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也是一座城市的博物馆,虽然大众、普遍、甚至世俗,但这里却能凸显一座城市的真实面貌,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本质。每一座城市的大大小小的菜市场就像是一座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民生百态尽藏其中。
它不会刻意掩饰什么,它只会显露一个真实的世界。去香港的那几天,除了探访了一些夜市和白天的集市外,油麻地的菜市场给我很深的印象。
油麻地属于油尖旺区,这块区域在香港算不上太有钱的地方,但绝对是一个游客访港必到之地。它主要包括有尖沙咀、佐敦、油麻地、旺角、大角咀以及部分西九龙填海区。这些地段中我是比较青睐油麻地的,理由很简单,这里比其他方更具有本土气息,人们很大程度上仍旧保持着香港传统的生活方式,是香港旧日生活的探询地。
沿着街巷随意走动的时候,眼前的十字路口就出现了非常拥挤、人来人往的场景。那些拥挤的身影都不是游客的样子,每个人的穿着和神色一眼就能识穿是香港人。水果和蔬菜以及熟食很快就映入眼帘,两排横穿十字路口连接起来的街铺和小摊形成了露天菜市场。
对于香港,它在我心里有不一样的看法。二战之后,它的经济和文明快速发展,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不久更是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虽然它游客誉为“购物天堂”,但这里却是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最自然流露的地方。
在撞见油麻地菜市场的时候,自然是提起了兴趣,这就跟转角遇到了爱一样的心动。 菜市场虽是一个世俗之地,与游客中心的商厦林立无法相比,但那里的繁华并没有反应出本土气息,虽然也真实,但我不喜欢。
这是一条很长的露天菜市场,街道两边摆满了小摊,使得这条本身就不宽阔的街道在来往人流的穿梭中显得更为拥挤不堪。虽然这只是说菜市场,但市井文化却蓬勃生长(包括整个油麻地)。
虽然不是本地人,但这里的包容性会使一个游客很快融入本地人的生活中。走一圈下来发现水果很便宜,但青菜略贵。比如三个大番石榴11港币、4个黄柠檬10港币、4个苹果20块钱等等。而且这里的水果往往按照一份卖,这一份里的数量不等,有4个也有6个甚至更多。
有些蔬菜也是按份买卖,其他东西可能是按磅买卖,比如板栗每磅20港币,而已经剥开的板栗则是每磅30港币或28港币。每个摊子上的价格并不统一,但都相差无几。
但不论是菜贩、肉店、调料铺、小食肆等等这些都在这拥挤的街道之间摩肩接踵,除此之外还有卖鲜花、干货、水产乃至东南亚和南亚食品的诸多小店。所有物品的价格令人意外,普遍不贵,甚至可以谈得上是便宜。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步伐并不显得匆匆,虽然它拥挤,但明显是感觉到一股“慢悠悠”,这与香港那恐怖的快节奏相比,这里仿佛是回到了过去某个年代。
几年前在一本香港杂志上看到这么一句话,大意是出没在油麻地天后庙附近的人,多是对生活感到失望的人。但回过头来看一看,其实不论天后庙附近的人,还是眼前的露天菜市场,这里仍是全港并不多见的最具生活和人情气氛的旧区。
当在茶餐厅看到那些匆匆忙忙的服务员一脸不耐烦的招待着客人的时候,这里的人们却温和不少。这与周边压抑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不论是菜市场的上空还是油麻地的上空,破旧的高层建筑比比皆是,它们都挤压在一起,虽然有年代感,颇有香港特色,但分明也是看到了生活也有喘不过气的时候。
每个人都为生活奔波着,也曾对生活感到失望。小贩的脸色也许是温和,但心里可能藏着更多焦虑,服务员脸上是不耐烦,但心里也许有无限希望。我看到的可能是蔬菜水果的普遍不贵,甚至便宜,但对于香港人而言,并不是香港经济发达,就落实了每一个人都是富翁。他们也需要生活放下低姿态,融入市井,接近平民。
当然,这片区域的菜市场也确实反应了香港最具有本土气息的一面,但也令游客看到在一个高度繁华的城市在鲜衣怒马的同时,也少不了市井烟火的文化累积。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坚定不移的认为菜市场可以媲美陈列历史文物的博物馆的原因。
对于一座城市的过去,可以去博物馆,但若探寻这座城市的今天,不妨去逛逛菜市场,意外的是你可能还会发现它的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