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山河风月两万里 (五十四) 成都杜甫草堂1 秦巍。

山河风月两万里 (五十四) 成都杜甫草堂1 秦巍。

四川 成都 杜甫草堂

 

成都有一处中国文学的圣殿——杜甫草堂。中国每个略有文化的人说到文学俩字,无不怀着敬仰之情,来这里参观,膜拜。

中国咿呀学语的稚童,就要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要说杜甫草堂,得先从杜甫说起,只有明白了杜甫的伟大,你才能真正理解杜甫草堂的重要性。

杜甫半生坎坷,流离颠沛,贫困交加,老死孤舟,是诗人中最凄惨的。

古今中外,真正的诗人,大都命运不济。诗歌的盛唐,不代表诗人的盛唐。《旧唐书》里如此感慨:有唐以来,就高适一个人当了大官, 而他当官不是因为诗写得好,纯粹因为军功。就连李白也没做过大官,让他名满天下的翰林供奉,不过是个供皇帝开心的虚衔,只是混了个名声,靠名声吃饭。

而杜甫走向社会的时候,社会动乱,烽火连天,没人在乎诗歌,他连个名声也没混上。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历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再到杜甫,杜家在巩县已是四代85年。杜甫母系家族是清河崔氏——一个曾经列为北方士族第一的大族。杜甫血管里流的满满都是贵族高贵的心气,立志当朝辅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青少年时家庭环境优越,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祖父杜审言是近体诗公认的奠基人之一,是唐代格律诗标准创造者。他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少时的诗歌平仄精准,句句见功底。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山东临沂,次年,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李白比杜甫大11岁,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再次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时,杜甫已经三十五岁,祖上的家财也耗得差不多了,他不得不走向社会。正赶上唐王朝过了巅峰时期,由盛转衰,朝廷对人才的需求渐趋饱和,杜甫陡然发现自己没了出路。

在他之前,很多想发达的能人都去了长安,杜甫也去了长安。 他曾经很自负“文章我家事”,他想到长安凭真本事出人头地。

陈子昂到长安为了出名,百万巨金买了把琴,当众劈碎,用以博取好名声炫耀诗文。果然长安城为之侧目,陈子昂名声鹊起。

杜甫到长安一无功名二无钱财,茫然无着。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削尖脑袋,投赠干谒,奔走献赋,打招呼走关系。翻开他在长安写的拜谒之作,满纸富丽堂皇中,不难看见那一丝小心翼翼的谄媚和尴尬。原本对杜甫青眼有加的大臣李邕,被李林甫杖杀。杜甫的长安,没有天子垂青,没有贵人相助,没有百万砸琴,没有繁华和传奇,彻底陷入绝境。杜甫被排挤在宫墙之外,他只能踮起脚尖,看着达官贵人斗鸡走马,高车豪宴,“长安水边多丽人”、“越萝蜀锦金粟尺”。现实对比就是这么骨感强烈,从豪门巨室的别墅回到城南的土屋里,来了客人,杜甫还得跟邻居借酒。他客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坠入客居长安的困顿,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天宝九载冬天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文章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直到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正八品下,唐朝官制九品三十级,排在第二十四级,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这是岑参十年前三十岁刚中进士时授予的官职。杜甫此年已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心高气傲的杜甫为生计只得接受了这学无用武之地之职。

杜甫就职之前,请假回家,看望在家受穷的妻儿。 

京师到奉先县,二百四十里路,隆冬霜寒衣断,杜甫走得艰难不已,美轮美奂的长安城在他背后逐渐模糊。于是有了那首絮絮叨叨字字滴血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不明白,忠君爱国,忧心黎民,为什么换来的是这么个处境,他用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撕下了大唐金碧辉煌的伪装。

就在进家门的那一刻,听得老妻嚎啕大哭:最小的孩子饿死了。

这还是那个“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大唐吗?

