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条街,叫春秧街。跟插秧无关,也跟秧歌扯不上边,那是因为这条街是以一位福建人的名字而起,他叫郭春秧。
更多内容在
攻种好:香港澳门自由行
郭春秧是福建同安人,同安现在是厦门一个区,但他那个时候,同安的名字比厦门响亮得多。
这就是北角春秧街口,“春秧街”牌子上面搭有挡雨棚,下面被人搭了个卖猪肉的档口,还挂有促销猪肉的牌子,上肉16元一斤(上肉应该是上等的猪肉吧),真是无法想象,当时的大都市居然那么的杂乱无章。
北角春秧街的居民住的房子,据说这栋房子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的,显得有些老旧了。据当地的朋友说,北角春秧街一带,原来是二战后新移民到香港的上海人住的多,人们习惯称那里为“小上海”。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经济嗅觉敏感的福建人发现了香港的商机,慢慢的越来越多的福建人也来到了北角春秧街淘金,到这里的福建人也多过了上海人,这里也由“小上海”变成了“小福建”。
更多内容在
攻种好:香港澳门自由行
春秧街的街道杂乱且潮湿,偶尔还有古老的有轨电车穿街而行,街道的两旁几十年前的堂楼下边,是一家家小店,衣服、袜子、鞋帽,南北水果、海产﹔闽南地瓜、花生、柑桔,牛羊猪肉、鸡鸭,海鲜,应有尽有。如果不是卖主的口音,我真觉得是在大陆的哪个农贸市场呢,这就是春秧街——北角的地标。
据说当时的春秧街也是港岛变化最小,最能反映香港平民生活的街道。当时朋友调侃说,想要看看香港最真实的一面,春秧街是最佳的去处。在香港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北角之所以成为新移民聚居的地方是有理由的。它缺乏鲜明的香港风格,建筑物呆板,电车笨重陈旧,市容也较脏乱差的,租金自然比较低。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房租是很昂贵的,所以,北角春秧街相对廉价的房租就成了大多数新移民的家。
由于人多,管理又跟不上来,街上显得杂乱无章,沿街摆卖的也不在少数,交通堵塞是常有的事,就是救护车到了这里一样抓瞎。那天我观察了半天,任凭救护车铃声大作,所有的商贩个个若无其事,最后还是警察骑摩托来才开出一条道路,使得救护车才得以通过。
北角的菜市场一角,和我们县城的菜市场差不多吧,脏水横流,臭气熏天。
为了生活,这里的人们都比较勤快,早上六点多就开摊了,图为北角市场一家人开的一个猪肉档口。
北角糖水道与春秧街的拐弯处,街道上还有旧式的电车轨道,街边污水横流。
春秧街去往北角码头的道路。路上招牌也是杂乱无章哦。
图为现在的香港北角街景。香港回归祖国后,经过了治理,香港的街道,尤其是平民街之一的北角春秧街,显得整洁有序了,既造福了当地人,也引来了不少游客。有了祖国作为坚强后盾,香港的明天会更加稳定富裕繁荣!
更多内容在
攻种好:香港澳门自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