧是车骑出行图,前有伍伯二人,一导骑,后面有骑吏三人 其中一人手持金吾。画面上方有倒“山”形纹、柿蒂纹、串钱纹、“双结龙”符号等。

乐舞百戏画像石棺(东汉)重庆市璧山区广普乡蛮洞坡崖墓群出土 石棺长2.13米,宽0.72米,高0.6米;棺盖长2.13米,宽0.73米,高0.3米。棺身前档为双阙图像,阙顶各立一只相对而立的凤鸟。双阙楼部之间可见一人,圆首鼓腹,四肢细长,形态近似大字。后档为伏羲女娲画像,二人均为人形,相对环抱。左为伏羲,头戴进贤冠,右手举日轮;右为女娲,形态与伏羲基本相同,左手托举月轮。画面下部有一对蛇,尖头细身,相互交叉,头部伸至二神股间。棺身左右两侧的画像均刻画在几个分格内,分格自上约三分之一处分为上下两栏,左侧有凤鸟、胜、菱形联壁纹、执便面和执盾的羽人等图案,右侧有执便面和短刀的羽人等图案,似为乐舞、百戏画面。棺盖顶有三组图像,中间为一组四叶纹(柿蒂纹),两侧图案相同,均为连线纹分割的四只凤鸟,上下各两只。

前档

盐场画像砖(镇馆之宝)

西王母画像砖

景云碑(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皇宋中兴圣德颂碑:该碑系摩崖碑刻,原位于瞿塘峡南岸白盐山峭壁上,是当地摩崖石刻群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刻。面积宽7.2米,高4.1米,阴刻行书949字,字径0.1-0.13米。内容为赞美南宋高宗赵构让位孝宗赵奢的颂文,由南宋著名书法家赵公硕书,刻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皇宋中兴圣德颂碑是瞿塘峡众多石刻中惟一搬迁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厅的石刻。

云阳大梁岩画:三峡地区是巫文化的发源地。大梁岩画是在云阳发现的,它以阴刻的方式刻画了巫师做法事的场景,画面古朴自然,具有极强的原始性和神秘感。

唐*佛龛造像(公元618-907年):原位于重庆忠县龙滩河岸,开凿于晚唐时期,佛龛多为拱顶式浅龛,造像内容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一佛二菩萨和菩萨像。因该佛龛位于三峡水库135米蓄水位下,2005被切割搬迁安置于博物馆。

虎钮錞于(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商周时期的峡江地区文化和同时期川西、鄂西地区文化很相似,都流行薄胎黑陶器,种类主要有小平底罐、高柄豆、灯形器、鸟头勺、带耳罐等。其中小平底罐是一种口很大、底很小的罐的称呼,高柄豆是柄部高达0.5-1米的盛器,而灯形器外形很像高柄豆却在柄中心有一个圆孔贯通上下。斝、盉、觚都是两种饮酒、饮水的器物。

深腰罐

汉分体铜釜甑:这是一套炊煮器组合。《孟子》云:“许子以釜甑爨\"。朱熹集注:“釜,所以煮;甑,所以炊。”该组合除了制作规整外,其巧妙之处在于闲置时,釜可以倒扣在甑上以保持空间的节省和器身的密闭,更便于保存和携带。

三羊尊(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战国虎纹铜缶

西汉错银铜钫

战国兽面纹错银铜壶:出土于南岸区广阳坝,错金银工艺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表面装饰工艺即先在青铜器表面预先铸出或錾刻出图案、铭文所需的凹槽,然后嵌入金银丝、片,捶打牢固,再用蜡石打磨光滑,达到突出图案和铭文的装饰效果。巴人上层社会生活、祭祀用器中常使用错金银工艺。

战国卷云纹带盖铜鍪:出土于涪陵小田溪墓地,鍪是一种炊具,古人云“釜之小者曰鍪”,这件带盖铜鍪一侧有辫索耳,耳上有铜链与盖钮相连。盖中心饰巴蜀符号一组,外区饰卷云、联珠纹一周,盖边缘饰巴蜀符号3个,口沿下刻巴蜀符号一组。在一件青铜器上刻有多组巴蜀符号的现象极为少见。  

战国水陆攻战宴乐纹青铜盖豆

战国夔龙耳涡漩纹青铜罍

战国青铜釜甑

战国青铜俎豆夹组合

战国狩猎纹青铜壶

战国云纹铜缶

战国凤纹鸟纹错银铜壶

东汉青铜虎钮錞于

战国鸟形铜尊(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合川船帮《永定章程》碑:原位于重庆合川鸭嘴码头,碑身高1.37米,宽0.73米。碑文记载了清咸丰元年(1851)合川县衙协调三河船帮与协办差徭人员在征收厘金过程中发生纠纷的经过。三方意见统一后,将船帮应缴纳的厘金数刻于石上,称为《永定章程》。

魁星阁:始建于清代,原为清文庙的一处楼阁,为八角飞檐三层斗拱式建筑,据《重庆府志》记载:雍正三年(1725年),知府张光鏻在文庙内建尊经、魁星二阁;雍正九年(1731年),巴县令朱介珪重新之。嘉庆十六年(1881年),知县叶文馥修魁星阁。抗战时期(1941)因年久失修部分倒塌,将五层减拆为四层,仍保留原建筑样式。20世纪50年代,因该阁为危险建筑,被拆除。

三•三一惨案纪念特刊

《群众》新华日报出版

1945年8月22日、24日毛泽东决定赴重庆谈判给蒋介石的电复

1945年10月10日签署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李可染给郭沫若的慰问信

西北民主同盟同仁发给李公朴、郭沫若等先生的慰问信

江竹筠烈士遗书(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辟邪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