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了“秋栖霞”和红叶的诱惑,在深秋一个周日,赶往栖霞山。目的性很强,看红叶。事先对栖霞山的了解,就是秋天的红叶。之余其它,不重要。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的二十二公里处,曾用名摄山。得名栖霞山,是因为南朝时山中建了“栖霞精舍”,栖霞山的名字逐渐取代了摄山。
好山好水有好庙。栖霞山也不例外。进山门便看到栖霞寺。“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一点不假。栖霞寺建于南齐时期,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当时很牛的一座庙,“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最著名的代表与留存。
从南齐一直延续,唐代有大规模的扩建。可是在清朝咸丰年间,栖霞寺被毁于火灾。随后在清光绪三十四年重建。现存的栖霞寺主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过栖霞寺,看到一座仿木结构的石质舍利塔。塔中供奉着佛主真身舍利。介绍说,舍利塔最早就是木结构,在建成两百年后毁于火灾中。重建者便以木塔为蓝本,修造了仿木石塔。塔身上共有石刻六十四幅,表示了万佛的含义。故舍利塔又叫万佛塔。
沿塔后小路上山,自然美景超乎意料,红叶却不多。更没想到的是,有众多璀璨的人文遗留。其中千佛崖,栖霞山的精髓之一。山崖上开凿的摩崖石刻,从南齐建寺起一直延续到明代。现存石刻有七百多尊,是南京也是江南的石刻之首。石窟开凿的山体,从舍利塔后一直绵延到纱帽峰。
纱帽峰,远看像一顶古人的绛纱帽。历史上乾隆帝几次下江南,都到栖霞山游玩。喜欢到处留痕的乾隆皇帝,认为“纱帽峰”太土,便改了个文绉绉的“玉冠峰”。可能因为这名字过于文气,没能流传来。人们还是愿意以纱帽峰来称呼它。
过了纱帽峰后,攀爬有一点小难。越过这一段行程,便是畅观亭。亭,停下来歇歇,四面观景。亭子的名字很大气,没有找到与之相关的典故。因为走在小路上,看不到园中路标,也找不到指示牌。那就随缘地走。在一个岔路口右转。居然很快走上正路。
正路太正,水泥浇筑的汽车道,少了刚刚林中小路的意味。走着走着,走到了“太虚亭”的建筑。进太虚亭坐一坐,沾上点“虚而不虚”的气,将自己想象成仙风道骨的真人,岂不有趣?
边走边玩,不知不觉间就走到栖霞山的最高峰“凤翔峰”。从高处遥望长江,微微薄雾中,水面的船儿像玩具一样在水面上游来荡去。长江里的船尚且如此,沧海一粟呢?人生天地间,只是一浮游过客。能走能想能吃喝,已经很幸运了。
从凤翔峰下来,开始下山。栖霞山不同于一般登山的有趣点,被我发现了。它少有蜿蜒曲折的道路,上山不停地上,下山径直地下,爽直得没有一点迂回曲折。
临近江边,是一座“始皇临江处”遗址。金陵,相传是秦始皇在金陵岗埋金以镇王气而得,“埋金的陵墓”。金陵岗据说在今天的幕府山西边。他是站在栖霞山巅,看到的“金陵王气”吗?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父老言秦(始皇)厌东南王气,铸金人埋于此。”埋金后秦始皇在埋金的金陵岗立了一块碑:“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 又有人说则是秦始皇的大智慧。他没有真的埋金,但山中埋金之说却让寻金的人“遍山而凿之,金未有获,而山之气泄矣”。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著名的《西塞山怀古》宗这样写道:“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如果仅仅是传说,到唐朝,传说还在流传。
秦始皇“埋金说”,现代人会觉得荒诞不羁,有明显迷信色彩。可是,秦始皇射蛟,徐福出海找不死之药,“今年祖龙死”、“亡秦者胡也”等等,围绕秦始皇的种种传说,哪一件不带有迷信色彩?那是两千多年前人的认知,不是现代。
好奇的是,“横扫六合”的始皇帝,有没有站在这里发思古之幽情?可惜啊,不见始皇影,空见凭栏处!滚滚长江不息地流淌,早已经“逝者如斯夫”了。
比之名山大川的雄壮,栖霞山无疑是秀美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在栖霞山上转了一个圈后,发现又回到了栖霞寺。这是栖霞山的仙灵之处吗?