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土著来写写上海的小众景点以及吃喝玩乐之七:上海的小吃(外一篇)。

土著来写写上海的小众景点以及吃喝玩乐之七:上海的小吃(外一篇)。

最早的记忆关于上海小吃,是很小的时候。早上,弄堂刚醒来,煤炉子开始冒烟,刷牙声,淘马桶声,楼上阿姐喊她妈妈。外婆给一个锅一个筷子,跟着家里半大的舅舅阿姨一起去买早点——筷子用来穿油条,四五根不成问题,锅子用来盛豆浆,一大锅一家子分,也不知道是怎么计量的——吃完一家人各自上学上班,外婆收拾。

油条烧饼摊一般都是夫妻档,一个糅面,拧成麻花就往锅里放,另一个负责用一根长筷子翻动,麻花们慢慢吃了油,变黄变粗变大,浅黄金黄焦黄。趁热捞起,竖在锅边上的铁丝桶里,一边滴油,一边兀自吱吱叫唤不停。长筷子的另一只手负责收钱找钱,毛票分币,两不耽误。

有人赶时间,拿了赶路,就用一张裁好大小的白纸,抓了走。胃口大点的男人家,一般还要到隔壁大饼摊买个咸大饼,夹着热滋滋的油条,吃掉这么“一副”大饼油条,一个早上自然就有力气和暖气了。咸大饼是椭圆的男人脸,甜大饼是圆圆的小姑娘脸,里面一包滚热的糖浆。

如果买回家吃的,一般人家都习惯倒一小碟子酱油来蘸油条,咸鲜更重。酱油都用的普普通通做菜酱油,没有现在的鲜酱油,更不是台湾的酱油膏。那时还没有生抽老抽之分。

用来和油条对食的,除了大饼,常见还有粢饭和米饭饼。都是米做的,做法大相径庭,味道全然不同。粢饭现在还有,但是都属于“升级版”,加各种料,肉松、榨菜,成各种口味。但在我看来,没有比朴朴素素地夹一根刚出锅的油条,一勺绵白糖,更美味的了。

上海人一向都不惮于在路上吃东西。吃相跟吃比起来,毫不重要。有时候看一些上海作家写的,小姑娘会觉得难为情不肯在路上吃东西,似乎矫情的有点过了,大概是类似“大院”的那种吧。在我记忆里,同学也有高知家庭的,也有文化人儿,都是一样的,喜欢沿途啃食。那时候路上没有那么多车,大家都不知道雾霾和地沟油。卖小吃的那些人,也都一个摊子摆了几年、十几年,爷娘做不动了儿女接替,阿二阿三光头麻皮,谁又不认识谁呢。

再之后,上初中开始,总是睡觉时间都不够。来不及早饭买回来慢滋滋地吃,大人就给零花钱自己买。四大金刚之外,米饭饼、糕团、煎饼这种能边走边吃的最好。下午放学,照例会饿,一路回家各种小摊临幸,油墩子、麻球,不大不小,正好在作业和晚饭之间暖场。

现在的上海,要吃到小吃,集中一点的,就只有菜场。一般菜场附近都会有不少小吃摊,味道古早,环境苍蝇,但是神还原。近年有几家主打精致上海点心和小吃招牌的餐厅露头,装修小资,营销词汇情怀洋溢,但是为各位的钱包和舌头着想,基本都可以不用尝试了——去过两三家这类新生代的半网红沪上小吃馆,菜单上俨然写着几千米深海鱼的原料都出现了——不好意思,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吃近海的鱼类为主,来个深海的,还真不知道怎么吃。

真好的,还有一家之前介绍过,徐家汇美罗城6楼,老字号聚集的大食代算一个典型传统小吃聚居地。德兴面馆、小金陵(盐水鸭)、小绍兴(白斩鸡)、七宝汤圆(一定要吃肉汤圆肉汤圆肉汤圆)、大壶春(生煎)、鲜得来(排骨年糕)、功德林(素什锦等等)、沈大成(糕团)等等。混杂其中也有一些非老字号的,多加辨别!