心灰意冷的他再也懒得去恭维任何人。

此时王朝走到了顶点,灾难也就来临了。

就在他回家探亲还没就职,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杜甫也将家搬到鄜州羌村避难(今陕西富县)。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为肃宗。他听说了肃宗即位,舍小家为大家,匆匆安置好老小,星夜奔赴灵武。

杜甫很快被叛军逮住,捉回了长安,同时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太小,没有被囚禁。 

当年他挤都挤不进去的长安完全变样了,黄昏胡骑尘满城,可怜王孙泣路隅。那么多国之干城被打得七零八落,杜甫,一个没名没姓的前参军,能干什么?

他只能哭,不出声地哭,用自幼练成的五言律诗绝技,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先后在陈陶、青坂两处都全军覆没的消息,杜甫满腔悲愤,写出《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诗。

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潜伏长安的杜甫冒险从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竟然从叛军中脱身而出,一路奔赴凤翔。途中艰险自不必表,觐见新皇帝的时候,他脚踏一双麻鞋,官服磨成了短袖,皇帝很是感动,任命他为左拾遗,从八品上。

杜甫的官位很低,甚至比他原来的还低半级,但他已经感激涕零了,左拾遗侍从皇帝,专司进谏,如果会察言观色,把握进退分寸,也会讨得皇帝欢心,跻身紫衣高官之列。  

唐玄宗逃到蜀中,得知儿子肃宗已经趁乱即位,只得做出了一个重大人事决策:自己退位当太上皇,派遣宰相房琯等人前去辅佐新君。 

肃宗刚登位,勉强委房琯以重任。房琯能力有限,运气又不佳,指挥大战,三日两败,加上防不胜防的宫斗,肃宗毫不犹豫将这位“父皇身边的人”撤职查办。

这本来跟杜甫没什么关系,杜甫太实诚太认真,他上了一道折子,请求皇上收回成命。 

军事失利,大臣失职,肃宗看到杜甫的奏折,气不打一处来,立刻将杜甫下狱推问。幸好经宰相张镐力救,杜甫才得释放,但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心生厌恶。等他扈从皇帝收复长安,小心眼的肃宗外派杜甫到华州做了司功参军。华州司功参军好歹是从七品下,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但不在皇帝身边,离开政治中心,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到华州后,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一路亲历战乱之后的人间地狱,堆积的尸体熏得草木都发臭。黎民困苦,逃得过叛匪,逃不过官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远大的理想抱负与趋炎附势的官场格格不入,加上其他原因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带着家人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躲避战乱。

 一度功名心切的杜甫终于想明白了,乱世人命薄如纸,战乱之际,最要紧的是一家老小平安。

他拖着家小,吃野菜,卖草药,个中艰辛,苦不堪言。

 他先是去秦州,未料安稳生活不仅没能求得,却面临生存维艰的生活。他有一首诗以“空囊”为题,极陈生活的困顿与走投无路:“翠柏苦尤食,明霞高可餐……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诗人拖家带口,又流寓到陇南地区的一个小县——同谷。他在同谷的生活艰难,较秦州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敏感的诗人在同谷呆了一个月的光景,又被迫去他地另觅生活, “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荆门” 。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使诗人本来明丽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霾,他那颗饱经风霜的心灵自然而然地渴望有一个消散闲逸的幽居之所:“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对门藤瓦盖,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三)。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当日的成都,也许和今天一样安逸,浣花溪流水潺潺,武侯祠古木森森,黄四娘家花开满蹊,不尽风流。

杜甫在这里,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身居高位、手绾重兵的严武。

严武也是诗人,“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严武和杜甫还都是当年房党受害者,算是患难之交。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杜甫被严武荐为节督,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他表奏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唐制,员外郎从六品上。这是杜甫做过的最大的官。 

日子一安稳,杜甫老毛病犯了。他原本就爱嗜酒使性,喝高之后,居然爬上严武的位子,直呼严家老爷子的名姓,瞪眼骂道:“严挺之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儿子!” 

