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熟悉重庆的人太多了,在这里我只是从主观上说一些自己的感受,仅供参考,不足之处还请看官纠正。
(1)天气
根据我们这些天的关注,夏季重庆要比长春平均高8度以上。要说今年东北真是“宝地”,在全国高温肆虐的情况下,长春是三天两头的下雨,温度始终是20多度。我们在家时基本没开过空调,只要开窗就有微风穿堂而过,毛孔里外都舒坦。当时看重庆最高温都是40度以上。这温度以前我们只在泰国经历过几天,那酸爽的潮湿热浪让我终身难忘。
中间我也曾试图和“话事”的女儿谈谈能不能去高原或草原上看看,比长春天气更舒服的只有这些地方。无奈她对骑马以及“路远天高”的飙车不感兴趣。我只能舍命陪君子了——只要您小人家能受得了,我决不抱怨!!!
我们在重庆下车时大约36度,这里的体感温度比我想象的要好一些。与同纬度的武汉和杭州相比,这里人天气只热不潮,我这样的北方人还算受得了。还得益于这里的城市建设很完善,我们在外面走的时候不多,这里的地铁、商场以及商圈门前的空调都一直在吹。只要不在太阳直射的地方,微风也带有一丝凉意,总体还可以接受。
第一天的民宿
只是在第二天我们晚上从夜市的楼里逛出来时,外面刚下完一场小雨。当时温度也是36度左右,一下就有了桑拿的感觉。空气里弥漫着澡堂子的味道,水汽掺合着汗水,把衣服贴在身上,好像有无数小虫子在背上爬。好在我们离住处还不算远,赶紧以最快的速度冲回住处冲澡吹空调。之后又查了一下天气,未来几天无雨,希望是准的。
闲聊时听本地的老大哥讲,他年轻时重庆的温度比现在要低一点。在觉得太热的时候,就到江边走一走,凉风吹一吹很舒服。这些年可能是下游大坝的影响,长江和嘉陵江流速似乎慢了,不能把热气带走。现在连江边的风都是热的,他已经很久没去江边了。
(2)小吃街
我们就住在渝中区解放碑附近,这里是重庆交通最方便的地方。出门走几分钟,就到这里最著名的小吃街了。在这里第一眼就是人山人海的感觉,到处是排队的人群。太好了,正是我最向往的样子。
要说热闹的街市是一个城市最好的名片。在这里,拿两个热闹的地方简单对比一下——长春的桂林路以及北京的簋街。通常夜市的消费都不算低,长春最热闹的地方是象东大桥早市那样的地方,一切都很便宜,是饭店采购和居民买菜的首选。而桂林路主要是年轻人谈恋爱逛街的地方,主要问题是小吃种类就那么几样,需要排长队的地方凤毛麟角,多数人还是以“逛”为主。而北京的簋街,和当地其他有名的地方一样名不符实,人流量都不大。我曾慕名去品尝了一下,还特意找了一家热闹点的店。我们两个人点了20只小龙虾和一份豆腐汤,消费将近300块还没吃饱,后来找地方吃了个抻面才解决了问题。
解放碑这里可真算是天南海北吃货的聚集地,平常的日子也是人潮汹涌,需要排队的商家多点开花。各种价位的小吃,也是各有特色,明码标价。四川人对吃还是很有研究的,比如虽然都是冰粉,但各家的价位和配料都有不同,可以按自己的口味选择。女儿不能吃辣,一路上我们边走边分享,不知觉间也能吃得饱饱的。
听当地的司机讲,对他们来说,渝中区属于旅游区,消费偏高。本地人更喜欢在观音桥和其他几个夜市消费,尤其是不要在渝中区吃火锅。要是喜欢的话,可以在其他区的小区门口找小店吃,口味都差不多的,便宜的不是一点。
美丽的洪崖洞
观洪崖洞的恐怖人流
这一点我觉得也不能太绝对,我们在穿过小吃街往洪崖洞走时,看到路边有一家老火锅店,灰色的墙老木的窗,看着象解放前的老楼。屋里满满的都是食客,外面还有20多个人在排队,看他们的菜单也没感觉怎么贵,和长春差不多。于是第二天我们在市里逛完后,特意提前去打了个卡。
这是微辣
这里的辣椒真的很辣,我们只要个微辣,他端上来的汤锅却飘着满满的红辣椒,我用筷子往舌头上沾一点都忍不住要哈拉几下。自认为不怕辣的我,每吃一口都得大量喝水。只是几盘小肉小菜,我们总共消耗了2桶老荫茶和3壶酸梅汤,没等吃饱就先喝饱了。而旁边的本地人点的却是极辣,在我们看来更是触目惊心。
鲜肉太嫩了
调料份量很足,但不提供芝麻酱
但也有好的地方,这里的鲜切牛肉真是太嫩了,涮起来真是回味无穷。这里的老荫茶是用门前的大桶煮的,和茉莉花茶的味道相似,象我小时候在北京喝过的大碗茶。在大热天消暑降温刚刚好,越喝越上头。而且这里火锅里加的不是水,也都是老荫茶,不知这算不算原汤化原食?
(3)重庆小面和豆花
重庆最有名的就是小面,我看过一期《舌尖上的中国》做的重庆小面专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挑着扁担的小贩大清早就出来,在空旷的地方摆几个板凳就开摊了。那时的物价还很便宜,一般一份在4~5块钱。小贩用来煮的面都是“湿面”,压出先晾在杆上,出发前才分装在一个个小袋里。小摊前一会儿就会聚上很多人,小贩会把一团团小面不停的洒进锅里,再把熟的用大筷子一束束的挑出来。如果客人想多要点菜,就可以喊“多青”。小贩手脚麻利,就象自动化生产线,有条不紊的添油加料,把一碗碗快速上桌。
然后在歇下来时,老板还和记者大侃配料之道,说起他家的海椒是如何的“霸道”。据说重庆很多家小店的配方都不一样。看着食堂们心满意足的样子,我当时就有吃遍重庆小面的冲动。
但现在的重庆太热了,早上也是,我实在没有早起去找“板凳面”的冲动。于是就在路过的地方吃了几个小店。很遗憾,完全没吃出来各家有什么区别。这里的小面都是细圆面,口感有点软。而在长春我家附近有一家小店是安徽人开的,硬硬的更适合我的口味。
直到几天后去武隆,我才碰到了一家正宗的本地面馆。他家门口摆着几口一直烧着的大锅,有煮面的,有煮茶的,有两大盆不一样的豆花,还有大盆的米饭,门里面是10多盘不同口味的辣子和酱料。这里客人来往匆匆,食材可以自己弄,味道自己调,调不明白再找老板,几块钱就能吃得饱。老板人很好,对我们这样的外地人也很有耐心。
大锅大盆配菜随便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