还有很多很多,有的吃过,有的闻名,而且各人口味迥异,主观认定的东西无法客观普及,所以,也不敢说推荐不推荐的。罗列一下,大家走过路过,顺脚的可以去尝尝,专程前往,意义不大。

万寿斋——冷面。一到夏天,上海人家里家家都会自己做的吃食。面蒸熟,加油拌了,电风扇吹凉,边吹还要边搅拌,免得面粘一起。然后加酱油、醋、花生酱、绿豆芽、麻油两滴拌匀即可。考究点的,还可以来个熏鱼、大排的过桥,荤、素、主食一碗搞定。万寿斋开了30年,雁荡路上不起眼的小店,没有分店,并不特别。桌椅排列和所有的老店家一样,略显拥挤和逼仄。菜和面很家常,不搞噱头,清清爽爽。夏天时候来一碗冷面,香、鲜、凉,跟家里吃的并没有两样。从里到外的安适。

舒蔡记——生煎。之前也介绍过,我心中排名第一的生煎,也开了几十年了。出品不稳定,早上一般好点,因为出一锅卖一锅,中午晚上的话,吃生煎的人少,碰到一锅卖的时间久了,放凉了会很不好吃。这个得看人品了:)。福州路一带开始拆了,不知道现在老店还在不在。好在还有一家分店,可以搜一下。生煎还有一家老字号可以推荐的是大壶春。小杨就算了,只懂肥汤满天飚的竖子。

葱油面:这个并无定规要哪家店,也没有哪家说自己葱油面做得拿手的,因为这是上海面馆必备,和米饭一样自然的存在,谁也不能说自己家饭煮得好吧?葱油面又是一个上海寻常人家都会居家自制的面食。葱在油锅里小火爆香(这个过程大概5分钟,有的人家喜欢爆到葱黑化,饭店基本都是这一路),同时面条另一锅里煮熟捞起沥干过一下水,把爆好的葱和油一起倒入面中拌匀,再依据个人口味倒入生抽调味,即成。有时候也会再切一点黄瓜丝、绿豆芽拌在其间。如果上面再睡一个荷包蛋、一块大排、素鸡之类的,就算是很上海的一餐了。

阿娘黄鱼面:一般我去一家本帮面馆必点黄鱼面,但是吃来吃去真可以的,也就阿娘。在我最喜欢的思南路上,怎么也有十几几十年,每到中午还是排长龙。黄鱼拆了骨刺,卷成了圆滚滚的小肉条,爽嫩新鲜,吃起来无所顾忌的过瘾。淮海路附近还有一家十面欢腾,也是之前曾经写到过的,一碗膏蟹面,是有朋自远方来必会带去吃的。不像阿娘,十面有这么三四家分店,不过长乐路上的是第一家,我也只吃过这家。

油条豆浆烧饼粢饭糕:上海弄堂味道和桃园眷村都尚可。上海弄堂就是普通日常的味道,不花哨,价格比街边摊贵得有限。桃园眷村是曾经的网红,现在价钱还是高高在上着。味道相比,桃园稍好些,尤其是烧饼。但是性价比打分,我觉得差不太多。上海的咸豆浆应该比较特别,行遍其他城市,没怎么见过。里面加油条、紫菜、虾皮,是不嗜甜者的选择。

喜顶海胆水饺,有三四家分店吧。这个不是上海的传统味道,但是实在是鲜得让人眉毛掉下来。海胆和肉海陆组合,迸发出鲜甜多汁的诧异,让人想呼直娘贼。某个自称小鸟胃的女友,平常吃饭就一小碗的,在这家一口气吃了大概15个吧,回去之后还念念不忘下次去上海,要去**地方和**地方,还有,吃海胆水饺。海胆水饺12个88块,建议只吃这个,其他菜单上的字都可忽略。

金刚馄饨和面:这家上面提到了,有一段时间经常去吃。各种面都不错,主要是浇头好,馄饨很一般,可能我自己包的太好吃了吧,:)。这里科普一下,上海人常吃的馄饨有大馄饨和小馄饨两种,大的比较常见,家常也多做,一定要吃荠菜馅儿的,外省比较少见。小馄饨是纯肉的,个头小,有长长而飘逸的金鱼尾巴,做的人家不多。金刚这家还有一绝,是炸猪排,采用的是梅肉的部分,所以炸出来的猪排,特别鲜嫩多汁,往辣酱油里打个滚,是很多人喜欢的吃法。还有一家比较有名的,耳光馄饨,意思是打着耳光都不放的好吃,但是我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另外曾经网红过的梦花街馄饨,已经不在梦花街上了,到此一游过一次没吃到,只拍了几张“猫片”。

另外上海传统的小吃还有,两面黄,小笼、粢饭、糕团、油墩子、米饭饼、炒年糕、蟹壳黄、锅贴、葱油饼等等,有些其他地方有,有些可能没有,基本上你经过一个老弄堂,看到门口有个老阿姨在做着什么黑暗料理的,一定走过去看看是什么——宁可挨骂,不可错过,是一个吃货啊不美食家,美食家的最基本心理素质。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