在性格极端暴戾的严武面前,杜甫此举算是找死。令人费解的是,严武居然忍了。

不久难以融入官场的杜甫又辞了职。

成都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漏雨如麻中,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但成都的日子毕竟比干戈纷扰,烽火连天的中原战地好得多了。在老朋友颇多照顾下,杜甫在成都度过了多年来最“舒适”的一段时光,他这段时间的诗也最为明媚,祖传格律心法越练越纯熟,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永泰元年,比杜甫小十多岁的严武猝死成都。严武一死,无依无靠,成都不再是乐土。安史之乱已经平定,杜甫想家了,他不止一次憧憬过回去的情景,喝着美酒唱着歌,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磨磨蹭蹭半年之后,一家老小才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驻守在此的夔州都督柏茂林请杜甫留下来。柏茂林可能不会想到,自己几句客气话,留下了唐朝的诗歌精华中的精华《秋兴八首》。 

杜甫到夔州后,前方战事不明,正好在夔州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大历三年,安稳了不到两年,杜甫家国情怀,思乡心切,他又乘舟出峡,开始漂泊,仍然是计划好了的路线:浮江而下,先到江陵,又转公安,从武昌入汉水,直抵襄阳。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快,船过洞庭,鬼使神差地驶入了湘江。 

这下陷入绝境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最后的时光,是在船上度过的。湘江不长,沿途就那么几个城市,他来来回回走了好几遍,就是绕不过噩运的纠缠,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几天吃不上饭,直到好心的耒阳县令聂某闻讯送来酒肉,才得以疗饥荒江。

 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便又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五十九岁的杜甫没能熬过湖南湿冷的冬天,病死孤舟。

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岳阳43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杜甫身后留下了一千四百五十余篇诗文。那么这个杜甫究竟创造了怎样一个文学巅峰呢,让我们细细道来。

杜甫被后人尊称诗圣,我们就从“圣”字说起。所谓圣就是大地之上无以复加,诗圣就是写诗的人中获最高成就者。

中国文学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屈原楚辞、诸子散文为代表的第一个高峰,第二个就是以律诗为代表的盛唐。杜甫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容,斐然的才华,敏捷的文思,绝妙的用巧,严谨的格律,多彩的风格,绝美的意象,深厚的功底,绚丽的语言,融会贯通自然天成,洋洋洒洒构成了千余幅大唐的现实、思想、艺术,成为唐代律诗的集大成者。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杜甫的诗内容丰富多彩。

自六朝以来,诗的内容十分单调,多集中在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相互模拟剽窃,陈陈相因,重复窠臼,毫无新意。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杜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 ,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三吏”、“三别”,都是传颂千古的诗史名篇,人们不但可以从中领略绝美的诗情画意,感受波澜起伏的丰满情感,更可以深刻感受到大唐社会真实的方方面面。

以诗反映社会面貌,杜甫这部分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至今仍然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力作,极大拓展了诗歌的表现范围和功效,杜甫也因此成为中国诗史一代宗师。

另外,杜甫的诗的内容是多方面,风花雪月,才子佳人,既有山水风光,也不乏亲情友爱;既有现实主义的描述,也有浪漫主义的幻想。

诗歌自两晋骈体文发展到唐朝,兴起了律诗。我们常说的古诗,实际上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五言七言绝句律诗,这算近体诗,规矩多,要求高,格律最严整。

杜甫的诗歌,具有格律严谨,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用律诗写诗,尤其是写时事,由于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非常大,绝大部分人苦思冥想,雕字琢句,仍不免牵强附会,拗牙蹇促难以妥帖,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游刃有余。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在声律句式上,极其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自然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非常流畅。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杜甫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而且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长篇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  。

诗人也分门派,御风而来的李白好道,已证菩提的王维入佛,高适的苍茫一剑,岑参的虎断门刀,个个精彩,庙堂有庙堂的庄重,江湖有江湖的空灵。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元稹这样评价杜甫:

他的诗,上可以让屈原的风骚逊色,下可以使沈全期,宋之问的作品无颜,语言的精炼超过苏味道和李白,气势吞没曹植、刘希夷,孤高的颜延之、谢灵运在他脚下,华丽的辞藻远远胜过徐陵、庾信。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而不集众家之长,杜甫亦不能独成为诗圣。”

从《饮中八仙歌》可以看到杜甫的狂放不羁。

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体会他的豪气干云。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气魄宏大。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情真意切。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爽朗明快。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沉郁压抑。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含蓄婉约。

“仰蜂粘落絮,行蚁上枯梨。”细致入微。

 “新添水栏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恬静淡泊。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仙风道骨。

