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换个角度看香港:我们在包装文化,弹丸之地在传承文化。

换个角度看香港:我们在包装文化,弹丸之地在传承文化。

香港的繁华不必细说,但香港的文化氛围却值得深究,属于它的黄金岁月在许多80、90后的心目中是影视歌曲的黄金时代。如今的香港对于大多数游客而言是购物的天堂,不论什么时候,购物是去香港的首要目的。而对于旅游的走走看看是停留在匆忙的吃喝玩乐方面,少有人会沉下心来去观察这座城市。

香港是小,它钢铁丛林、格局逼仄被笑话是弹丸之地,更有甚者认为它已是一处文化沙漠。但放慢自己的脚步,停留在车水马龙之间,不禁发现这座你可能瞧不起的小地方竟然还保持了许多传统风俗,这些风俗文化恰恰是我们或抛弃、或遗忘的黄金岁月。它掺和在现代文明社会里 ,交叉在紧张生存和快节奏生活中。

我曾告诉我的朋友,如果你想去了解一座城市,不妨去当地博物馆看看,如果看一座城市的风景,不妨坐一趟当地的公交车,从始发站坐到终点站。而我自己的每一次旅行,除了博物馆和坐公交车,当地的集市、菜市场、夜市等等这些地方都不会错过。

这些看似低俗、公众的东西与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并没有什么两样,所有的物件都不会说话,历史也从来不大声喧哗,一切珍贵的讯息只会留给有心人。不论是旺角还是中环,是油麻地还是深水埗,极端创造财富的地段和极度贫穷的区域,都隐藏着历史不会声张的重要回忆。

当你拖着行李箱在药妆店、药店、金铺或商城血拼时,有没有想过在你走进这家店铺的楼上可能会是另一个香港。

香港有许多楼上小店,如书店、影碟租铺、艺术店、古董铺等等,这些极容易被忽略的店铺更多是有一股大隐于市的味道,它们构成香港的第二空间。尤其是那些空间狭隘的书店,别看楼道破旧,门店简单,却藏着许多绝版书籍、二手书,还有更多不会在其他城市出版的世界各地书籍。不用逛遍所有书店,就会发现于香港竟然可以买到全世界的书。这些书不屑于封面包装,但依旧深受欢迎。

而在夜市的旧书摊上,往往会淘到一些更老的旧书,有80、90年代出版的,还有更早时期的书籍,而这些书籍的珍贵性已经不限于内容,更多是岁月留存,如同一些更传统的习俗。

白天的香港是那么的行色匆匆,但华灯初上,奇幻夜色的香港是我最着迷的时候,不因繁华,只因与繁华分开的传统文化仍在茁壮呼吸。如算命、占卜、唱戏,舞狮等等,这些完全显露于街头的场景,谁也不陌生,但却难再相逢。

作为在21世纪的现代人,于现代文明快速成长的时代里,这些场景在很多年轻人眼里是低俗,落伍,甚至充满迷信的。但换个角度,这些最传统的习俗文化仍在香港留存,对于祖先留下来的文化根源依旧延续着生命。且不说算命占卜是否无知,就年轻人能去排队为自己算一卦的行为,可见他们对传统非但没有抛弃,仍充满敬畏。

我第一次来香港的时候,就被这座城市所吸引。吸引我的并非它是香港,而是我在这里看到了童年记忆,甚至是我父母亲的年少岁月。 有些东西可能已经没有那么象形的表现,但传统文化的弥留气息依旧那么旺盛。

当我在庙街看见那些在锣鼓声中舞狮身影的时候,久违的回忆和难以形容的感慨顿时于心底滋生。

每家商铺为了讨个好彩头,都会在店铺里挂一簇生菜,包括路边的小摊位亦是如此。有的商家想要讨个更大的吉利就会邀请舞狮进屋。然而这样的场景,在我小时候只见过两次,大年初一初二的早上,会有舞狮人从家门而过,鞭炮是必须要准备的,但如果对于新的一年有更多期待,就会邀请舞狮人进家门。

可这样的传统风俗消失得速度比我成长得更快,当我突然想起,它几乎没了踪影。但它却在香港依旧活跃,意外的是舞狮人并非垂垂老矣,全都是年轻的面孔。有多少年轻人会愿意接受这些“老古董”呢?对于习惯了接受快餐的人而言,有些东西只能被他们从心底剔除。

悲剧的是,在这个天天提倡文明的现代社会里,拆掉了真的,抛弃了古老,淘汰了传统,美曰其名文化要发展,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实际被糟蹋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的还以糟蹋文化来赚钱。

如果说旅游本来就是快餐式文化,吃吃喝喝买买买放松心情那倒也好。可怕的是华夏五千年只会嘴上说说,却从不用心。多少年轻人只知道清代宫廷剧、穿越剧。稍微久远一点的唐宋明、就被认为是模仿日韩。当别处几百年历史的古镇古街被拆建的时候,香港连100年左右建筑都被作为古迹严格保护。

而原本离我们生活最近的传统文化也被丢得七零八落,反观香港,虽然它本身没有绵长的历史,但它从来不辜负华夏文明留给它的传统文化,更不会把各类文化遗产进行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的招摇过市。

关于作者: 苏丹卿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