……

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还具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的语言极为丰富,用词用字的范围十分庞杂,正因为如此,他才可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用最准确最自然的语言来表达诗的内容,把汉字文化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杜诗中意象极为丰富,且极具个性化,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皇帝,贵妇,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而正是这些意象对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绚丽夺目,丰富多彩。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的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

杜诗思想深刻。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出仕作为的雄心,使他渴望在社会建功立业,兼济苍生。儒家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韧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贫时独善己身,达则兼济天下” 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

杜甫的思想随着人生阅历磨练,逐渐成熟,最后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

杜甫从二十岁起,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在这长期的壮游中,杜甫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十载长安的困守,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看到社会的深刻矛盾和黑暗,更加激发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此时的诗作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趋向现实主义。

安史动乱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自己也历尽苦难。

安史之乱关乎国家存亡,面对残酷的现实,忧国忧民的杜甫写出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这一阶段的现实主义代表作“三吏”、“三别”而论,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的价值就在于,能够真实地描写出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对劳动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渴望和平,追求幸福,竭力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完全符合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

西南避难时期,杜甫一家历经磨难,来到相对安定的战略后方,生活逐步稳定,从战乱和流徙煎熬中挣扎出来的诗人,倍加珍惜眼前这来之不易的安适,渴望和平安宁,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世原则,使他心中萌发了弃儒归道的念头。

此时的作品淡泊恬静,充满了道家归隐的气息。

流离颠沛时期。朋友严武突然亡故,杜甫失去生活依靠,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使他再次走上流离颠沛的道路。此时忧国忧民的意识再次变得无比强烈,杜甫的艺术水平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在他的作品中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达到了诗歌的最高境界。

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他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在世时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伦理观点,还有韩愈,他撰文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五代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从此,律诗普遍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

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苏轼阐释了理由:“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

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被重新诠释为全新的含义,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普遍认为杜诗中,后期诗歌最为出色,是杜诗的巅峰。而《秋兴八首》又是巅峰之作的明珠。

五十年淬炼,时间磨去了纠缠在韵律之外的所有杂音,秋兴八首,自他胸臆间涌出。

即便以最苛刻的标准来评判,这组七言律诗都堪称完美,如大匠运斤,国手临奕,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交代得清清楚楚,凝重处渊渟岳峙,飘逸处婉若惊龙,大开大合之际,门户谨严,看似随心所欲,实则允执厥中。

大唐开国百年,诗人不计其数,几曾有过《秋兴八首》这般精美绝伦。 盛唐诗歌首首精彩,然而在秋兴八首面前,莫不黯然失色。

有人说,那时的杜甫已经参透了天地造化之理,阴阳开合之机。

 

 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读杜诗需要有深厚文化素养,一时读不通,思索查询半天就会严重影响诗情流畅,不得已我就翻写成散文诗,以便能够随着诗人波澜起伏的感情一气读通。当然这又失去了精炼和韵律之美。在大师面前,我们的能力就是这样的捉襟见肘,局促不堪。

 

清霜已经凋伤了枫林的火红,巫山巫峡气象萧杀森严。

峡谷的江水汹涌澎湃巨浪滔天,边塞的滚滚乌云低垂紧连地面的阴沉。

菊花已经两度绽放思念的泪水,只有江边小船的缆绳还牵挂着回家情怀。

单薄的夏衣急切的盼望裁缝的剪刀,黄昏高高的白帝城墙里传来一声急似一声的换季捣洗衣服声音。

 

夕阳中夔州城孤零零坐落在群山里,太阳落山就可以看着北斗,我每天用它可以辨认京城的方位。

月亮出山的地方清清楚楚传来哀戚的猿啼,泪,情不由自流了下来;听说张骞七月乘竹筏顺黄河寻源竟达天上瑶池,八月就回来了,而我不知道要等到何时才能回到故乡。

每每想起在京城中书省工作时,墙壁上的精美壁画,香炉里袅袅青烟,这一切都让我碾转反侧,难以入睡;山城城楼又隐隐传来,令人伤感的胡笳声。坐起来看看窗外,刚才还照在藤萝上的月光,已经移动映照到江心沙洲的芦苇丛。

一夜无眠,早早就起床来到江边。清晨,秋天的太阳刚刚升起,山城的家家户户映照在明丽澄澈的朝晖里。

我和平日一样,独自坐在江边的小亭里,远看群山青翠。

宽阔的江上微波粼粼,几只昨夜停泊的小船还孤独地待在那里,秋天的清寒中,晚走的燕子还在江面翻飞。

汉代的时候,匡衡直言相谏,他不在乎什么功名;刘向只想一心一意传经,但他们都遇到了明君的赏识而被重用。而我恰恰相反。

当年一起读书的同学各个飞黄腾达,他们穿轻裘,跨肥马,穿梭在长安城,看来我注定要为自己的信念贫困一生。

 

听说京城的局势就像在博弈,盛极一时的大唐,怎么转眼间就家国倾覆,山河破碎?世事变化无常,想起来真让人不胜感慨悲伤。

听说现在王府侯门不停地变换新主人,你方唱罢我登台。一切的一切都变得不曾相识,再也回不到从前。而且,北方抗击回鹘的军鼓还在隆隆作响,西边吐蕃边界的警报又飞驰传来。

想到这些,虽然眼前,落叶轻飘,寂寥秋水,风平浪静,可忧虑国家,担心家乡的心情怎么能够平静得下来?

 

想当年,巍巍终南山下,京城的宫殿美如仙界,广场上承接玉露的金柱高耸入云。国家强盛,京城宝地,西方有王母娘娘的瑶池相伴,东方由函谷关不断滚滚而来吉祥紫气。每天早晨,祥云围绕着五彩缤纷的凤羽仪仗。宫扇簇拥,金光四射中,大唐皇帝,真龙天子阔步登上大殿,金鼓齐鸣,丝弦袅袅,文武百官,山呼万岁。

唉--------!

这些现在只能出现在梦里了,梦惊醒的时候常常问自己,这辈子还有没有重新回到青琐宫门签到排班,觐见皇上,为国效劳的日子?

 

眼望瞿塘峡口蜿蜒曲折的大江,万里风烟连接着苍茫浩淼的秋水。

思绪不由自主地又回到繁华京城。

十五年前我写《乐游园歌》的情节历历在目,花萼楼花天酒地笙歌彻夜,迎来了无数王公贵族;皇家芙蓉园里,日映红牡丹,风送荷清香,只是偶尔报来边疆的小小骚扰。黄鹄在亭院的苍松间飞舞,湖中成群的白鸥被宫人的舟楫惊起。而今,安禄山的铁蹄已使一切烟消云散,一切都消逝了,消逝的干干净净。长安啊!这个几度繁荣,几度败落的帝王城市,怎能让人不感慨呢?

遥想当年汉武帝曾在长安皇宫里最大的湖昆明池上练习水兵,成排的战船上战旗招展,军鼓震天,那是多么的豪迈慷慨,威武雄壮的景象。

如今池中石刻的织女独自面对清冷的月光,也许那只巨大的石鲸鱼还会在秋风吹起的波澜中似起似伏。湖上菰米的残枝败叶与倒影水中的黑云同色,寒冷的露水无情地打湿了莲蓬,最后几片粉红的花瓣也在秋风中无可奈何地飘落水中。

眼下,只剩下这个鸟都飞不到的地方,满目苍凉的秋水岸,一个钓鱼的孤独老头还在满腔热血地挂念。

还记得和平的日子里,去长安的乡下,从昆吾一路到御宿,再绕过紫阁峰北进入渼陂,沿途一派欣欣向荣,宁静平和的景象。一望无际的稻田,鹦鹉在滚滚稻浪里翻飞啄食,村头屋边高大的梧桐树,鸟窝都不知在上面搭了多少年。田野里踏青的小姑娘采了满把的野花,相互插在头上;夕阳下,温润,宁谧的湖面上,情侣轻轻荡舟,久久不肯离去。

那时候自己年富力强,才华横溢,一只秃笔,描绘出无数美轮美奂,激情四射的辞章。再看看现在的自己,白发苍苍,佝腰偻背,只能在回忆挂念中无奈地垂头感慨了。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